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好官”何刚德的烦恼:源于一个钱字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是晚清的名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曾国藩小故事曾国藩小时读书十分辛苦,为了把文章背下来他常常熬夜。
一天夜里,一位盗贼到曾家行窃,等了好久曾国藩还在反反复复地背同一篇文章。
他不入睡盗贼就无法行窃。
盗贼等不及了就隔窗破口大骂,说你他娘的还有完没完?就这么一篇短文章还背不下来!我听你背书耳朵都磨出硬茧子了!你小子听着,看大字不识的盗贼我给你背一遍!说罢便一口气把那篇文章背完,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后来成了大器始终忘不掉这码子事,他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并不聪明。
要是聪明如盗贼者也走正途,那朝廷大臣哪里会轮得到自己?一生爱钱”之谜: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
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子”。
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
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
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话说清朝贪1
话说清朝贪官“倡廉”李文海不久前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管箴》,收入了刚毅编纂的《居官镜》一书。
了解一下刚毅是何许人,《居官镜》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应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也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生动的历史联想。
刚毅是晚清的一位高官。
同治、光绪年间,他从刑部郎中迅速擢升至封疆大吏,先后做过山西、江苏、广东巡抚,后进京任职,当过礼部、户部、工部、刑部的侍郎和尚书,升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
在当时,他声名卓著,这除了其显赫的政治地位外,还得益于以下两件事情:一是他担任过‚葛毕氏‛一案(即妇孺皆知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主审,平反了冤狱;一是他‚手辑《牧令须知》诸书‛,得到皇帝赏识,‚诏饬行各省‛(《清史稿》卷465本传)。
在政治上,刚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顽固派,戊戌维新时期,他竭力反对政治改革,多次向慈禧献策镇压变法运动。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刚毅出于权力斗争的需要,力主利用下层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热情,拼命煽动盲目排外情绪。
慈禧命他同庄亲王载勋一起,‚统率‛义和团。
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刚毅随慈禧仓皇出逃,途中病死于山西闻喜。
刚毅死后,清廷屈服于列强‚惩办祸首‛的压力,追夺了他的全部官职。
刚毅编纂的《居官镜》,是一部专讲封建统治之术和政治道德的书。
内含《臣道》一章和《治道》六章,分论吏、户、礼、兵、刑、工之政。
其中虽然也涉及到某些具体的施政措施与方法,但贯穿全书的基本内容,是从政治原则上谈如何做一个好官、清官,讲求‚存忠君、为国之心,务立身、行道之本‛,做到‚公忠报国,慈祥爱民‛(《官箴》,第649、652页。
以下凡引自此书者均只注页码)。
该书反复强调,‚居官办事,全凭公心‛,‚居官立身,固以操守为本‛(第650页)。
而官员最重要的操守就是要牢记‚为国、爱民之意‛(第658页),尤以爱民为为国之基础。
‚为吏尽职,为民守分,各居其道,治理民安,则国家可以长保。
故为政者,必以安民为本。
定民之道,必以养民为先‛(第665页),倡言官员应该做到‚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恶者,恶之‛(第657页)。
德不配位,一钱丢官
德不配位,一钱丢官作者:梁岩来源:《中华魂》 2018年第9期《清史稿》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康熙年间,京城有一位姓吴的秀才,经过多年苦读,终于考中进士,放任江苏常熟担任知县。
拿到任命文书以后,这位吴生春风得意地到江苏巡抚衙门报到。
不料一连十天,巡抚汤斌都拒而不见。
吴生不解其故,遂问书办。
书办说:“因为你有贪钱之过,已被巡抚大人写入弹章,免去你的官职。
