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丽丽从湿论治痤疮经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翁丽丽从湿论治痤疮经验总结
痤疮与湿热病邪
痤疮是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出现丘疹粉刺,可挤出白色粉汁样物,重则出现脓疱、结节、肿等多形性损害,是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好发部位多在皮脂溢出部位,如面、胸、背部皮肤等。
翁丽丽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应用中医药治疗痤疮取得良好的效果。
根据闽西南地区痤疮人群的体质特点,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翁丽丽教授认为痤疮的发病与湿邪关系密切。
痤疮与湿热病邪
翁丽丽教授认为,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环境温暖潮湿,加之居民多食海鲜生冷,易损脾阳,致湿邪内生,故此,福建地区病患以痰湿或湿热体质为多见。
1
湿邪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重浊有质,随寒热变化:湿邪为患,常随人体阴阳之盛衰,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若久郁之湿邪更易从热而化,湿热内蕴是发生痤疮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因素体阳热偏盛,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而发,湿热是痤疮发病的致病因子,有学者经过调查显示:痤疮患者饮食偏好辛辣、油炸、肥腻居多,可酿生湿热而致病。
湿性黏滞,致病郁滞:痤疮患者由于湿邪阻滞,气机不畅,郁聚肌肤,皮肤油腻,秽垢,大便黏腻,舌苔垢腻,湿邪黏腻重浊,易壅滞郁阻,气机不畅,气化不利,胶着难解,故痤疮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少则数月,多则数年。
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
各种因素引起的脾胃损伤,也都会影响脾气运化水湿,使水湿停滞、气机升降失常。
因此,翁丽丽教授在临证治疗痤疮患者时,非常重视健脾固脾,治疗一方面健脾,一方面行气、利湿,以恢复脾胃功能。
2
湿邪导致痤疮的病因病机
痤疮主要发生于青少年,阳气旺盛,属于阳热有余之体,且面部暴露易受外邪,尤其是湿邪的侵袭,一旦入于体内,极易化热或与内热相结合,形成湿热,加之过食辛辣油腻之品,致脾胃积湿生热,湿热内蕴,即可影响脏腑功能,亦可熏蒸颜面等处肌肤,使毛窍壅闭,皮脂排泄不畅而成痤疮;而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又存在诸多利于湿邪滋生的因素,故从湿论治痤疮湿热证确有临床指导意义。
翁丽丽教授认为,湿热蕴结,“郁乃痤”。
湿热郁结不解,则易生毒;湿热阻遏气机,易致血瘀、生痰,于是脓疱、结节、囊肿相继丛生为患。
痤疮的病机是湿热为本,毒瘀痰结为标。
从湿论治痤疮
翁丽丽教授临证时,首先分清湿热的偏重,以治湿为本,同时紧抓痤疮病机中的肺热、血热、痰瘀等因素,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患者体质,分清虚实,权衡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痤疮有以湿热体质为本、毒瘀痰结为标的病机要点;治以清热利湿为主,结合解毒祛瘀、化痰散结立法。
健脾理肺治本,清热利湿治标。
肺脾同治,子母兼顾,断绝湿热产生之源。
临床上翁丽丽教授强调使用清热解毒药,还应注意使用清热解毒药物应中病即止,因其大多为苦寒之品,苦寒伤胃,亦伤阳气,古人云:“保护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如果用药不当损伤胃气,将会耗伤正气,不利于疾病的转归。
同时,脾胃虚弱则湿邪缠绵,甚至变生它病,故清热解毒药的使用要掌握适度,动态观察病情,毒消退,脓疱、红肿热痛缓解,就应停用或少用苦寒药,也就是中病则止,以免耗伤胃气。
痤疮外治运用特点
中药溻渍是中医外治法中比较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
翁丽丽教授在数十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自研复方马齿苋洗剂,将饮片浸泡煎液冷却,而后用6~8层纱布浸透药液,轻拧至不滴水,湿敷于患处,每次15 min,每日2次。
若有创面,患者要采用无菌操作,避免继发性皮肤损害。
临床应用
1
肝经湿热型(热重于湿)
临床表现:颜面皮疹暗红,以丘疹、脓疱、结节为主,局部疼痛,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干口苦、便秘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素体肝火偏旺,加之偏嗜辛辣油腻之品日久,致脾胃积湿生热,湿热之邪蕴结于肝,循肝经上壅于面部而致。
治则:清肝除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黄15g,车前子10g,泽泻10g,当归9g,木通9g,
甘草3g。
2
湿热内蕴型(湿热并重)
