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中被冠以“天下无二汪”中的“义门汪”十世同居宋朝皇帝钦赐“义门汪氏”匾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姓⽒中被冠以“天下⽆⼆汪”中的“义门汪”⼗世同居宋
朝皇帝钦赐“义门汪⽒”匾额
在中国民间⼈们在谈到姓⽒⽅⾯有个顺⼝溜:“九刘、⼗⼋张、七⼗⼆家王、天下⽆⼆汪”。

你知道吗?“天下⽆⼆汪”的汪⽒虽然在全国姓⽒⼈⼝⽐重约占全国汉族⼈⼝的百分之零点三
⼋,但是汪姓在当今中国姓⽒排⾏是第五⼗七位的⼤姓,总⼈⼝也较多,也算是个⼤姓⽒。

⽬前聚集地也是以安徽江南的古徽州最为集中,但这个姓⽒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是从未有衰落过的,⽽且在历史上也是⼈才辈出,现在的汪⽒也是遍及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中的重要⼀⽀⼒量。

在唐朝初期,该⽀汪⽒的先祖因为协助⼤唐王朝平定地⽅割据势⼒有功,被封为“越国公”,也就是被汪⽒后裔尊称为“唐越国公”汪王的汪华,⽽且在皖南绩溪等地形成"汪王祭
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第⼀伟⼈和⼈⽂初祖,在徽州有崇⾼的威望和深祀和抬汪公"⼤型民俗活动。

⼤型民俗活动。

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第⼀伟⼈和⼈⽂初祖,在徽州有崇⾼的威望和深远的影响,民间尊他为“太阳菩萨”、“靖民之神”。

汪华⽂化是徽州⽂化的重要源头之⼀,徽州庙会⽂化、徽菜、徽剧与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余川村正⽉⼗⼋举⾏纪念越国公汪华⼤型祭祀及“抬汪公”民俗表演活动,对传承和发掘徽州⽂化中⽣动的活态⾮物质⽂化遗产、构建和
谐社会、发展徽州旅游有着⾮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皖南古民居
“ 唐越国公”后裔中的⼀⽀,也就是其七世孙汪⼴之⼦在后来搬到安徽省旌德县孙村的叫做“新建”的地⽅繁衍⽣息,家谱记录了“不肯析财者公孙也”,历经唐朝,五代⼗国,北宋,⼗世同居,不分家,繁衍成⼀个⼤家族⼀个过程。

到了北宋年间,包括苏轼、范仲淹、岳飞在内当时的各界名流纷纷为其家族谱牒题字,以旌表其“义”,北宋神宗为其钦赐“义门”⼆字匾额,所以这⽀汪⽒在其修的家族谱牒中就被冠以“义门汪”。

宋神宗画像
宋神宗钦赐题字
关于汪⽒的起源,现在汪⽒家谱中都是认为是始得汪始祖鲁国颍川候。

汪姓本是姬姓,是周成王叔⽗,周公姬旦后裔,姬旦⾃⼰受封于东⽅“奄yan地”,旦命长⼦伯禽去统治“原商朝奄国”,于是在“奄”地上建⽴鲁国,鲁成公⿊肱之次⼦,姓姬名汪,⽣⼦有纹王在⼿,⽈汪遂,于鲁国⾷采颖川,世号汪侯或颍川候乃汪姓⼀世祖,后传到31世祖汪⽂和,在公元197年汉龙骧将军汪⽂和避乱渡江南迁,⼜传13代到44世祖,唐越国公汪华(字应发,⼜字国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华,居古徽州),华共娶五房,⽣九⼦,按长幼分别是:汪建、汪璨、汪达、汪⼴、汪逊、汪逵、汪爽、汪俊、汪献。

在安徽古徽州地区⼏百年来⼀直传承着“抬汪公”的民俗,直到上世纪五⼗年代族中男丁每年正⽉都要前往歙县云岚⼭参加汪王祭祀。

每逢⼤旱,族⼈还要从歙县许村远道将汪公菩萨抬来求⾬。

他们和周边各村⼀道,每年阴历六⽉六,都要举办“汪公看稻”民俗活动,将汪公菩萨抬到⽥头,察看农家稻⾕⽲苗⽣长情况,按长势插上红、绿、黄旗,场⾯热闹壮观。

这就是绩溪岭北乡名扬四⽅的“安苗节”,⾄今留存的⼀块古⽯碑就记载了这⼀重要的徽州⽂化民俗活动。

余川过去还要和周边“五朋”(五⼤村庄)每五年举办⼀次⼤型的“太⼦会”,纪念汪华及其九⼦,搭台唱三天三夜徽戏,并有“舞龙灯”、“舞⽕狮”、 “秋千抬阁”、 “跑⽕马”、“划旱船”等徽州特⾊民俗表演。

徽州民俗活动
历史上汪⽒名⼈辈出。

李⽩赠汪伦诗中汪伦,当时为泾县令,南宋吏部尚书汪⼤猷,汪⽴信南宋的抗元名将,汪⼤渊是我国元代的著名航海家,近代诗⼈汪静之、著名徽商汪⽴政和中国西医第⼀⼈汪惕予。

汪光焘原国家建设部部长,海协会会长、上海原市委书记汪道涵,他们不但是当时栋梁,也是汪⽒⼈的骄傲。

苏轼为义门汪家谱题字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