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员覃宏勋秦振辉陈辉唐荣覃祚盼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员:覃宏勋,秦振辉,陈辉 唐荣,覃祚盼
==南宁历史沿革==
•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 214),秦统一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 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 (前206年至前116年)为南越国地,元鼎六年 属郁林郡方县地。三国时,属吴国辖地,归广 州郁林郡临浦县地,一直延续到西晋。东晋大 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析出晋兴郡,隶属 广州,治所晋兴县(今南宁市),晋兴县成为 南宁的第一个地名。
• 如图3
• 民国时期,首先新开 了新西门,方便了城 北的交通 城市建设中
最大的变化是拆除城
墙,修建公路,城墙
两侧的壕塘被填埋。
洪水在缺少堤坝、城
墙阻挡的情况下,肆
意侵入城内,洪水造 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图 5)。
南 宁 市 民 国 时 期 市 街 彩 图
南宁城市职能和社会发展间的关系
• 南宁开埠后,西风渐进,对当地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因稻 作文化影响形成的重农抑商思想被打破, “农商皆本”、“趋利务实”和“包容并 蓄”的新观念,逐步成为南宁民众的主流 意识和价值取向。外来商业资本的大批登 陆,“洋货”的不断涌入,促进了商贸空 前繁荣。电信、公路、航空、电力、航运 和工矿企业等代表先进生产力要素的相继 出现,优化了原有经济结构,推动了生产力 发展。
岸走向采用菱形布局,最初开7座城门,其中仓西 门、镇江门、安塞门朝向邕江,镇江门和安塞门依
• 据西面的邕江作为天然的护卫屏障,仓西门、东 门、北门则加筑子城。并在北、东、南三面无水 的城墙外挖城壕设防,城墙内外都有壕塘,用壕 塘挖出的土筑城墙,城墙外壕增强军事安全, 内
壕则在暴雨洪水来临时减缓城内的内涝产生。北 门向北延伸是为了靠近望仙坡 ,便于控制城防的
制高点。民国初期,广西总督陆荣廷甚至在望仙 坡加装大炮以方便控制全城。
• 明朝开始,南宁的城建突破城墙,沿江向西、向 南发展,新开辟了南门,明代在南宁设置了卫所。 崇祯九年(1 636年)维修城墙,并把城墙增高3尺, 不久将南门堵塞。市民生活所需粮食、薪炭多数 依靠城东、城北农村供给, 为了便于运输,于北
• 唐代古城在经历过北宋皇祜四年(1 052年)
• 依智高起事的战乱后,被荒废。而后在西北方又新建 了座“宋城” ,随狄青征讨依智高的北方士兵, 在战 后就地安置, 屯田于邕江南岸, 平西村、平南村等都 是当时留下的地名。随后在亭子附近开始逐渐形成定 期的圩市,并出现了亭子渡,来联系南北岸的交通。 宋城的选址是考虑此处为望仙坡(古城东北方向,今人 民公园内)向西伸延的余坡上,地势相对高而平缓,并 且靠近江岸便于水运,广西境内山多水多,陆路交通 极为不便,多数城池靠近水边兴建。
• 寺、庙、庵、祠等也主要集中出现在这里。
• 1 907年南宁开埠,商埠区建在原来荒废的“唐城” 大安门附近,因为名义上是自开商埠而实际上是 约开商埠,于1 904年,由当时梧州海关代理税务 司德国人斯泰劳,率员到南宁负责筹备开埠、建 关工作。所以选择了此处远离旧城区,便于形成 “独立王国” , 沿江建设方便对过往船只进行监 管,又与旧城通过一条公路保持联系,最重要的 是当时的城区外围, 因为邕江多次改道的原因, 河塘林立,选择在“唐城” 旧址建设,减少了填 塘平地的工作。此后,南宁陆续建成了海关监管 区河堤和码头,海关、税务、邮局等,规划了商 埠区(图4),并修建了马路(南宁市第一条水泥马路 ),平整了场地。
• 水患成为年年都有的威胁,好在当时的城区小, 靠城墙环绕来抵御洪水围困。因而城墙不仅对于 古城的军事安全,而且对于防洪显得格外重要,
“元丰三年得旨修筑,六年而城备,周二千五百 二十步,高三丈五尺,下广六丈,上广二丈六尺, 环以屋。三面为壕,而西因长江焉,子城在其内”