”吴生听了发怒:“我还没有上任,怎么会去贪钱?”这时,巡抚汤斌从大堂里走出,问吴生:“你还认识我吗?”吴生摇头。
汤大人接着说:“一个月之前,你可去过京城延寿寺书店?”吴生想了想回答:“去过。
”汤大人又问:“那天,有个小孩到店里买书,掉在地上一文钱,被你用脚踩住。
等小孩走后,你把这文钱捡起来,装进了自己口袋,可有这事?”吴生立即面红耳赤。
汤大人说:“那天在旁边问你姓名的老者,就是我。
像你这样的品德,有资格当官吗?”吴生无地自容,只得沮丧地走了。
这个故事,有很多的巧合。
如果那次汤斌没有来京,没有去那个书店,没有发现吴生拿钱,没有那么较真,或者吴生没有被派到江苏,这个故事可能就不会发生。
当然,连小孩子的一文钱都不放过的吴生,做官之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贪官。
还有一个故事与此相似。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湖北崇阳县担任县令。
有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时,看到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里走出来。
张乖崖把这个库吏喊住,问他慌张什么,并让他解开衣服,摘下头巾。
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发现一枚铜钱。
经追问,库吏承认这枚铜钱是从库中所拿。
但又狡辩:“不就是一枚铜钱吗?即便我拿了,又能怎么样?难道你还把我杀了不成?”张乖崖看他如此嚣张,十分愤怒,马上开庭宣判这个库吏死刑,并在判词中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一千枚铜钱。
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就会被锯断;凭水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
这个故事,也是成语“绳锯木断”和“水滴石穿”的来历。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捐巨资绔袴得高官吝小费貂珰发妙谑话说阎二先生自从代理太原府以来,每日上院禀见抚台,以及抚台同他公事往来,外面甚是谦恭。
虽然缺分苦些,幸而碰着这种上司,倒也相处甚安,怡然自得。
不料一日正坐衙中,忽然院上发来一角公事,折阅之下,乃是抚台下给他的札子。
前面叙说他集款放赈如何得力,接着又说:“现在已交冬令,不能布种;若待交春,又得好几个月光景。
这几个月当中,百姓不能餐风饮雪,非再得巨款接济,何以延此残生?该员声望素孚,官绅信服。
为此特札该员迅速多集款项,源源接济、幸勿始勤终惰,有负委任”各等语。
阎二先生接到札子,踌躇了半夜。
次日上院,又要顾自己面子,不敢说上海不能接济的话,只说已经打了电报去催,大约不久就有回信的。
抚台听了,无甚说得。
过了三日,又下一个札子催他。
貂珰:原为帽子上的一种饰物,后因为宦官冠饰,便为宦官代称。
他弄急了,便和一个同来放赈的朋友,现在他衙门里做帐房的一位何师爷商量。
何师爷广有韬略,料事如神,想了一想,说道:“抚台一回回的札子,只怕为的自己,不是为的百姓罢!”阎二先生道:“何以见得?”何师爷道:“现在太原府的百姓都已完了。
到了春天,雨水调匀,所有的田地,自然有人回来耕种。
目下逃的逃,死的死,往往走出十里、八里,一点人烟都没有,那里还要这许多银子去赈济。
所以晚生想来,一定是抚台自己想好处。
他总觉着你太尊上海地方面子大,扯得动,一个电报去,自然有几十万汇下来,那里晓得今非昔比,呼应不灵!”阎二先生道:“如今上了他的圈套,要脱亦脱不掉。
你有什么好法子呢?”何师爷此时虽然挂名管帐,其实自从东家接任到今,一个进帐没有。
而且这位东家又极其啬刻,每日零用,连合衙门上下吃饭,不到一吊钱。
就是要赚他两个,亦为数有限。
这个帐他正管得不耐烦。
如今听了东家的话,他便将计就计,相好了一条计策,说道:“太尊明日上院,只消求抚台给晚生一个札子。
晚生拚着辛苦,替太尊回上海去走一趟。
”阎二先生道:“札子上怎么说法?”何师爷道:“劝捐。
拿假的巨额存单承揽上千公里铁路工程这位中国大作家“有才无德”下场凄凉
拿假的巨额存单承揽上千公里铁路工程,这位中国大作家“有才无德”下场凄凉!乱世出英豪。
乱世也出骗子。
在山河凋零的晚清,享誉世界的中国近代第一通才、大作家刘鹗也当了回“大骗子”。
他虚构了一张1000 万两银子的“存款证明”,想承揽一条1214 公里的铁路。
结果,他遇到了更老练的对手,被对方玩得团团转文| 陈忠海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 )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低分高能也当官提起这个人,人们并不陌生。
刘鹗,江苏镇江人,字铁云、号老残。
他是近代著名的小说家,其代表作《老残游记》,被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问世至今的一个世纪里印行的中文版本有180 多种。
不仅如此,这部小说还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8 种文字,在海外广为流传。
