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2课 文言文二则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文言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哉、巍”等6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

(教学难点)
4.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哉、巍、弦”3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

教学过程
Ⅰ音频激趣,导入新课
1. 播放音频,导入新课。

(1)从单元首页我们知道,本单元的课文都和艺术相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经典的古筝曲子!(课件播放音频)告诉老师,你从这首曲子里听出了什么声音?(流水的声音)
(2)这首古筝曲子的名字是《高山流水》。

它是我国古代十大古曲之一。

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 课件出示文中人物及《吕氏春秋》的简介。

Ⅱ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读准),相互纠正。

“锺”发翘舌音,“汤”在文中读“shāng”,“复为鼓琴者”中的“为”读“wèi”。

3. 借助注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 根据故事内容,读好长句子。

方/ 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


:读好句子中的“乎”很重要。

我们可以根据语句的情感用重读或慢读等方法读出重音。

5. 用上面的方法读好下面的语句。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正确的停顿如下:
锺子期/ 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 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遵循“领扶放”的原则,让学生把学到的读好文言文的方法付诸实践并巩固内化,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

7. 指导书写:哉、巍、弦。

Ⅲ品读课文,体会艺术之美
1.师:伯牙的琴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想法?锺子期听后又说了些什么?下面让我们边读课文边画出描写伯牙弹琴时内心的想法的语句和锺子期听到琴声后说出的话。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伯牙弹琴时内心的想法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锺子期听到琴声后说出的话。

3. 全班交流。

(1)指名说出描写伯牙弹琴时内心的想法的语句。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②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2)边读边思考:你读了这两句话分别会想到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读了第①句,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高山,读了第②句,我仿佛
看到了汤汤的流水。

(3)锺子期听后又说了些什么呢?请找出文中描写锺子期听到琴声后说出的话。

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预设:第①句: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第②句: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5)把这几句话连起来想一想:你读了这些句子之后,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巍峨的高山,蜿蜒绵亘,气势磅礴;滔滔不绝的流水,浩浩汤
汤地一直奔流到海。

(6)这气势磅礴的高山与流水,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预设:重读“巍巍乎”,语速稍缓,语调拉长,读出高山的蜿蜒绵亘。

朗读“若流水”的时候语速稍急,读出流水的迅急。

Ⅳ拓展提升,感悟知音情谊
1. 师:正是因为锺子期能够听懂伯牙通过琴声表达出来的情志,所以两个人才成为知音,即好朋友。

虽然友谊是美好的,但是结局却令人悲伤。

下面我们再读一读课文,感悟知音之间的情谊。

(1)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锺子期死了。

伯牙知道后把琴摔了,再也不弹琴了。

(2)伯牙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请再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锺子期死了,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声
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使他这样做。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以为世无
足复为鼓琴者。

(3)你从伯牙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预设:我感受到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

(4)结合“资料袋”进一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了解中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

2. 师总结:伯牙将自己的情志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可见他们心意相通。

伯牙在锺子期死后,毁琴断弦,不复鼓琴,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锺子期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像伯牙、锺子期这样的朋友我们称之为“知音”。

3. 课件出示关于知音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课后作业:(1)抄写《伯牙鼓琴》中的生字。

(2)背诵《伯牙鼓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锦、曝、矣”3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Ⅰ欣赏作品,激趣导入
1.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今天,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国画作品吧!(课件出示国画图片)告诉老师,你从这几幅国画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景物栩栩如生。

2.师:那么画家画的画会不会出现和现实生活不相符的情况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书戴嵩画牛》。

(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书”是书写的意思。

题目的正确读法是:书/ 戴嵩画牛。

这里的“书”与《回乡偶书》《书湖阴先生壁》中“书”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书写”的意思。

3. 课件出示作者苏轼及文中人物的简介。

Ⅱ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读准),相互纠正。

“处”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三声。

“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好”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四声,“喜欢”的意思。

“曝”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pù”,意思是“晒”。

3. 根据故事内容,读好下面的长句子。

注意停顿。

(1)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这句话中的两个“轴”的意思不同,“一轴”中的“轴”是量词。

“锦囊玉轴”中的
“轴”是指卷轴。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根据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正确停顿如下:
有戴嵩《牛》/ 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根据句子的意思,这句话的正确停顿如下: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 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

4. 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图》,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5.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这句话中的“奴”和“婢”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预设:耕,是耕种的意思,做耕种这项工作的是农民,所以“奴”指的
是耕田的农民。

织,是织布的意思,婢,是使女,女仆,所以“婢”指
的是织布的女佣。

(2)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这句话说明做事要向内行的人请教,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
真面目。

(3)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杜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牧童之所以“拊掌大笑”是因为他在放牛的时候看到两头牛打架都
是夹着尾巴的。

而戴嵩画的这幅画上两头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打架。

所以
牧童“拊掌大笑”。

牧童的笑是不假思索的笑。

杜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是:他认为牧童是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的角
度出发来评价这幅画,可信度极高。

所以他认可牧童的看法。

杜处士的
笑是淡然处之、虚心接受的笑。

6. 齐读课文。

7. 指导书写:锦、曝、矣。

Ⅲ再读课文,尝试讲故事
1. 师:讲故事一般是指用自己的话把某个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本课就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我们怎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呢?
2. 自读课文,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清楚,同桌之间交流。

3. 想象补白,丰富故事的情节,把故事讲具体。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展开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