宋城先是夯土城墙,后在外面加筑城砖,一直到 民国前期,城墙位置没有变化,期间多次修缮。
• 古城位置从邕江河道与 古城的变迁图(下图)上可 知,前3次河道都经过宋 城位置,尤其是第三期 古河道,覆盖面积广, 残存水体多,如南湖即 为该期古河道的组成部 分 。 当时的古城是处于 盆地中的“孤岛” 之一, 周围是星罗棋布、到处 可见的水塘,为了利用 邕江不得已靠近岸边, 又处于反弓水位置,
• 南宁进出口总值(白银),开埠当年为154万两, 1908年约为340万两,1909年约为415万两, 1911年约为470万两。几年内,全市形成专业市 场40多个,经纪行30多家,银行、银庄生意红火。
随着法英美等国传教士相继入邕传教并附设医院、
学校等,南宁文教卫生事业也得到发展,开埠后 有高等、两等、初等小学堂共40所,中学、职业
• 1926年,中共南宁支部、共青团南宁地委 和南宁工会代表联合会先后成立。南宁革 命运动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下,进入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南宁的传 播和实践,成为南宁开埠的一个极其重要、 影响深远的收获。
•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晋兴县为宣化 县,治所宣化城(今南宁)。
• 唐贞观六年(632年),南晋州改称邕州, 为邕州都督府,这是南宁成为桂西南地区 行政中心的开始,也是南宁简称“邕”之 始(咸通三年(862年),邕州属岭南西道, 治所宣化县,这是南宁相当于今省级政权 治所开始。
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辖宣化县、
武缘县,置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 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泰定元年(1324年)九月,
为庆南疆绥服,邕州路改称南宁路(取南疆安宁 之意),南宁得名始于来自百度文库;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湖广行中书省分置广西行中书省,南宁路 隶属广西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南
宁路,置南宁府,宣化县隶属南宁府,治所在今 南宁城。清朝承袭明朝建制。
门附近东面临时新开辟烟花门。明代城区在西面 沿江扩展较快,一直到龙溪(1 968年改名朝阳溪), 以龙溪为城市的西部边界,沿江码头逐次增加, 到清末,城区沿岸已经是布满码头。
• 清代城区又有所扩展,西面越过了龙溪,东门外 开出了维新街,南门外的壕塘上修建了七孔桥, 清代南宁延续了明代形成的两个商贸区,一个在 城内的钟鼓楼周边,五属会馆和江西会馆建在这 附近;另一个更大的在仓西门外到龙溪一带,各 种商店林立,街巷或垂直或平行于江岸发展,这 一带分布了更多的外地商人会馆:粤东会馆、新 会书院、两湖会馆、安徽会馆、二邑会馆和吉安 会馆。与当时市民“文化生活”相关的
• 宋熙宁8年(1 075年)1 2月,交趾军邕州城,知州苏 缄领兵奋力抵抗,守城42天,因寡不敌众,城破, 苏缄全家36口殉难 后为纪念苏缄, 在苏缄殉难的 邕州府署废墟上立祠纪念,后改为城隍庙。元朝 1314年时,同时兼作州、府、道、路等治所,因 而南宁古城大体是按照州城的规模建造; 与规则
四方形的县城不同, 南宁古城依据地势高低和江
民国元年七月,废宣化县并南宁府。同 年10月,广西军政府从桂林迁往南宁,南 宁成为广西省会;25年10月,广西省会从 南宁迁往桂林,后置南宁行政监督区(又 称第九区);38年10月,广西省会再次从 桂林迁往南宁。
城区建设
• 南宁进行有规模的城 市建设应该从晋代开 始。,距今已有1680 多年的历史了。南宁 最早的古城在邕江南 岸亭子乡的平南村、 白沙村附近,后移到 北岸凌铁村附近建城, 此后在凌铁村江岸边 与对岸亭子之间形成 了船渡(图1),一直延 续到解放后。
