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4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
第一篇:2018年4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卷
(课程代码:03709)考生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书写,答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
A.主观条件
B.客观条件
C.理论基础
D.理论前提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既表现为它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又表现为它具有
A.完整的理论体系
B.严密的逻辑结构
C.鲜明的政治立场
D.崇高的社会理想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4.实践作为一种感性物质活动,强调的是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主观性
C.实践具有能动性
D.实践具有历史性5.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本质和现象反映了
A.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
C.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D.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6.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活动
A.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C.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
7.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认识主体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能动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客观性
8.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这句话强调的是
A.认识过程中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B.认识过程中感性与理性的统
C.认识过程中真理与价值的统
D.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9.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主观的愿望出发
C.一切从理论出发
D.一切从臆造的规律出发10.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B.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矛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的矛盾 11.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又承认历史发展的选择性,这属于
A.历史唯物论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12.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B.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用特权侵吞共有财产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出现两极分化 13.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
B.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D.人的本质是人人相同的 14.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15.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A.绝对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
C.相对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16.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
A.只包括流通阶段而不包括生产阶段
B.只包括生产阶段而不包括流通阶段
C.是购买、生产、销售三个
阶段的统
D.是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两个阶段的统一 1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政党制度
B.国家制度
选举制度
D.文官制度
18.上世纪下半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冷战结束前,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处于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9.垄断资本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方式是
A.股份制
B.合作制
C.垄断制
D.参与制 20.垄断组织实行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A.扩大市场份额
B.降低生产成本
C.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D.获取平均利润
2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新变化的是
A.在生产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运用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管理手段和工具
B.在所有制方面,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趋势,法人所有制崛起
C.在劳资关系方面,建立了劳资共决、职工参与管理和持股、终身雇佣等制度
D.在收入分配方面,推行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再分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 22.19世纪初期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包括
A.法国的圣西门
B.法国的傅立叶
C.英国的欧文
D.英国的莫尔 23.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人公的人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C.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D.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24.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有二: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
A.农民运动的发展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杰出人物的出现
25.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是
A.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B.各尽所能,按才能分配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各尽所能,按地位分配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27.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 28.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29.列宁指出“:设想社会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也同样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

你对此如何理解? 30.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2.试述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复习提纲
一、考纲要求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识记: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

领会: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关系体系。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简单应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综合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识记:阶级的实质。

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

领会: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的类型。

社会革命的形式。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综合应用:结合我国实际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结合我国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识记: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

人民群众的含义和构成。

普通个人。

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

领会:劳动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

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结合实际说明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综合应用: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知识点摘录
1.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不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也就不同。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促进与阻碍的程度,又因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两者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渗透、作用、转化。

第一,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第二,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3.论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过程来看,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过程。

第四,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制度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理论依据。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它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4.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

5.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人类历史依次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即: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之对应分别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种经济运行形式。

7.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8.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历史是“合力”的结果,这不以任何个人和任何社会力量为转移C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也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这是历史决定论。

9.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A纵向统一,即各个国家一般都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B横向统一性,即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
10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表现: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D有些国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在这两对矛盾中,前一对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1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阶级又是一个社会范畴、历史范畴。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3.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表现;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革命的最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4.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应的,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B,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C,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D,我国的改革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对外开放的统一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15.马克思主义从三个方面定义人的本质: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1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在量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在质上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表现为: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在历史观念上,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观点是()A.形而上学历史观
B.唯心主义历史观
C.主观主义历史观
D.唯物主义历史观 3.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4.社会实践的主体是()
A.人民群众
B.劳动者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5.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6.社会意识是()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7.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
A.它们具有阶级性
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D.它们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8.生产力概念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
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B.党的正确领导
C.物质财富的丰富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E.违背它要受到惩罚
10.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伦理关系 11.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2.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
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13.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统一
B.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统一
C.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D.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才能发展
15.生产力之所以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生产力是物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精神性的因素 D.生产力是经济因素,生产关系是政治因素 16.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8.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19.马克思
主义认为,国体是()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B.国家政权管理经济的形式
C.国家政权管理各种社会事务的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20.国家的政体是()
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B.国家政权的政治性质和组织原则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D.国家政权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2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2.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B.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23.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及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A、生产力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 2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唯一动力
D.最终动力 25.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
A.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C.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D.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2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社会
()
A.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
27.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任何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那么,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28.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错误的说法是
()A.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B.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C.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D.革命与改革从根本上不会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9.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人与社会
B.人与自然
C.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D.自然的人及其活动30.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1.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劳动群众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之
D、体力劳动者 3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3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二、多选题
1.()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
2.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A.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B.否定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C.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D.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以及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4.旧的社会意识能够存在于新制度之中,并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这是由于()A.社会意识常常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B.新制度还有旧的社会意识存在的条件
C.先进思想战胜旧的社会意识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D.旧的社会意识总要顽强的表现自己5.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科学技术B.劳动者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 6.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她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成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7.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A.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