南宁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宁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2023.04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

当我们搬新家时,首先会通过参观游览的方式来熟悉这个新的空间,进而熟悉整个大楼、小区乃至周边街区的空间构成。

在这个过程中,家、大楼、社区经由无数神经元的编码,在脑中形成一幅幅认知地图。

这种空间记忆的神经机制,是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发现的,他因此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认为空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读一本书,也常常始于一次空间探索。

比如很多读者习惯先浏览目录,然后再粗略翻阅,在这个过程中,这本书就在你的脑子里初步建立了一
幅认知地图。

接下来的正式阅读,有的读者会从头读到尾,有的则会拣自己最感兴趣的先睹为快,但不论哪种阅读方式,在读完整本书之后,会很自然地理顺各篇文章的编排顺序,不会因为自己最先读了其中哪一篇,或对哪一篇印象最深刻,就在日后回忆时误以为它是全书的第一篇文章。

建立该认知地图的台前英雄自然非视觉莫属,早在半个世纪前,教育心理学家罗特科普夫已经发现,我们是以定位的方式来回忆书中一段段文字的。

你或许很容易想起《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那一段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的什么位置,就如同你很容易想起某家小吃店位于你从家到学校途中的什么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视觉起到了帮助定位的主导作用。

幕后英雄则包括触觉和运动觉。

当你手捧书读时,你左右两只手不仅拿捏的书页厚度会发生定量变化,而且会感受到书两侧的重量也发生了定量变化,这些经由皮肤和肌肉感知到的物理变化,连同双眼可见的各种物理信息,构成了你定位本文在书中所处位置的线索。

新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阅读一个篇幅约三十页的故事,纸质书阅读的受试者较之于通过电子书阅读的受试者,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排列整个故事中主要情节的先后顺序,而且能够更准确地回忆起具体细节出现在三十页书的哪一部分。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阅读纸质书时,双手感知到的物理变化是与故事进程相伴着发生的,而在阅读电子书时,却不存在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线索来辅助我们记忆故事内容。

“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这个修辞也只适用于纸质书。

回忆一本纸质书
时,我们会在脑海里依照这本书的物理模样重塑其内容结构,需要调用书中某些具体内容时,很容易在脑海里按图索骥,而对于一本电子书,它就如同一卷卫生纸完全展开之后的样子,没有厚度,长度也不确定,读者把握不了全局,也就难以构建认知地图,无法形成空间记忆,它所承载的内容自然不易提取。

你能想象你走在一个所有建筑都长得一模一样而且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城市里的情形吗这对应的正是电子书的情况:我们使用的是同一部电子阅读器或同款阅读软件,所有电子书的字体、字号乃至排版格式都是系统统一设定的,除了长度不同,它们不存在外观上的差异。

(摘编自喻柏雅《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有删改)
材料二:
提起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想起网上那个“泡面盖子”的戏称。

这个戏称半开玩笑地点出了时髦的电子阅读似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受欢迎这一事实。

《文学报》刊登的一项针对英国2000名成年人开展的研究显示,大多数读者(将近三分之二)更喜欢阅读纸质书而不是电子书,其中46%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喜欢“翻页”的感觉,而42%的人则认为“书在手中”的感觉让他们更能沉浸到阅读之中。

16%的人指出,纸质书让他们回忆起在图书馆的岁月。

也有一些喜欢纸质书的读者们给出了十分有趣的理由——纸质书能够放在书架上作装饰,在疫情期间频繁使用视频对话软件时,可以很自然地将书架作为背景,既不杂乱,也体现个人的品位。

“人们更喜欢阅读实体书,可能是因为与数字格式相比,真实书籍有一
种更‘持久’的感觉”,心理学家图罗尼博士表示,“而我们误以为阅读仅仅是一场脑力的活动”。

实际上,阅读的身体经验对读者十分关键。

如果在看到文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书本在手中的重量,闻到纸页的味道,就会同时用到多种感官和多个脑区,处理信息也会更快更高效。

而电子阅读器却消除你阅读时所有的身体感官记忆——封面的图案、书的大小、形状、字体,它们都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以及对书本内容本身的记忆。

对于读者来说,阅读的载体与内容或许同样重要。

比如,书本纸页印刷中不同位置的留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许多诗人会利用行与行、字与字的间距的调整来变化情感表达的强度,以及给予读者更多的回味与想象空间。

此外,页面边距的变化也影响着注释形式的变化。

例如下边距的大面积留白为脚注提供了空间,而脚注本身则使得线性的阅读过程被中断,人们在阅读完一页文字后,会进入脚注的内容中而不是匆匆阅读下一页。

不过,电子媒介亦有其自身的优势。

例如,电子书籍往往内置检索链接,可以即刻查找不懂的字词。

同时,读者的读书笔记也可以更便捷地同步到云端,进入到更大的范围内与其他读者共享。

电子媒介作为知识网络节点的这一特性,也被学者称作一种知识边界的扩充,它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形态,让知识成为一个在协作中生产、共享、创造的生成物,而不是一种被垄断的固定形态。