其中,仅日译本就有10 多个版本。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它列为世界名著之一,其国际影响可见斑。
除文学外,刘鹗还纵览百家,对文字、数学、医学、水利、算学都有研究:他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卓有成就,所撰《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甲骨文专著,历来备受中国古文字学界的推崇。
铁云藏龟》书影他还精通音律,是广陵琴派的传人,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大名琴中,唐琴“九霄环佩”就是他的藏品。
然而,这位近代以来举世罕见的通才、奇才却不擅长考试别人“高分低能”,他是“高能低分”,连考了两次科举,都落榜了。
科场不行,仕途就走不通了。
于是,他选择行医,后来又去做生意。
30 岁时的刘鹗直到31 岁,刘鹗的仕途似乎出现了转机。
1888 年(光绪十四年),刘鹗给河南巡抚吴大澄作幕僚,后来又转到山东巡抚张曜作那里继续作幕僚。
1895 年,38 岁的刘鹗因为在黄河治理工程中成绩突出被保荐到总理衙门,以知府衔任用。
清代的知府相当于市长,刘鹗在总理衙门任职,享受着司局级待遇。
清政府总理衙门不仅管外交,还负责洋务、军备等重大国务,地位显赫,刘鹗在此任职期间积累了重要的人脉资源。
职场故事:丢官源于一枚钱
职场故事:丢官源于一枚钱(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幽默故事、儿童故事、爱情故事、职场故事、励志故事、哲理故事、校园故事、人生故事、寓言故事、其他故事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humorous stories, children's stories, love stories, workplace stories, inspirational stories, philosophical stories, campus stories, life stories, fable stories, other storie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职场故事:丢官源于一枚钱大清康熙年间,江西洪州(今南昌)有一位秀才,名叫吴生,自幼随父在京城读书,一心想出人头地,升官发财。
经典对联的解读
经典对联的解读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解读:这幅对联是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南内乡知县高以永任职期间所撰写的,保存在河南内乡县的古县衙,被广为称颂。
这副对联朴实无华,具有哲理,此联之所以久传不衰,就在于它用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与“百姓”的关系,足以令为政者思考和铭记。
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当官”,既要淡化“官念”——不要把官位看的太重,一当官就荣耀万分,一下台就灰溜溜的,官位是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的东西,当官者应该能上能下,荣辱不惊;又要强化“官念”——地方的经济发展,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地方官责任重大。
作为当官的,必须勤政为民,造福一方。
下联揭示了官与民的关系。
当官者来自于民,被老百姓养活,就应当为百姓办事而不应该高高在上,做欺负老百姓的事。
没有群众,哪来的官?所以,为官必须增强群众观念。
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领导干部更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结合现在国家的反腐败等,此对联更具现实意义。
也可作为“作文”的素材。
历史典故素材:一钱落职_500字
历史典故素材:一钱落职_500字
2019-07-09 10:29:44
事例内容
清代文学家沈起凤的《谐铎》一书中有一个“一钱落职”的故事,如今读来仍然耐人寻味。
有个南昌的青年人,跟随父亲生活在京城。
偶然一次经过延寿字街,看到书店中有一个少年正在数着钱买《吕氏春秋》,正好有一个铜钱落在地上。
这个人偷偷用脚踩上,等到少年离去然后弯腰去拾起来。
旁边坐着一个老翁,注视他了很长时间,忽然起来问这个人的姓名,然后冷笑而去。
后来这个青年通过考试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
于是整装去上任,拿着名帖拜见上级。
当时汤潜庵先生是江苏的巡抚,这个人十次求见都没见到。
巡捕传来汤大人的话说,你不必去上任了,因为汤大人已经上奏弹劾你了。
这个人想自己还没有上任,为什么要弹劾我呢?一定有误会,急忙要面见辩解。
巡捕又传汤大人的话说:“你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去做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劫匪吗?”