• 南宁开埠,不仅逐步瓦解了本土封闭落后 的自然经济和意识,更重要的是,唤醒了 民众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为马克思主 义的及时和广泛传播推开了一扇门窗。民 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近代社团的成立,东 西方文明的沟通,南北方文化的融合,代 表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的新型知识分子阶层 和近代工人阶级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在 南宁的落地与流行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社会 基础。
• 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分为东、西两道。以广管为 岭南东道,治所广州;邕管为岭南西道,兼领桂、 容、安南三管,治所宣化县城,南宁第一次成为省 级机关驻地,因为已是唐朝末年,省级治所的存在 时间很短,对城池的建设并无影响。出于城市防御 的考虑,只在北、南、西3个方向开设来远、朝天、 大安3座城门,南门和西门前都有邕江作为天然屏 障,而北门有城壕防护,城墙东面则不开门,只设 置城壕防护。
教育、大学陆续问世。历史是必然和偶然的产物。
南宁开埠的初衷,应当是为政者应对时局、挽救
统治地位而采取是策略,但客观上成为了南宁社 会变革、进步文明的重大契机。
• 南宁因此与1936年成为广西第一大城市, 与1949年解放前两次成为广西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反动腐朽
本质使然和战事频仍,南宁开埠不可能有 更大的作为。至1949年,南宁建成区面积 仅有4.5平方千米,总人口9.16万人。
• 当时的“城” 只能算是北方移民的聚居点,东晋 大兴元年(31 8年)随着移民的增多,开始在此处 设立晋兴县,作为县府的治所,此后一直作为县、 府、州等各级行政、军事机关的治所, “晋城” 紧靠邕江,面积方圆不足半里。唐代城区大面积 沿江向北、向东扩展,古城长期“以刺为墙” , 直到唐开元二年(7140)年才由司马吕仁民众筑夯 土城墙,城墙“圆周一千丈,高一丈五尺, 上广 一丈三尺,下广二丈,环绕二壕,益广一丈五尺, 深一丈” 。
==南宁历史沿革==
•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 214),秦统一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 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 (前206年至前116年)为南越国地,元鼎六年 属郁林郡方县地。三国时,属吴国辖地,归广 州郁林郡临浦县地,一直延续到西晋。东晋大 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析出晋兴郡,隶属 广州,治所晋兴县(今南宁市),晋兴县成为 南宁的第一个地名。
• 如图3
• 民国时期,首先新开 了新西门,方便了城 北的交通 城市建设中
最大的变化是拆除城
墙,修建公路,城墙
两侧的壕塘被填埋。
洪水在缺少堤坝、城
墙阻挡的情况下,肆
意侵入城内,洪水造 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图 5)。
南 宁 市 民 国 时 期 市 街 彩 图
南宁城市职能和社会发展间的关系
• 南宁开埠后,西风渐进,对当地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因稻 作文化影响形成的重农抑商思想被打破, “农商皆本”、“趋利务实”和“包容并 蓄”的新观念,逐步成为南宁民众的主流 意识和价值取向。外来商业资本的大批登 陆,“洋货”的不断涌入,促进了商贸空 前繁荣。电信、公路、航空、电力、航运 和工矿企业等代表先进生产力要素的相继 出现,优化了原有经济结构,推动了生产力 发展。
岸走向采用菱形布局,最初开7座城门,其中仓西 门、镇江门、安塞门朝向邕江,镇江门和安塞门依
• 据西面的邕江作为天然的护卫屏障,仓西门、东 门、北门则加筑子城。并在北、东、南三面无水 的城墙外挖城壕设防,城墙内外都有壕塘,用壕 塘挖出的土筑城墙,城墙外壕增强军事安全, 内
