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学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 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人生哲学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的 仁爱之心 ;谦和好礼,朴实宽厚 ;勤劳节俭 、廉明正直 等。
2、 基础性与有序性
德育目标的基础性有二层含意:一是要为提高整 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打好基础;二是要着眼于 学生做人的最基本的思想品质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②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③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④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国外关于德育目标的主张
国外许多学者在阐述德育目标时,都强调人权,挖掘 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亚洲太平洋地区教科文组织就提出过各国公认的12 个核心价值观和5个工具价值观。12个核心价值观是: 关心他人,包括家庭和社会成员;关心社会,民族及 人类的福利;关心环境;关心文化传统;自尊与自立; 社会责任感;精神性或灵性;和平解决冲突;平等; 公正;真理;自由。5种工具价值观:不屈不挠;勇 气;合作;是非感;宽宏慷慨。)但最后仍然明确地 规定要培养具有本民族精神,忠诚于本国的公民。 在德育目标方面,西方国家还很重视道德认知能力发 展,强调道德推理能力培养。
更多的是注意到按照社会规范的需要来确定培养规格和设计培养过程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个人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德的素质局限在一个过于狭窄的空间和理想化的模式中主体精神的张扬受到一定抑制德的养成缺乏丰满的内容缺乏梯度层次缺少选择的自由度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受教育者比较符合共性规范的要求但其独立自由的思维创造的意识批判精神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个性化发展需求等被忽略了
当代道德教育应超越物质意义,在超越性提升 中帮助人们找回失落的精神。因此,立足于现 实、放眼未来,坚持德育现实性与越越性的辩 证统一才是我们惟一正确的选择。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 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 走自己正确的路。现在大家为了电冰箱、汽车、 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时代的特 征。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物质的东 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 和安静。 ——爱因斯坦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 、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 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 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等 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 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 ,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 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助人为乐、与各族少年 儿童、外国小朋友友好相处。
4、 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的德育目标体现了国家对各教育阶段学生思 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它是根据每一年龄阶段的学 生身心发展的一般水平制定的。但是,同一年龄 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共同特征体现在每一个学生 身上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各种 差异性。
第二节 小学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概述
(一)什么是小学德育内容 • 小学德育内容是规定小学生必须掌握 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个性心 理品质的总和。它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 化,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依据。
(三)不同的文化影响到各国德育内容的 不同
各国德育内容不同的原因有:价值取向的差 别;存在方式的差别;呈示形式的差别。 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趋同:对“全球伦理” 的确认;对综合道德能力的共识;道德教育 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四)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德育内容的 性质 。 2.德育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德育内 容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影响, 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讨论标定位的突出特点是理想 化,重心偏高,片面强调政治性,同时,又缺乏层次性,忽视教 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是注意到按照社会规范的需 要来确定培养规格和设计培养过程,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个人 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德”的素质局限在一个 过于狭窄的空间和理想化的模式中,主体精神的张扬受到一 定抑制,“德”的养成缺乏丰满的内容,缺乏梯度层次,缺少 选择的自由度,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受教育者比较符合共性规 范的要求,但其独立自由的思维、创造的意识、批判精神,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个性化发展需求等被忽略了。 •学校德育的目标,要实现从理想化的模铸到素质化的转变。

(三)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主要特征 1、 时代性与继承性 德育目标既要体现我国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发 展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时代性:成为文明人、成为现代人、成为现代的中 国人、成为自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
讨论:
有没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是否还要继承与弘扬? 哪些是需要继承与弘扬的?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一)确定德育目标的主观依据 1.人的理念 2.人性假设 3.理想人格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客观因素 1、 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德育目标。 其次,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德育目标。 再次,国家和民族的特点(文化传统)制约着 德育目标。 最后,一定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制约着 德育目标。 2、 依据个体人格完善的需要 3、 依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4、 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的发展 5、 依据历史的经验教训
(二)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 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 良好品德,具有热爱集体的思想、遵守社会公德 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意志品格和 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帮 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使他们成 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 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小学德育纲要)
(二)不同时期德育内容的特点
1.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的集体主义 是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在呈示形式上具有非专 门、不自觉的特点。 2.古代学校德育: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鄙视体力 劳动;呈示形式上的绝对灌输。 3.现代学校德育:有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 出现了自强、诚信、效率、开放与宽容等价值观 念;呈示形式尊重道德学习的主体性。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 图,会唱国歌; 初步了解家乡的特产、名胜古 迹、著名人物,祖国山河壮丽、 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和社会主 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 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 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 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 感;
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 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 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 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 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 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 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 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 平,反对侵略战争。
三、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 我国历史上提出的一些培养目标,与其说是教育目 的,不如说是德育目标。如早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 期,孟子就提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的德育目标。《大学》中提出的德育目标。清朝末 年,提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德 育目标。辛亥革命临时政府提出“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利教育、军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 道德”的德育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提出过 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700 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 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 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 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 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 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我国小学德育目标的演变
使儿童具有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 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1952小 学暂行规程) 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护公共财产等品德,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 产党。(1963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初步明辨是非的能力。 (1986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学计划)
德育目标的分类 是指遵照一定德育理论的指导,根据目标分类 的原则和德育过程的要求,对德育目标的分解和划分。 它包括把总目标分解成类目标,把类目标分解成它的 亚层次目标。 按教育性质分,可分为普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各类专 业学校的德育目标。 按教育程度分,可分为小学的德育目标、中学的德育 目标和大学的德育目标; 按目标自身的构成成分分,可分为品德内容方面和目 标,品德心理要素方面的目标和品德能力方面的目标; 按德育目标自身结构进行划分,我国的德育目标基本 上分为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 各个教育目标又包含若干个亚层次目标。
二、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当代中国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问题时,大致可 分下列几种不同的取向: 1.在于中国传统道德的发扬方面,主要以取舍与 更新为建构策略。如新儒学、三字经、忠孝 2.在揭示传统道德的局限与不合时宜性的基础上, 倾向于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变化的角度来重建道 德规范理论,如强调基于维护个人合法利益之上的 道德规范、“公平”作为基本道德核心等。 3.基于道德主体活动领域提出社会的道德规范。 大部分是把活动领域划分为家庭、学校或工作领 域、社会公共领域等三大块,而后在每个领域中提 出具体的道德规范 。
德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目的的特征: 1.预见性 2.超越性 3.可能性 此外,还具有普遍性与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德育目标的意义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它是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 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与运用、德育 效果的检测与评定等,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 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 德育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3、现实性与超越性
有的人从其现实性出发,认为德育要适应 社会,德育要接近生活,传统德育目标过高、内 容过空、方法过旧、离现实生活过远,是造成我 国学校德育实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德育改革要 在其现实性上做文章。 有的人认为,德育的本质是一种超越,它 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 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 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没有这种对现实的 超越,德育只能趋向于消亡。
第五章 小学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第一节 小学德育目标
一、 什么是德育目标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三、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
一、 什么是德育目标 目标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或称行 为活动的指标。 德育目标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 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也就说, 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在 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德育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是一对矛盾。然而,两者 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辩证统一的。 就其现实性来说,一是对我国传统的德育目标的 反思,二是社会的发展已经与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形 成明显的反差。充分发挥德育为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事业发展服务的现实功能,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办事,促进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文明与幸福,这是德 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确的。 就其超越性来说,德育作为有目的的影响人的社 会活动,它总是同一定的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的。理 想总是高于和超前于社会生活的现实的,而理想之所 以出现,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这种需要。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 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 党领导人民取得的;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 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 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 的感情; 知道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 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