这个人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汤大人,于是非常惭愧地辞官走了。
小编解读
刘备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钱落职”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因为一枚铜钱而断送了大好前程,说明即便是十分细小的行为不检点,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古代趣味诗词与对联
对联故事❖针砭人情冷暖·清代浙江钱某未中举人时,时常遭亲友冷遇,后来中了举人,亲戚豪富争相祝贺,他针对这一反差,手书一联贴在大门上: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宦官自讨没趣·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
❖清初,南方有个姓任的主事官,他经常喜欢讥讽议论朝政是非,抨击时弊,不免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家豪门。
一天,皇上派来了一个姓管的御史官,到地方来查察,当地绅士豪门伺机出来对任主事官恶意攻击,讲得一无是处,管御史只听一面之词,不加考察,便对主事官严加训斥:“我听说你喜教训别人,这不好。
此刻我有一边对联,让你来对。
”说罢,便念出了上联:说人之说被说人之人说,人人之说,不如不说。
任主事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听后,瞠目结舌,拂袖而去。
❖有位著名中医老先生,最喜欢用中药名作对联。
一天,一位客人来访,看到院子里的丛竹,赞叹道:烦暑最宜淡竹叶,老医生立刻答道:伤寒尤妙小柴胡。
进屋坐定后,客人又说: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志。
老医生对答道: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蓯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东坡赶考·相传苏东坡当年与两个好友乘船共赴九江二门赶考,因途遇洪水误了考期,考官出一上联,只有当即对出才能破例补考:“一叶小舟,载了二三个学子,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抵九江,十分来迟。
大清官员的穷日子和阔日子
如果仅从这两句话,便下定论说李慈铭也是“穷京官”中的一员,那恐怕会被他的表面功夫所欺。告贷典当固然有之,但加在一起不过71.2两,并非难以接受,倒是他这一年丰富多彩的京官生活,足以让人大开眼界。
但何刚德这一年的开销高达343.9两,已是何刚德所得年俸的9倍,还没算上那件昂贵的官服钱。
在何刚德看来,自己的状况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境虽清苦,而心实太平”,“安分从公,并未尝呼枵腹也”。比起那些翰林,总还好过很多。
与何刚德同年考上进士担任内阁中书的直隶官员李锡彬,是一名真正的穷京官,内阁中书收入微薄,因此李锡彬全家四口每天只吃两餐,煤炭柴薪都买不起,是真正的“不能举火”。他每天早上以银一钱购买开水,供全家洗漱用,每日饭费则控制在京钱一千,也就是6分银子,只能买四斤馒头,就着葱酱咸菜度日。
翻看李慈铭的官员账簿,会发现每年都有一笔相对固定的进项,这笔少则40余两,多则400余两的额外收入,被称为“印结银”。光绪三年,李慈铭收到的印结银162.19两,大致是他年收入的五分之一。而这一年新进仕途的何刚德,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俸之外则有印结银,福建年约二百金左右”。
所谓“印结”,其实是清代一种行政文书,即钤有官印的证明某人身份的保证书,主要防止有人冒名顶替。
只靠印结银一项维持京官的体面生活,仍然不够。何刚德在这一年,还有一项收入,虽然不多,“每年所入不过百金,但不无小补”。这就是来京地方官的馈赠。
按照何刚德的说法,“外官馈送京官,夏则有冰敬,冬则有炭敬,出京则有别敬。同年同乡于别敬之外,则有团拜项,谓每岁同年同乡有一次团拜也。”所谓“冰敬”,就相当于消暑费,“炭敬”则可以认为是取暖费。
清朝姓何的官员
清朝姓何的官员咱先来说说何桂清吧。
这人啊,在清朝官场那也是有过一阵风光的时候。
他出身科举,脑子肯定是有点东西的。
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意气风发,想要在官场闯出一番大事业。
他在一些政务处理上,确实有自己的小手段,一路高升。
可是呢,这人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当太平天国运动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他守着常州,结果呢,太平军一来,他就脚底抹油溜了。
你说这像话吗?他这一跑,可把当地的百姓坑惨了,就好像他把那些信任他的老百姓都给抛弃了一样。
他这样的行为啊,那在官场里可就是大罪了,最后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
还有何绍基呢,这人和前面那位可就不太一样啦。
何绍基那可是个文化人,他的书法简直绝了。
在清朝的文化圈子里,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整天就沉浸在书法艺术和诗词创作里。
他在官场可能没有像那些专门搞政治的官员那么有名气,但在文化领域,那可是一颗耀眼的星星。
他写字的时候啊,就好像进入了自己的小世界,一笔一划都倾注了他的情感。
他的书法作品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每一幅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在艺术海洋里尽情遨游的小顽童,对那些世俗的官场争斗可能还没那么上心呢。
再说何瑭吧,他是个很有原则的官员。
在朝廷里,他看到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就忍不住要站出来说话。
他就像是一股清流,在那个复杂的官场环境里,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
他不会为了一点私利就去阿谀奉承,也不会因为权势的压迫就低头。
他就这么直愣愣地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时候可能会得罪不少人,但他可不在乎。
他就觉得啊,要是自己都不坚持正义了,那这个官场还有什么希望呢?这些姓何的官员啊,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性格。
有的让人觉得可恨,像何桂清这样的逃兵;有的让人觉得可爱又可敬,像何绍基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还有何瑭坚守自己的原则。