如,可以抓住“好书画”,想象杜处士是怎么表现的;可以抓住“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想象他吃饭的时候是怎样的、睡觉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还可以想象牧童“拊掌大笑”时的情态和话语;想象“处士笑而然之”时,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这些想象补白,引导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具体。

4. 换位思考,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立场出发来讲。

本课我们可以分别从牧童、杜处士和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讲这个故事。

尝试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试着讲给大家听。

5. 全班交流。

预设1 :从牧童的角度出发讲故事。

一天我在放牛的途中看到杜处士在晒他收藏的画。

其中有一幅画中画的
是两头在打架的牛。

我看到这幅画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杜处士不解地
问我:“牧童,你为什么发笑呢?”我说:“这幅画画的是两头牛在打架。

牛在打架的时候尾巴是紧紧地夹在两条腿之间的,而这幅画里尾巴却是
翘着的。

这幅画画的是错的。

”杜处士听了后,笑了笑,觉得我说得很
有道理。

古人说:耕田种地的事情要向农民请教,织布的事情要向织布
的女佣请教。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预设2 :从杜处士的角度出发讲故事。

有一天,我在院子里晒自己收藏的名画。

这时有个牧童从我家门前路过,看到我晒的画之后,拍手大笑起来。

我感到很纳闷,就走过去,问牧童:“牧童,你为什么拍手大笑呀?”牧童指着戴嵩的《斗牛图》说:“这幅
画画的是两头牛在打架。

我平时在放牛的时候看到两头牛打架时,尾巴
都是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的。

这幅画却画成了牛尾巴翘着在打架。

这幅
画画错了,所以我才拍手大笑。

”我听了之后,笑了笑,接受了牧童的
说法。

古人曾教导我们说:耕田的事情要请教耕田的农民,织布的事情
要请教织布的女佣。

这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预设3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故事。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收藏名人字画。

有一天,
他正在院子里晒自己收藏的古画。

一位牧童从他门前走过,看到了院子
里晒的《斗牛图》之后,拍手大笑。

杜处士不知道牧童为什么发笑,就
走过去问:“牧童,你为什么拍手大笑呀?”小牧童说:“我平时放牛的
时候,看到两头牛在打架时尾巴都是紧紧地夹在两条腿中间的。

你看那
幅画上打架的两头牛的尾巴却是翘着的。

这难道不值得发笑吗?”原来
牧童是认为戴嵩的画画错了。

杜处士笑了笑,接受了牧童的说法。

是呀,古人说耕田的事情需要请教种田的农民,织布的事情需要请教织布的女
佣,这道理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呀。

6.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了讲这个故事,同学们做得都很好。

大家回家后把这个故事也讲给家人听听吧!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7. 当堂检测:建议使用小册子的“随堂练”。

8. 课后作业:(1)抄写《书戴嵩画牛》中的生字。

(2)用自己的话把《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推荐阅读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

(4)建议完成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
志在太山巍巍乎若太山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汤汤乎若流水知音难觅
破琴绝弦去世
牧童牛斗尾搐入两股间
耕当问奴
书戴嵩画牛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织当问婢
杜处士笑而然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我在教学《伯牙鼓琴》时,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从而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艺术之美。

在读好长句子的教学中,通过教给学生读好长句子的方法到领着学生读到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读好长句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读好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我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让学生从牧童的话和杜处士的态度中,再一次加深了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理解与领悟。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在体会艺术之美时,应始终把“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地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流露出来的艺术之美。

这两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地方。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一、导入
1.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鼓琴》中去探讨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揭示课题:
1.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咱们一起读。

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鼓”是什么意思?(弹)
2.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
3.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弹琴)
4.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

(板书:1.借助注释)大家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

我们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变通。

(板书:2学会变通)
三、范读引路: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自己读自己的。

2.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3.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

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

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有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4.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

(板书3反复诵读)
5.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

请四人小组朗读。

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鼓琴”,读。

6.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虽然没有读到百遍,四、五遍总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
四、研读交流: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再不弹琴。

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

(一)品读伯牙绝弦的原因:
1.出示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生: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2.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

3.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

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怎样?(从此永不弹琴了。

)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

4.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5.你从哪个字和哪个词能感受到钟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呢?谁来说说你的意见?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

志是想的意思,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为什么会想到高山呢,你们从课前查找资料《伯牙学琴》的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6.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钟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
(魏巍)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
(一名男生起来读)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听他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

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子期会听?(我从钟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

)“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说什么?(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
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


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太好了,十分的好,妙啊!)
师:妙哉。

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自由有感情地读)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3.“汤汤”的理解: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感受感受,孩子,听他这样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还听到了波涛澎湃的声音)那把你听到的读出来。

(生声情并茂的读第三句)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

(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

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板书;6、想象画面,)咱们一起读这句。

4.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

生2:春天百花盛开。

生3:冬天白雪皑皑。

……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钟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

这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哪,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

)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

还有什么心情?再读一读。

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

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

“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

(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

咱们再来读。

(二)播放音乐,出示图画,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

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

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

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大家轻声读一读,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出示伯牙在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丧失生命?)读出这个句子,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了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很伤心,而且很悲痛。

)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读!(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拓展延伸: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请一个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

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

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

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
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
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
师:是啊!
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

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

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

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

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绝弦》。

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

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

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

(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
(四)背诵古文:
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鼓琴》这个故事。

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习得了方法,最后熟读成诵。

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