此外,电子书籍便于携带的特点,也很适合通勤阅读。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最畅销的电子书类型是浪漫、犯罪、科幻、惊悚等小说。

(改编自《新京报》《相比于电子书,人们更爱纸质书吗》) 10769:uId:10769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从神经科学角度对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解释。

B.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协同运作,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认知地图,回忆相关阅读内容。

C.阅读纸质书时,读者构建认知地图须遵循浏览目录、粗略翻阅、正式阅读的顺序。

D.大多数被调查的英国读者更喜欢纸质书的理由是与他们本人的阅读体验感相关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子书能同步云端实现共享,让知识的生产、创造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功能纸质书难以实现。

B.畅销的电子书类型是浪漫、犯罪、科幻、惊悚等小说,可见电子书的受众没有纸质书的受众有品位。

C.阅读纸质书下边距的留白处的“脚注”,会让原本的线性阅读被打断,而电子书就不存在这一缺点。

D.如果纸质书的篇幅不超过三十页,读者能调动物理信息帮助记忆书本内容的效果就明显优于电子书。

3.根据材料,下列对“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翻阅一本新的纸质书,就像探索一个新建筑的内部空间。

B.回忆读过的纸质书,会按照它的物理模样重塑内容结构。

C.调取纸质书的内容,像在一座建筑里按着地图找到目标。

D.整齐堆放在书架上的纸质书,就像建筑群一样可供欣赏。

4.Kindle阅读器被吐槽为“泡面盖子”,倘若你是某电子阅读器研发负责人,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电子阅读器应朝着哪些方向去研发。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玻璃城市
喻永军
赵欣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

吊篮的绳索缓缓地牵动,吊篮离地面越来越高。

在高高的楼顶,马子义戴着草绿色的军帽,帽檐从楼顶的墙沿上偶尔露出一角。

这是离家乡莴寨一千二百五十公里的一座城市,三面为沙漠所围。

赵子扬站在赵欣的身后,脸上毫无表情。

赵子扬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在这儿砌了四年瓷砖,原先有个搭档有事回家了,现在的搭档就成了赵欣。

活儿很简单,往新楼的墙体上砌瓷片。

赵子扬干这活儿很有些名气了,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

“高手。

”他心里夸赵子扬。

赵欣、马子义来这里很突然。

两个高中生,穿着去年军训时的军装,就站在赵子扬的面前了。

“干啥来呢?”赵子扬看着儿子赵欣。

“打工,二十多天时间闲着呢。


赵子扬说:“耍两天回去。

”口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第二天,赵子扬六点去工地了。

赵欣与马子义进入了戈壁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站在了沙漠的边沿。

他们无数次在班上讨论过的沙漠,并没有带给他们浪漫的感受。

空气中是沙粒游走的细微的声音,脚下是沙海,不远处是金黄的沙丘、沙浪、沙脊,无边无际,这是腾格里沙漠的一角。

太阳从沙漠东面照射过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

他们在心里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

赵欣脚板有些疼痛,有些失落。

马子义笑笑说:“这才是真实的腾格里。


赵欣说服赵子扬,成了赵子扬的搭档。

马子义也没闲着,在楼顶照看配重块。

施工吊篮一米宽三米长,赵欣第一次跨进吊篮的时候,脸色有点儿发黄,手抖个不停。

赵欣想站起来,但上升的吊篮摇晃得让人眩晕。

吊篮落地,赵欣的脸色才恢复正常。

这个黑瘦的、长脖子的男孩,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完全弄清楚了搭档的含义,并且将准备工作做得井然有序。

两个一大一小的水杯泡上苦丁茶,放在吊篮的顶里边;砂浆桶里和好砂浆,吊篮起升的时候,再加上小半桶水稀释;盛灰浆的瓷盆、灰铲、瓦刀用清水抹洗一遍,摆放在赵子扬顺手的地方。

吊篮大致在八层楼高的地方停下了,赵子扬锁定好了绳索,弯腰拾起了灰铲。

赵欣从砂浆桶里舀出半盆砂浆,然后开始用一块湿布抹净瓷片,一片一片过手。

赵子扬伸出手,赵欣就递上一片瓷片,一片一片
的瓷片被赵子扬贴在了楼体上。

只有赵子扬抽烟的间隙,赵欣才能放眼看看四周。

无数座这样的高楼遍布在这座城市里,许多栋楼的瓷片都是赵子扬他们贴的。

瓷片贴好,再装上各色的玻璃,整幢楼甚至整座城市,就成了一个玻璃城市,高贵,陌生,美丽。

赵欣想,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住进这样的城市了,但自己上大学、找工作,就有可能住进这个玻璃样的城市里。