他们就像是清朝历史画卷里的一抹抹不同的色彩,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个时代官员的众生相。
不管是好是坏,他们都在清朝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让我们后人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复杂与多样。
晚清官员为何不卖字
晚清官员为何不卖字作者:白谦慎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8年第12期润笔费时有翁同龢的日記曾记载:“罗大春(福建总兵,字景山,其子萌生门生)送别敬,受之,赠以扇一、条四。
” “别敬” 即礼金,是实实在在的银子。
翁同龢以一张扇面和四件条幅答谢,用的词依然是“赠”,说明这是两者之间的赠答,不能算买卖交易。
张德昌先生曾根据李慈铭的《越缦庐日记》,对李慈铭在京师为官期间的收入和支出做了非常具体的统计和分析。
从所列收入来看,李慈铭为人撰写行述等,收30两到100两不等的润笔,但是却没有卖字的收人。
京官收入不高,应酬多,虽然能得到各种馈赠,但李慈铭的生活并不宽裕,有时甚至借债度日,相当拮据。
即便如此,不见其有卖字的收入记录。
卖字不体面官员们在有俸禄的时候,为增加收入而卖字,大概会被认为是不够体面的事。
清初书法家傅山曾慨叹:“文章小技,于道未尊,况兹书写,于道何有!吾家为此者,一连六七代矣,然皆不为人役,至我始苦应接俗物。
”傅山不曾为官,对他来说,卖字为生都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何况官员们。
即使是公开挂润例卖字的文人,如莫友芝等,朋友求字并不收钱,润例是对生人的。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初年。
也就是说,卖字的文人,也依然保留了相当大的非商品化的空间。
如果将书法都作为商品来处理,那对文人文化将是一个重大冲击。
正因为官员的书法不是商品,而是可以索求的“礼品”,官员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书写大量的书法,这就使艺术的欣赏和使用广泛地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这也是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战乱之后,依然有如此多数量的书法存世的一个主要原因。
(摘自《北京晚报》)。
有关《德是人间富贵根》的阅读及答案理解
有关《德是人间富贵根》的阅读及答案理解有关《德是人间富贵根》的阅读及答案理解德是人间富贵根书是天下英雄胆,德是人间富贵根。
——贾平凹?中国有句名言:“小成靠智,大成靠德。
”可见一个人真正的灵魂还在于德,德乃立人之本,难怪《大学》有云:“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说到“德”,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那么孝弟仁义是也;修业,那么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那么我之尺也,得寸那么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
得业并增,那么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曾国藩位列三公,乃晚清“中兴四名臣”之首,被人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后世子孙辈出,曾氏后人没有一个败家子,显然与曾国藩对于子孙们的德行要求是分不开的。
?谈到曾国藩,又想起了晚清另一名臣林那么徐,他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假设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那么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那么徐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④世上之人,人人渴望名利、富贵,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有的人往往为了名利与富贵不择手段,结果非但没有得到想要的富贵,即使得到了也如同镜花水月,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人甚至身陷囚笼!结合曾国藩与林那么徐所言,真正的富贵之根还在于一个人的“德”。
勤、俭、信、义等德行修炼,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下面对于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段引用中国名言和《大学》的起到引出论述对象的作用。
B、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文笔犀利,论证一针见血。
C、文章开头引用贾平凹的对联,可以看出贾平凹对富贵的重视。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治水必躬亲》 苏教版
这些句子翻译时要注 从意前海哟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
来往往,
(1)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 ((免23抱))怨必如,如好那是逸么而而事情后恶就事劳做可,不举计成也利,水。而利忘也义就,必办须远不像好嫌这了而样。避,怨然后,才则能事做不成举事情而水利 不兴治矣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 (4能)随治意水相之信法别人,的既话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5)盖原因地是有地高形低有,高有流低有,缓水急流,有快潴有有慢浅,深池,塘有势深有有曲浅直,。河流的形势有弯 (6)非有不直相经,度过不观察得和其测情量,就非不能咨了询解不它穷的其真实致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 (7)是就以不必能得彻底躬摸历清山情川况,,亲劳胼胝。 (8)亲因给此钱必须粮亲,自不登扣山一涉水厘,,亲而自随辛官劳,人不役怕亦吃未苦尝。 横索一钱。
归纳总结,了解怎么写的
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 这个观点的?