壕则在暴雨洪水来临时减缓城内的内涝产生。北 门向北延伸是为了靠近望仙坡 ,便于控制城防的
制高点。民国初期,广西总督陆荣廷甚至在望仙 坡加装大炮以方便控制全城。
• 明朝开始,南宁的城建突破城墙,沿江向西、向 南发展,新开辟了南门,明代在南宁设置了卫所。 崇祯九年(1 636年)维修城墙,并把城墙增高3尺, 不久将南门堵塞。市民生活所需粮食、薪炭多数 依靠城东、城北农村供给, 为了便于运输,于北
• 唐代古城在经历过北宋皇祜四年(1 052年)
• 依智高起事的战乱后,被荒废。而后在西北方又新建 了座“宋城” ,随狄青征讨依智高的北方士兵, 在战 后就地安置, 屯田于邕江南岸, 平西村、平南村等都 是当时留下的地名。随后在亭子附近开始逐渐形成定 期的圩市,并出现了亭子渡,来联系南北岸的交通。 宋城的选址是考虑此处为望仙坡(古城东北方向,今人 民公园内)向西伸延的余坡上,地势相对高而平缓,并 且靠近江岸便于水运,广西境内山多水多,陆路交通 极为不便,多数城池靠近水边兴建。
• 寺、庙、庵、祠等也主要集中出现在这里。
• 1 907年南宁开埠,商埠区建在原来荒废的“唐城” 大安门附近,因为名义上是自开商埠而实际上是 约开商埠,于1 904年,由当时梧州海关代理税务 司德国人斯泰劳,率员到南宁负责筹备开埠、建 关工作。所以选择了此处远离旧城区,便于形成 “独立王国” , 沿江建设方便对过往船只进行监 管,又与旧城通过一条公路保持联系,最重要的 是当时的城区外围, 因为邕江多次改道的原因, 河塘林立,选择在“唐城” 旧址建设,减少了填 塘平地的工作。此后,南宁陆续建成了海关监管 区河堤和码头,海关、税务、邮局等,规划了商 埠区(图4),并修建了马路(南宁市第一条水泥马路 ),平整了场地。
• 水患成为年年都有的威胁,好在当时的城区小, 靠城墙环绕来抵御洪水围困。因而城墙不仅对于 古城的军事安全,而且对于防洪显得格外重要,
“元丰三年得旨修筑,六年而城备,周二千五百 二十步,高三丈五尺,下广六丈,上广二丈六尺, 环以屋。三面为壕,而西因长江焉,子城在其内”
宋城先是夯土城墙,后在外面加筑城砖,一直到 民国前期,城墙位置没有变化,期间多次修缮。
• 古城位置从邕江河道与 古城的变迁图(下图)上可 知,前3次河道都经过宋 城位置,尤其是第三期 古河道,覆盖面积广, 残存水体多,如南湖即 为该期古河道的组成部 分 。 当时的古城是处于 盆地中的“孤岛” 之一, 周围是星罗棋布、到处 可见的水塘,为了利用 邕江不得已靠近岸边, 又处于反弓水位置,
• 南宁进出口总值(白银),开埠当年为154万两, 1908年约为340万两,1909年约为415万两, 1911年约为470万两。几年内,全市形成专业市 场40多个,经纪行30多家,银行、银庄生意红火。
随着法英美等国传教士相继入邕传教并附设医院、
学校等,南宁文教卫生事业也得到发展,开埠后 有高等、两等、初等小学堂共40所,中学、职业
• 1926年,中共南宁支部、共青团南宁地委 和南宁工会代表联合会先后成立。南宁革 命运动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下,进入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南宁的传 播和实践,成为南宁开埠的一个极其重要、 影响深远的收获。
•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晋兴县为宣化 县,治所宣化城(今南宁)。
• 唐贞观六年(632年),南晋州改称邕州, 为邕州都督府,这是南宁成为桂西南地区 行政中心的开始,也是南宁简称“邕”之 始(咸通三年(862年),邕州属岭南西道, 治所宣化县,这是南宁相当于今省级政权 治所开始。
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辖宣化县、
武缘县,置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 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泰定元年(1324年)九月,
为庆南疆绥服,邕州路改称南宁路(取南疆安宁 之意),南宁得名始于来自百度文库;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湖广行中书省分置广西行中书省,南宁路 隶属广西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南
