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名校2019-2020学年初一下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海市名校2019-2020学年初一下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句子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3)________,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4)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5)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凭君传语报平安(2)自缘身在最高层(3)深林人不知(4)箫鼓追随春社近(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凭、箫、凌、绝顶”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选择题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pì)妥帖.(tiē)晶莹.(yíng) 血.气方刚(xuè)
B.折损.(shŭn)恍.惚(huāng)契.约(qì)轰轰烈烈.(niè)
C.迸.溅(bèng)枯槐.(kuí)忏.悔( chàn)悲天悯.人(ming)
D.颤.抖(zhàn)执着.(zhuò)涕.泪(dì)诲.人不倦(huĭ)
【答案】A
【解析】
【详解】
B.折损(sŭn),恍惚 (huǎng),轰轰烈烈(liè)。
C.枯槐(huái),悲天悯人(mǐn)。
D.颤抖(chàn),执着(zhuó),涕泪(tì),诲人不倦(huì)。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狂澜.(lán)亘.古(gèn)可歌可泣.(qì)锋芒毕漏
B.污秽.(huì)矜.持(jīn)锲.而不舍(qiè)忧心忡忡
C.澎湃.(bài)愧怍.(zuò)气冲斗.牛(dòu)大彻大悟
D.闲暇.(xiá)哺.育(bǔ)忍俊不禁.(jīn)妇儒皆知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锋芒毕漏——锋芒毕露;B项正确;C项,bài——pài,dòu——dǒu;D项,妇儒皆知——妇孺皆知。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小明出色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他获得“演讲小能手”的称号真是当之无愧
....的。
B.“嫦娥奔月”的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
....。
C.王老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
....,同学们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D.父亲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
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
....的模样。
【答案】C
【解析】
【详解】
C项“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是贬义词,用在句中不恰当。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5.下面关于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准确
...的一项是
A.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人,代表作品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B.《木兰诗》写于西汉时期,是一首叙事性的乐府民歌,其风格刚健质朴,塑造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
C.《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D.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其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不少篇章包含着他的寄托和感慨。
【解析】
【详解】
B:《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
故选B。
6.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萦.带(yíng)竹篾.(miè)迥.乎不同(jiǒng)
B.晌.午(shǎng)吞噬.(shì)屏.息凝神(bǐng)
C.孱.头(càn)拽.出(zhuài)心有灵犀.(xī)
D.殷.红(yān)修葺.(qì)忍俊不禁.(jīng)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
A.正确;B.正确;C.正确;D.忍俊不禁(jīng)-(jīn)。
据此,答案为D。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认牙
冯骥才
①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
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②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③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④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
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
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
⑤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⑥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
⑦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
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⑧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走桌面上蹦得老高。
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救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⑪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⑫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⑬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⑭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⑮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⑯这事传出去,人们对他那费猜的事就全明白啦。
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医术还能不高?
(选自《俗世奇人》)
1.阅读全文,分别概括“/”划分的三个部分的内容大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
2.阅读第①段,请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华大夫医术高明的三点表现。
3.冯骥才常用天津话讲传奇故事,请根据上下文写出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
..!
..,费猜
4.阅读第⑧段画线句,平时没脾气的华大夫却大发脾气,你觉得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5.仔细阅读第⑩段,结合华大夫断定巨匪的过程简述华大夫其人。
【答案】1.对华大夫进行总评价;华大夫帮助侦探抓到了巨匪;赞佩华大夫。
2.只要病人张嘴,他一看便知病情;他能把真牙修理得很漂亮;他能把假牙做得很好用。
3.能耐就是指本领,费猜就是指猜不出来。
4.不矛盾,华大夫人善所以平时习惯于和气待人,善良的人往往正直所以对诬陷他的行为就表现得气愤不平,这正体现了他的胸襟坦荡、敢作敢为。
5.“看到嘴角边的黑痣只是初步判断”体现了华大夫做事谨慎细微;“结合巨匪的虎牙进行肯定判定”体现了华大夫为人果断、术有专攻。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这是一篇小说,华大夫是小说的主人公。
①②两段介绍了华大夫的医术和性格特点,③段为过渡段,引出下文的中心事件;④段—⑮段叙述了华大夫通过“认牙”抓到巨匪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⑯段点明了华大夫医术高超的原因。
2.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
样得用”可以明确问题的答案,“医术可谓顶天了”是对华大夫医术的高度评价。
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
“能耐”指的是能干,有本事,体现了华大夫医术高超;“费猜”指的是很难猜,很费解,令人琢磨不透。
4.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平时没脾气,说明华大夫是一个善良、和气的人。
他发大火是因为别人诬陷他与罪犯有瓜葛,这令他很气愤,体现了他正直的性格。
5.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从“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可知,华大夫做事不草率,非常谨慎;“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可知他工作态度严谨,“凭牙认人”可知他技术高超。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负喧项话——忆朱自清
张中行
①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
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
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
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
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②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
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③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
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
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
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
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
他早年写新诗,晚
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
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〇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
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④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
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
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
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
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
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
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
”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⑤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
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
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
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
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
谈一会闲活,他辞去。
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
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⑥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
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
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
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
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
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
《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
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
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
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
这是人之常情。
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
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⑦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
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
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
”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
(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赏析第④段“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
..寄来”中加点的词语。
..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
...的文章,并很快
4.第⑦段“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的,我很高兴”朱先生的流风余的有哪些表现?