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昔海忠介……未 (正面)
对
海瑞
尝横索一钱
比
治水
(举例论证)
好逸恶劳 计利忘义
(反面)
论 证
远嫌避怨 (假设)
小结 治水必躬亲
第一段
钱泳
治水要防止的现象
不可……不可……
(提出论点) 治水必亲躬的原因
盖……非……非
治水必亲躬 (是以……)
中心论点
第二段
(海瑞治水)
事实论据
昔海忠介……未
尝横索一钱
(正面)
好逸恶劳 计利忘义 远嫌避怨
清朝科考乌龙多 考官用鼻烟壶决定考试成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科考乌龙多考官用鼻烟壶决定考试成绩
导语:清朝的科举如何?怎样录取,尤其是改卷的标准是什么?当年就有一位名为何德刚的前清官员,他亲自参与过清朝科举考试的监考和改卷,可以说是
清朝的科举如何?怎样录取,尤其是改卷的标准是什么?当年就有一位名为何德刚的前清官员,他亲自参与过清朝科举考试的监考和改卷,可以说是历史的亲历者,民国的时候,他将这些见闻发表在报纸上,后结集成书:《春明梦录》。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历史亲历者笔下的清朝科举考试。
乌龙改卷:考官将索要火腿肠的便条贴在考卷上
清朝的福建省科举考生流行一句话:“进学是文章,中举是命。
”在学业路上决定成绩的是你自己的文章,但决定你能否中举中进士,那就得看你的命了。
这个命不是抽象的命运,而是考官的态度。
据何德刚回忆,如果是地方考秀才,试卷不算多,阅卷量不大,因此公正性和客观性比较有保障。
但如果是全省规模的乡试则不然,阅卷量陡然增多,而阅卷的官员数量未见增多,于是,在阅卷疲劳的效应下,录取的偶然性就增大了。
《春明梦录》如是记载:“若乡会试则不然,试卷黑格朱书,本已目迷五色;时间既逼,卷帙又多,一人精神,一日看数十艺,已属神昏目眩,况三场十四艺。
以十余日工夫,每人须看数百卷”,阅卷量本来就大,而且那些试卷好似穿了迷彩服一般,黑色的格子,红色的字,让人“目迷五色”,于是就免不了有些乱来。
晚清时期的一位中堂级别的总考官,懒得细看试卷,于是有一个颇具“创意”的改卷方法,他将试卷呈圆形摆开,中间放一鼻烟壶,然后转动鼻烟盒。
神奇的鼻烟盒转呀转,转了几圈静止下来后,鼻烟壶的头部对准哪张试卷,那就是谁走运,行,就取这张试卷了!这个鼻烟盒,
生活常识分享。
一副楹联半部官文化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
一副楹联半部官文化
钟 仁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
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脍炙人口的名联源自河南内乡县衙,高高悬挂在县衙的三省堂,堪称县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什么耻辱的事,不要说一个地方官没有多大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的父母官。
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子;下联的核心是讲为官之道,要正确对待当官者,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百姓。
全联
亲戚朋友资助才得以归葬。
拆书-清朝翰林的经济生活读清代笔记
清朝翰林的经济生活读清代笔记印象中,以前的时代,只要是当了官,似乎就有了一切。
这样的想法,其实只对了一半:当了官,生活比起普通民众来,的确是会好很多;但是,要真说当了官,就可以“朱门酒肉臭”,似乎实情并非如此。
读清人笔记,至少可以证明,清朝的为官一部分人在当官之后,并没有没有想象的那么恩宠。
猜想,前此朝代中的官员,也会有这种情况存在。
后此朝代的官员,会是什么状况,没有读过相关的讲义,也不敢妄下结论。
这里,写点清代京官的经济生活,也好看看清人对所在时代官员的真实记述。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
清朝的官员,有岁贡和外官之分。
一般称中央系统的官员为京官,基本都身居京师。
相对于京官而言,外官多指地方官和出门当差外出之官。
京官之中,以翰林最为清苦。
说到翰林,似乎很熟悉,但还是有必要简单讲一下:清代沿用明代机制,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负责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草拟有关典礼的公函。
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为什么说明朝的翰林清朝最为清苦呢?看看他们的俸禄就知道了。
编修、检讨的俸银,每几集不过四五十两银子,一年下来,也就不到三百两银子。
不足二百两银子,在京城生活,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车马、室屋、衣饰、饮食等,没有一样不要花钱的。
翰林在京师生活的希望,就是期盼能够得到三年一放差的砝码。
所谓放差,就是朝廷差派廷臣执行某项特定任务。
清制,凡放差,故仅由军机处承旨进呈名单,由君王以朱笔圈出,是为特简。
若单内无名者,即无放差之可能。
翰林放差,一般可以分为四等,最好的头等就是学差。