宁路,置南宁府,宣化县隶属南宁府,治所在今 南宁城。清朝承袭明朝建制。
门附近东面临时新开辟烟花门。明代城区在西面 沿江扩展较快,一直到龙溪(1 968年改名朝阳溪), 以龙溪为城市的西部边界,沿江码头逐次增加, 到清末,城区沿岸已经是布满码头。
• 清代城区又有所扩展,西面越过了龙溪,东门外 开出了维新街,南门外的壕塘上修建了七孔桥, 清代南宁延续了明代形成的两个商贸区,一个在 城内的钟鼓楼周边,五属会馆和江西会馆建在这 附近;另一个更大的在仓西门外到龙溪一带,各 种商店林立,街巷或垂直或平行于江岸发展,这 一带分布了更多的外地商人会馆:粤东会馆、新 会书院、两湖会馆、安徽会馆、二邑会馆和吉安 会馆。与当时市民“文化生活”相关的
• 宋熙宁8年(1 075年)1 2月,交趾军邕州城,知州苏 缄领兵奋力抵抗,守城42天,因寡不敌众,城破, 苏缄全家36口殉难 后为纪念苏缄, 在苏缄殉难的 邕州府署废墟上立祠纪念,后改为城隍庙。元朝 1314年时,同时兼作州、府、道、路等治所,因 而南宁古城大体是按照州城的规模建造; 与规则
四方形的县城不同, 南宁古城依据地势高低和江
民国元年七月,废宣化县并南宁府。同 年10月,广西军政府从桂林迁往南宁,南 宁成为广西省会;25年10月,广西省会从 南宁迁往桂林,后置南宁行政监督区(又 称第九区);38年10月,广西省会再次从 桂林迁往南宁。
城区建设
• 南宁进行有规模的城 市建设应该从晋代开 始。,距今已有1680 多年的历史了。南宁 最早的古城在邕江南 岸亭子乡的平南村、 白沙村附近,后移到 北岸凌铁村附近建城, 此后在凌铁村江岸边 与对岸亭子之间形成 了船渡(图1),一直延 续到解放后。
• 南宁开埠,不仅逐步瓦解了本土封闭落后 的自然经济和意识,更重要的是,唤醒了 民众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为马克思主 义的及时和广泛传播推开了一扇门窗。民 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近代社团的成立,东 西方文明的沟通,南北方文化的融合,代 表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的新型知识分子阶层 和近代工人阶级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在 南宁的落地与流行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社会 基础。
• 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分为东、西两道。以广管为 岭南东道,治所广州;邕管为岭南西道,兼领桂、 容、安南三管,治所宣化县城,南宁第一次成为省 级机关驻地,因为已是唐朝末年,省级治所的存在 时间很短,对城池的建设并无影响。出于城市防御 的考虑,只在北、南、西3个方向开设来远、朝天、 大安3座城门,南门和西门前都有邕江作为天然屏 障,而北门有城壕防护,城墙东面则不开门,只设 置城壕防护。
教育、大学陆续问世。历史是必然和偶然的产物。
南宁开埠的初衷,应当是为政者应对时局、挽救
统治地位而采取是策略,但客观上成为了南宁社 会变革、进步文明的重大契机。
• 南宁因此与1936年成为广西第一大城市, 与1949年解放前两次成为广西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反动腐朽
本质使然和战事频仍,南宁开埠不可能有 更大的作为。至1949年,南宁建成区面积 仅有4.5平方千米,总人口9.16万人。
• 当时的“城” 只能算是北方移民的聚居点,东晋 大兴元年(31 8年)随着移民的增多,开始在此处 设立晋兴县,作为县府的治所,此后一直作为县、 府、州等各级行政、军事机关的治所, “晋城” 紧靠邕江,面积方圆不足半里。唐代城区大面积 沿江向北、向东扩展,古城长期“以刺为墙” , 直到唐开元二年(7140)年才由司马吕仁民众筑夯 土城墙,城墙“圆周一千丈,高一丈五尺, 上广 一丈三尺,下广二丈,环绕二壕,益广一丈五尺, 深一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