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七年级历史2024年1月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6页,为开卷书而考试,可查阅所带资料,但不得相互讨论和互借资料。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请在规定范围内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不使用答题卡的学校,答案填写在下表中)
1.榫卯,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制作精美瓷器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2.我国古代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B.反映原始农业的产生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3.“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反映了我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
这一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C.郡县制D.分封制
4.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其代表文物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B.商鞅铜方升
C.司母戊鼎D.五铢钱
5.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
这说明春秋时期( )
A.青铜器用于祭祀B.战事连绵C.郑庄公享有特权D.王室衰微
6.它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年来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主持修建这一工程的是( )
A.管仲B.班超C.李冰D.晁错
7.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
图中字母处应填的朝代是( )
A.战国、三国B.战国、西汉C.西汉、三国D.西汉、西晋
8.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
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A.以农为本B.戒奢从简C.兴修水利D.重农抑商
9.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反腐败文化底蕴。
历史上,光武帝刘秀推进反腐败的措施是( )A.主张无为而治B.在中央首创设立御史大夫
C.建立刺史制度D.加强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10.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下列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卫温到达夷洲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盐铁官的设置D.丞相的设置
11.古代中国创造了灿烂的医学成就。
其中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医学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九章算术》
1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下列史事在该书中能查阅到的是A.张骞通西域B.三国鼎立C.王与马,共天下D.八王之乱
1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规方法。
下列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A.B.C.D.
14.下列关于古代史上重大战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巨鹿之战是刘邦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
B.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赤壁之战奠定了西晋统一的基础
D.淝水之战后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刘渊自称是刘邦后裔、胡夏赫连勃勃自认为是夏启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
这反映了当时( )
A.边境贸易繁荣B.民族政权并立
C.边疆地区经济发达D.民族交融加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共3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
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
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什么制度?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史料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片史料等多种类型。
材料二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分别反映了秦始皇实行的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概括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17.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们的生产方式与以往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利用铁器和畜力进行农业耕种的方法越来越
普及。
从事农业的生产者能够耕种的土地面积也急剧增加。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汉)王充《论衡》材料三:(他)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生产方式的变化在中国古代出现于何时?据材料指出,当时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所述史实与材料一有何关系?结合所学,概述“商鞅相孝公”的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全面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据材料指出这些措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探究,概括以上改革的共同历史作用。
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计25分。
18.某校七年级同学走进常州方志馆,借助常州地方历史文化来探究古代历史。
请协助他们完成探究。
第一组【先秦智慧】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是常州的人文始祖,被孔子尊为“延陵君子”。
为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文字史料:
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材料二: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材料三: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
孟子:提出“仁政”;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
图1 贾思勰图2 祖冲之图3 华佗
图4兰亭序
(6)请选出上述邮票中能够反映南北朝科技成就的一幅(写图号),并结合所学对相关人物和成就作简要介绍。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因此河姆渡人可能利
用这项技术建造干栏式房屋,C项正确;河姆渡人还不会制造精美的瓷器,排除A项;河姆渡人不会
制作青铜农具,排除B项;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排除D项。
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可知,材料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神农就是炎帝,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
交换物品。
B项正确;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涉及私有制出现,
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传说,并没有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排除D项。
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项正确;皇帝制是在秦朝时期建立,“家天下”是在夏朝时期开始,排除B项;秦朝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
出大型器物。
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C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远古
时代半坡遗址,排除A项;商鞅铜方升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的器物,排除B项;西汉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D项。
故选C项。
5.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
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诸侯势力崛起,礼崩乐坏,D项正确;青铜器用于祭祀,但没有体现“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郑庄公却享用九鼎”等内容,排除A项;从用鼎的变化不能看出战事连绵,排除B项;郑庄公享有特权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
江堰。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
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C项正确;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排除A项;东汉班超经营西域30年,排除B项;晁错是西汉时期
的大臣与修建都江堰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之后是战国时期,秦结束了战国分裂局面,完成统一;但秦短暂而亡,秦之后的王朝是西汉,B项正确;东汉之后出现三国,排除A项;西汉在秦朝之后,三国在东汉
之后,排除C项;西汉在秦朝之后,西晋在东汉、三国之后,排除D项。
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
着于本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他们主张以农为本,A项正确;戒奢从简,意思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与题干内容“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不符,排除B项;兴修水利,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以农为本,排除C项;重农抑商,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以农为本,排除D项。
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
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
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符合题意,D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秦朝在中央首创设立御史大夫,排除B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排除C项。
故选D项。
10.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卫温到达夷洲是在三国
时期,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与新疆无关,排除A项;盐铁官设置于汉武帝时期,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与新疆无关,排除C项;丞相设置于秦朝,是负责行政事务的中央官员,与新疆无关,排除D 项。
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
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部著作发
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
展作出巨大贡献。
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A项正确;《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农书,排除B项;《水经注》是郦道元所著的地理学著作,排除C项;《九章算术》是数学专著,排除D项。
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骞通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史记》中可能有所记载,A项正确;三国鼎立在东汉以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王与马,共天下发生在东晋,《史记》中没有记载,排除C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史记》中没有记载,排除D项。
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C项正确;蜀国位于西南,排除ABD项。
故选C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B项正确;巨鹿之战是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排除A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排除C项;淝水之战之前前秦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D项。
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匈奴刘渊自称是刘邦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
”可知,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学习,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加强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边境贸易活跃繁荣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民族交融,并未强调民族政权的并立,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及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排除C项。
故选D项。
16.(1)根源:分封制。
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2)史料:实物史料。
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措施:“推恩令”。
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
”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后来诸侯割据混战。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类型:根据材料二“秦半两钱、秦铜权”可知属于实物史料。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半两钱”体现的措施是统一货币;“秦铜权”体现的是统一度量衡。
(3)措施:根据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可知措施是实行推恩令。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实
行解决了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4)特征: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可知,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7.(1)春秋时期。
因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关系: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
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措施:迁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影响: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4)共同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与发展;增强了国家实力;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等。
【详解】(1)时间:根据“利用铁器和畜力进行农业耕种的方法越来越普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
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
因素:根据材料“人们的生产方式与以往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利用铁器和畜力进行农业耕种的方法越来越普及。
从事农业的生产者能够耕种的土地面积也急剧增加”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农业发展。
(2)关系:根据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涉及商鞅变法,属于经济基础引发上层建筑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
变法改革。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
泰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措施:根据材料三“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顺应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影响:根据材料“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概括得出,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4)共同作用:综合材料信息,可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与发展;增强了国家实力;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等方面归纳。
18.(1)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或手工业规模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私学兴起。
(2)学派:儒家。
观点: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史实: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这体现了以德治国。
(选取其他学派观点,史实对应、观点正确、叙述流畅也可)
(3)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主要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粮食产量提高;③布帛丰富;④人民丰衣足食。
(5)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等。
(6)符合要求的为图1或图2。
简介:图Ⅰ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图2祖冲之是南朝的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详解】(1)原因:据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私学的兴起,人才的流动等。
(2)观点、史实:从材料二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史实: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仁”,即“仁者爱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舍身取义”。
(3)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兴盛,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是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表现:根据材料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可归纳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根据“ 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归纳出粮食产量提高;根据“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指江南出产的丝绵布帛
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可归纳出布帛丰富;人民丰衣足食。
(5)原因:据材料五“ 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可归纳出北方战乱,南方社
会相对安定;根据“ 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可归纳出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
(6)图号、介绍: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邮票中能够反映南北朝科技成就的是图1、图2,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这部农书
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