学差,也就是外出担任提督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考。
从京师各部院侍郎(从二品),京堂(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等等,为三品或四品京官),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五品或六品),科(即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正五品),道(即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官员中以进士出身者简用。
何志刚:德者好运
杰出青商■文/本刊记者 宦菁 摄影/林雳何志刚:德者好运初见何志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上总透露着极度严肃和深沉的表情,让人不得不产生联想,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我运气不错。
”当何志刚说出这句话时,配合上他那张严肃、深沉的脸,总觉得有种莫名的喜感。
这分明就是一张有故事的脸,这十多年的创业之路一定也是荆棘满布,充满着各种挑战,却被他的“运气论”云淡风轻地一笔带过。
随着交谈的深入,何志刚踏实的本性在简洁的语言中渐渐显露。
那种源自于朴素人生观下的气定神闲,被何志刚解释为“好运”。
2001年创立南京贝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贝龙)到如今,何志刚不骄不躁,不急不忙,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信守每一个诺言。
在他的带领下,贝龙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
好运气并不会从天而降,它的获得恰恰是一种能力——与德行、守信息息相关。
价值这个喜欢休闲装远胜过西服正装,相比于“何总”,更喜欢人们唤他一声“老何”的企业老总全然没有一丝架子。
何志刚说自己运气好,这辈子都没有遇到过“坏人”。
但认2001年创立南京贝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到如今,何志刚不骄不躁,不急不忙,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信守每一个诺言。
在他的带领下,贝龙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
好运气并不会从天而降,它的获得恰恰是一种能力——与德行、守信息息相关。
识他的人都知道不是老何遇不上“坏人”,而是老何足够宽容和大度。
他是个善良的人,与他人的相处从来都是以“对方也是善良的”为预设开始的。
许多事情在别人眼中是“决不可原谅”,但在老何这里似乎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他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认为别人这么做“很正常”。
何志刚如今的左膀右臂都是当年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元老级人物。
当时凑了10万元创业资金的何志刚一共招了3名员工,都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作为老大哥的何志刚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个人成长上都尽量给予他们机会和帮助——职位上给他们施展的空间。
憋屈至死的清廉河道总督
大清的官员,有肥缺和瘠缺之分。
肥缺是指地分好,出产丰富的地方,弄钱的机会多。
这个判断标准也不尽是针对地方官,某些官职经手的钱多,也是肥缺,比如粤海关监督、河泊所大使、崇文门监督、漕运总督之类。
但是,在清朝中期之前,最肥的肥缺当属河道总督。
古代当官弄钱,如果都是日常活动,尽管可以刮地皮,可以加摊派,但总的来说量不会太大。
如果太大了,引起左邻右舍同僚的嫉妒乃至不安,乌纱帽乃至脑袋,就不一定保得住了。
所以,古代官场之上,最佳的弄钱所在,就是搞工程。
无论是修宫苑还是修河道和堤坝,只要有工程,都是弄钱的终南捷径。
宫苑有日常维修经费,如果新修一个园子,当然会让很多人的钱包鼓鼓囊囊,但一般这样的事不会太多,除非“运气好”碰巧遇上一个昏君,没事就给自己修宫殿。
可河道工程却经常有,不是修堤坝,就是堵口,再就是疏浚河道,反正常年有事可干。
有事可干,就有钱可弄。
工程里的名堂大了,技术性强,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弄钱。
只消把管报销的户部书吏打点明白,做一任河道总督,到手的油水几辈子都吃不完。
在当年,河道总督衙门酒宴之盛,别的衙门都比不了。
比如鹅只吃鹅掌中的一点点,猪只吃中间里脊的一点点,一道菜,得用几十只鹅,几十只猪。
这样的奢费,对于河道总督来说,根本不算事。
所以,在乾嘉年间能做上一任河道总督,算是祖上烧了高香。
为了这个,贿赂当道,是免不了的。
和抃秉政时,凡任河督者,都得给他上供,供足了,肥缺才能落到头上。
和抃倒了之后,嘉庆皇帝决心一改弊政,千挑万拣,找了一个清官做东河河道总督,此人姓徐名端。
徐端上任之后,还真的不贪钱,专门堵窟窿,“与夫役同劳苦,廉不妄取”。