太阳已经照了几个小时,赵子扬的腰往下塌了一些。

就在这时候,赵欣看见了西边漫天的沙尘卷了过来。

他说:“爸,你看西边!”赵子扬回转身,惊得张大了嘴巴,说:“沙尘暴!”他扔下手里的东西,一把将赵欣按在吊篮里坐下,说:“坐好别动。

”话音刚落,风就到了眼前。

吊篮被风吹离了楼体,又被用力地抛开,重重地砸在楼体上,砸出的响声惊天裂地,有撞碎的感觉。

新贴的瓷片被砸脱落了一些,“刺啦啦”顺楼体滑了下去,摔碎在地面上。

接着又连续撞了七八下。

然后,吊篮的失控加剧,撞击之后,被风扭动,斜着一升一落,一翻腾,将瓦刀和灰盆颠簸出去撞在楼体上,落向地面,发出碎裂的声响。

风中传来马子义的声音,赵欣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看清,马子义在下边五层的一个窗口露出头,向他们招手,军帽已经被风吹落。

赵欣张嘴想喊,风中的沙子吹进嘴里,呛得他直咳嗽。

赵欣看见赵子扬管控升降装置的手臂,被绳索牵着在楼体上连续撞击,然后突然软了下来。

风力在继续增大,天色更暗了。

赵欣在吊篮的摇晃中,慢慢站直身子,伸手抓住了吊篮上的绳索。

绳索在风中绷得很紧,他伸出手抓住了赵子扬
抓着升降机关的手,那只手垂了下去,血沿着袖管中的手臂流了下来。

赵子扬瞪着眼,样子很凶。

吊篮在赵欣的操控下开始慢慢下降。

他眼眶开始发热,一边控制着手里的下降按钮,一边用单薄的身子抵紧赵子扬的身子,让他慢慢地坐了下去。

到五层窗口,风力已经转弱,马子义伸出一双瘦弱的手,抓紧吊篮的绳索。

赵欣固定好吊篮,弯下腰用肩膀顶起赵子扬的屁股,把他从窗口送了进去,接着自己也跟着翻了进去。

几天后,在返回的列车上,马子义和赵欣看见了远方的沙漠的闪光。

城市退得很远,马子义说:“腾格里,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长生天、最高的神。


赵欣听了,不想说话。

二人头抵着头趴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出神。

不一会儿,火车开始穿越隧道。

(节选自《湖南文学》)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子扬让两人“耍两天回去”的原因,是认为稚嫩的赵欣和马子义并不能把活干好。

B.赵欣与马子义进入戈壁滩后看到的景象与书本上的不同,由此二人感到十分失望。

C.赵欣在吊篮落地时脸色才恢复正常,说明他内心始终无法接受这份难度大的工作。

D.回程路上二人看着远方景色出神,沙漠的闪光也寓示这次旅程带给两人无限的回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到“马子义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与传统叙事结构不同,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从侧面表现了赵子扬往新楼墙体上砌瓷片的技艺的精湛、高超。

C.在父亲抽烟的间隙,赵欣放眼欣赏城市,认为父亲这辈子不可能住进城市,而自己可能有机会,表现了年轻人的自信以及对父辈的轻视。

D.小说以“火车开始穿越隧道”结尾,故事戛然而止,但语意双关,既交代旅途实景,又暗示了两位年轻人在人生征程中的变化。

7.小说前文写到腾格里沙漠,结尾再次说起腾格里沙漠时,赵欣“不想说话”,这两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8.小说以“玻璃城市”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①时,戎强大。

秦缪公遗之女乐与良宰焉。

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

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

秦寇果至,
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

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

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

”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

”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

”王多赐之金。

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

”齐王曰:“子无辞也。

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齐王自以贤过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②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①秦缪公:即秦穆公。

②关:同“弯”,指拉满弓。

中关,指弓只
拉了一半的弧度。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B.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C.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D.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与“诸侯之所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B.“则过无道闻”与“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

C.“以其故数饮食”与“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D.“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穆公不怀好意地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不加明辨,日
夜酣饮不休,反而射杀提醒秦寇将至的身边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宋王受到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了以真实情报上报的使者,奖赏了以虚假情报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使自己狼狈而逃。

C.齐王没有识人之能,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用人不当;齐王又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才能、德行与生俱来,先天就有。

D.齐宣王所拉开的弓不过三石,但身边大臣迎合齐宣王,都纷纷表示不低于九石;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5分)(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5分)
13.在前几位回报敌情的使者被宋王杀死之后,最后一位宋使者为何能幸免于难?请简要概括原因。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塞上(节选)
高适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①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②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③。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转斗:久战。

②按节:按辔徐行。

③谟:计谋,谋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为五言古体诗,对于边关战事,略写见闻,详写所感,思虑幽深。

B.首二句从虏骑入侵着笔,交代边地严重局势,“涨”字突出敌人的嚣张气焰。

C.诗人感念朝廷恩德,希望为国效力,却遗憾自己只是一介儒生,有志无力。

D.全诗抒情、议论结合,在失志的悲慨中寄寓壮烈之气,显出悲壮沉雄的本色。

15.高适在本诗与《燕歌行》中都写到“李将军”,请简要分析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其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作者交代陈涉的身份时,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4)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①自己对荷花的喜爱。

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

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②。

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

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

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

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③。

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卓尔不群,有如谦谦君子一般。

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A.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

C.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D.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B.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

C.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

D.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读着董华先生《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本书,我就会忘却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

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漫无目的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