临床表现:面部皮肤红色丘疹、脓疱,局部疼痛,口臭、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环境湿热或饮食不节致外感、内生湿热,熏蒸颜面等处肌肤,使毛窍壅闭,皮脂排泄不畅而成。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绵茵陈15g,黄芩10g,石菖蒲6g,滑石15g,川贝母6g,木通6g,藿香6g,连翘9g,白豆蔻6g,薄荷6g,射干6g。
3
脾虚湿蕴型(湿重于热)
临床表现:面部白色丘疹或红色丘疹,少许脓疱或结节,形体肥胖,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病机:脾虚水湿运化失常,湿郁化热,湿重于热,溢于肌肤致病。
治则:健脾清湿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薏苡仁30g,半夏10g,竹叶6g,白通草6g,滑石18g,白豆蔻6g,厚朴6g。
加减法: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草决明、火麻仁;瘀血者,加丹参、凌霄花、桃仁、红花、泽兰;结节囊肿者,加三棱、莪术、浙贝母、穿山甲;脓疱较多者,加蒲公英、黄芩、马齿苋等;大便稀溏者,加白术、神曲、茯苓等。
4
病案举隅
案例1
患者,女,27岁,未婚。
面部散在红色丘疹,多个结节脓疱伴疼痛3个月。
面部皮脂溢出,烦躁、口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于当地医生经治未见效,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偏数。
诊断:面疱;证属肝胆湿热、郁结肌肤所致。
治则:清肝除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白芍10g,车前子10g,泽泻15g,当归6g,穿山甲10g (先煎),夜交藤15g,合欢皮10g,大黄6g(后下)。
外治法:马齿苋洗剂湿敷,每日2次,每次15min。
服药2周后结节、脓疱消退,后续以清热祛湿,予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痊愈。
按语:辛辣之品属阳、属热,因患者偏嗜日久,助阳化热,湿热内蕴,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面部,故面生丘疹、脓疱、结节;热扰神明,故心烦、不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偏数皆为肝经湿热之象。
故拟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清利肝经湿热。
服药2周后脓疱结节消退,而后续以清热利湿之品治疗痊愈。
翁丽丽教授喜用生大黄,用釜底抽薪之法以达到祛除病邪,常用量为6~9g,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
大黄不仅能够通下而且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案例2
患者,男,32岁,已婚。
面部红色丘疹、结节半年,反复发作,自用外用药涂擦未奏效,纳差,疲乏,时腹胀,大便稀溏,日行2次。
查肝功转氨酶升高。
诊断:粉刺;证属脾虚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湿重于热)。
治则:健脾清热利湿。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薏苡仁30g,白豆蔻12g,半夏10g,竹叶6g,通草6g,滑石18g,厚朴10g,马齿苋15g,蒲公英1 g,绵茵陈30g,白术10g。
外治法:马齿苋洗剂湿敷,每日2次,每次15min。
服药1个月后皮疹消退。
查肝功转氨酶正常。
按语:患者由于脾虚水湿运化失常,湿郁化热,湿重于热,湿热溢于肌肤致病。
治疗以健脾祛湿为主,清热为辅而奏效,皮疹消退后以健脾益气收功。
小结
翁丽丽教授认为,湿热病邪导致痤疮的发生在临床上要首辨病因,次辨病位,后辨湿热轻重,审查病邪再进行临床施治。
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在治疗上宜权衡轻重缓急予以治疗,如肝经湿热证属实热证,宜清除病邪以攻法治之;而湿重于热患者兼有脾虚,宜攻补兼施,既能除病邪而又不伤正;湿热并重者用清利法治之。
与此同时,中医外治法在痤疮的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痤疮患者根据辨证论治采用内服药物之外,必须要配合外治法,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同时禁用化妆品。
若有创面,要采用无菌操作,避免继发性皮肤损害。
痤疮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翁丽丽教授认为,对于痤疮患者采用食疗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不仅可以减轻病情,且可以防止
本病的复发。
由于饮食不节导致本病发生或加重是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病人进行食疗指导,如不宜进食辛辣发物(虾、蟹、煎炸、咖啡、浓茶、甜食)等,多食薏苡仁粥、淮山药粥、黄花菜、黑木耳等,可以降低本病的复发率,减轻症状。
END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