可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河道总督不是一个,而是有南北东西之分,一个河道衙门,也不是只有一个总督、一个官员。
徐端是不贪财,但别人的财路,都被他堵了。
在河道干事,不比别的正儿八经的官员,好些官职都是买来的,有的甚至还借了高利贷。
每个官员任期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没有把钱捞回来,那么就是个赔本买卖。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释义:你本来是好人,为什么从贼为寇。
出处:《隋书韦鼎传》:“开皇十三年,(韦鼎)除光州刺史,以仁义教导,务弘清静。
州中有土豪,外修边幅,而内行不轨,常为劫盗。
鼎于都会时谓之曰:‘卿是好人,那忽作贼。
’因条其徒党奸谋逗遛,其人惊惧,即自首伏。
”
译文:开皇十二年,任光州刺史,用仁德礼仪教育人,力求光大清净的品行。
州中有土豪,外表很守规矩,暗地里却不守规矩,常常做些寇盗之事。
韦鼎在集会时对他说:“你是有身份的人,为什么做强盗?”于是就逐条陈述他的徒党暗地里谋划的不轨之事,这个人惊怕,立即自首坦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好官”何刚德的烦恼:源于一个钱字
在晚清那种渠沟般的官场环境里,何刚德称得上是个好官。
这位民国时代代理过江西省省长的福建人,晚清时曾做过江西建昌府知府、江苏苏州知府。
何刚德在建昌府知府任上有何建树,笔者没有查到相关记载,但他在苏州知府任上的作为却是载于史书的。
比如:他曾选送苏州地方特色产品,参加南洋劝业会,使苏州的丝绸、刺绣、宋绵等产品名声大振;他创设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附设博物园,并开辟农事实验场,为苏州的农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率先在全国设立了警察机构——巡警部,这项实验产生了全国影响,从朝廷到地方纷纷仿效之;他在苏州开凿公用饮用水井,使苏州人告别了喝脏水的日子;他保护文物,重金修复因战乱而破败的寒山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官,做建昌府知府时,却经常为如何跟上级处理好关系而烦恼。
一切的一切,源于一个钱字。
清代异常腐败,许多历史上只能暗箱操作的行为,在清代都是摆在桌面上的,比如每次拜谒上司或逢“三节两寿”都必须送礼。
何刚德是知府,没有资格与皇
帝接触,他需要经常与之打交道的上官是两江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
拜见两江总督一次至少需要6 00两银子,拜见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人依次至少要500两、400两、350两。
除此之外,上官的“三节两寿”礼是一定要送的,所谓三节就是端午、中秋、春节三个传统节日,所谓两寿,就是上官及夫人的生日。
送“三节两寿”礼也有讲究,巡抚每节至少要600两,过寿400两;布政使与按察使每节300两,过寿200两,各色表礼、水礼、过路程仪及贿赂上司门丁的门包等尚不计算在内。
同时,道台、驻防八旗将军也得略加表示,这些节礼、寿礼、小额临时开销加在一起,姑且只算8000两,一年所送的礼金已接近万两。
必须送的礼金如此之多,何刚德的钱从何而来呢?在清代,知府算不上大官,这个官职之上的地方官还有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知府顶多算个从四品,何刚德的正俸只有白银80两和40石大米,以每石大米折算一两银子计算,加在一起,也只有120两银子。
另外,他还有养廉银1400两,总共是1 520两。
当然,作为知府,何刚德也可以收到下属的“陋规”。
建昌府下辖五县,知府的见面礼每县要出200两,三节两寿每次是120两。
这样,一年的陋规是4000两。
如果下属送得再多一点,可能达到6000两。
全部工资加下官送的陋规还不够给上官送礼,办法自然只有两个:
一是像建昌府毗邻地区一样收地税时每亩地多收3分银子作为额外收入。
建昌府共有成熟土地17035顷又27.23亩,每亩多收3分银子,这一项可进账51105.81两银子,但这样极容易引发民变。
如果不向农民多收钱,就只有挪用库银或向银号、商铺借贷,长期借贷必然造成地方政府财政的空转。
对于反腐败,有一种论调,认为民众最痛恨的是身边的“苍蝇”而非远处的“老虎”,因此打“苍蝇”比打“老虎”更重要。
但是别忘了,“苍蝇”有时也是“老虎”逼出来的,不打掉“老虎”,“苍蝇”就永远没有消失的时候。
想想看,像何刚德这样非常想做事的地方官,当时的政治生态不是鼓励他勤政廉政,多做实事,获得民众拥护,而是一次次逼迫他去送礼,送了礼之后还得为填补落下的窟窿费尽心思,如此情境下,一般基层官员有多大的毅力与勇气抗拒变成“苍蝇”的环境呢?我们不难设想,假若清政府有一种震慑力极强的政治自清力量,能够遏制“老虎”们的以权谋私,何刚德还会产生上述烦恼吗?
逼着好官为保位不得不送礼的社会不是一个好社会,逼着好官将手伸向民财的环境更不是一种好环境,清朝最后的灭亡不过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为自己曾经的愚蠢付出了代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