【答案】1.①作者向朱先生约稿,朱先生不吝赐稿,作者大为感动。
②朱自清先生亲自登门看望作者,作者非常感激。
2.“真就”体现了作者求稿而得的惊讶喜悦之情,“很切实”体现了朱先生为人厚道、学问渊博的特点,“很快”体现了朱先生急人所急,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3.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
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
文章的风格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文学与哲学和谐共融。
(意思对即可)
4.①朱自清先生品行高洁,伤感气息浓厚,正派,明是非,重气节。
②性格敦厚、纯厚、宽厚,待人厚,律己严,淳和协调,清高而又温柔;③才华横溢,谦谦恭而恳挚。
(意思对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
用一句话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形式表述。
这本文涉及到的人物有:朱自清、作者,事件一作者约稿,朱自清赐稿;二是朱自清亲自登门看我。
表述时要注意人物间的关系,表述的语句简洁。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可以选取修辞、用词、句式等角度,选修辞角度,要指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选句式角度,要分析是多用短句,简短有力,还是长短句交替,显得错落有致。
由“万没想到”可知,“真就”体现了作者收到朱先生的文章,求稿而得的惊讶喜悦之情,“很切实”体现了朱先生为人厚道、学问渊博的特点,“很快”体现了朱先生急人所急,为人;厚道的品质。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
依据本段“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
”“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
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
”“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抽取关键词即可。
4.筛选整合信息。
方法: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
准确的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依据第二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第三段“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第六段“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文末“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抽取关键词句概括即可。
9.文学作品阅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1)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
到了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2)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
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luō,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一嘟噜(一串)花朵落进筐里。
(3)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
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
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
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4)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
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
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
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5)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
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挨的两个月。
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6)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
”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
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7)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
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
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8)那一刻,安静极了。
忽然,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
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
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9)泪痕很快被风吻干。
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
”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地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
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
”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10)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
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
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11)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
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1.阅读全文,说说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①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3.“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4.本文结尾写道:“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对此,你一定有所感悟吧?请将你的感悟具体写出来。
【答案】1.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有美感,富有诗意,意近即可);有意蕴,暗示(揭示)文章的中心;以“树”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2.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风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团簇簇的槐花紧密、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出孩子们采摘槐花充饥时的喜悦之情。
②句中“贴”“拥抱”等动词(动作描写),传神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为曾遭受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变得更加枝繁叶茂的蓬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的情态。
3.以花喻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拥有平和的心态,勇敢地承受,坚强、乐观定会战胜人生的一切苦难和不幸。
4.示例:槐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狂风雷击,但后来却长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
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要想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拥有一颗坚强与乐观的心,定能战胜人生的一切风雨,绽开人生美丽幸福的花朵。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
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本文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文章围绕着“洋槐树”叙写往事,构成了文章的叙事线索;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还暗示文章的中心——“洋槐树”的顽强生命力的讴歌和赞美,表达了作者要像“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和不幸。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语句“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把“槐花洁白的花朵”比作“舞动的风铃”,并用“欢快的笑声”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槐花繁多以及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了孩子们采摘槐花的喜悦之情。
(2)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
语句“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