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如今在这个充满利欲功勋充满竞争的社会,若想不再被世俗中各种各样的考试或
求职所羁绊,不再被寂寞、空虚、浮躁填充心灵,学点庄子美学如心灵鸡汤一样,给心留一片净土,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自然之美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然之美却在遭到人为的破坏。
比如说,旅游业的开发本来是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的,可是部分地区却以此为契机,人为的破坏自然,大搞形象工程,“真美”也是人工故作雕琢!“桃源铜仁”真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4.28和9.15旅发大会后,樊净山不再是一座山,九龙洞不再是天然的洞,它们似乎被人化了,商业化了......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
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
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循道而行,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不要强有所为。
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
”(《庄子•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
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
(《庄子•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
如今,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可是生存环境却在不断的恶化,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的发生,从2008年的“罕见雪灾”及“汶川特大地震”到2011年的“日本的强震”及“海啸”,这是间接的告诉人类,保护自然环境迫在眉睫,否则地球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报复人类,就像电影《2012》预测的那样。
可见庄子的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很强的现实意义。
发展不忘自然规律。
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
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
西
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
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因此,“其里之富人见之,
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
”(《庄子•天运》)庄子还有一段关于真的描述:“真者,
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
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这里的
“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
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无饰无伪,不
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
真情的
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
发展。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人们要保有
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
然。
二、相对主义美丑观
对自然美的追求,使庄子对世俗所谓的美丑进行重新审视。
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美丑都是相对的,从而也是应该予以否定的。
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美丑观,是他建立在齐物论基础上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
庄子认为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所以万物齐一,也就没有美丑之分。
他指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厉是丑陋的女人,她之所以成为与西施同样的人,在于她保持了生命的自然本真状态。
所以以“道”观之,是通而为一的。
庄子还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王夫之解释为:“道与之貌,则貌之美恶皆道也。
天与之形,则形之全毁皆天也。
”(《庄子解•德充符》)容貌的美丑,形态的全毁在庄子看来并不重要,只要将它们视为自然,合之于道,得之于天,它们也都是美的一种形式。
相应地,如果丧失了自然本性,再美好的东西,在庄子看来也是不美的。
在我们今天看来,“美不再是美,丑也不再是丑”,人们追求营养反而被营养误,什么三鹿奶粉,什么瘦肉精啊,什么塑化剂,什么染色馒头等等,不断的涌现在热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请问老百姓的健康谁来买单?商家的道德底线又何在?美有何在?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了自然本性的人自以为是“滑头”,是“智人”,其实呢很值得人反思!百年之木,破为犠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庄子•天地》)由于犠尊是破坏了百年之木的本性而得来的,所以它与沟中的断木一样是不完美的。
由于庄子认为“万物皆一”,他完全取消了美与丑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所以二者又可以相互
转换,“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又说:“通天下一
气耳”。
(《庄子•知北游》)以此完全否定了世俗美丑划分的意义。
庄子美学虽然突出地强调了美丑
的相对性,但他绝不是美的否定者,他所否定的只是他认为不合理的划分美丑的方法以及由此给人们
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
人们如果执著于美丑的绝对划分,好美恶丑,因得美而乐,失美而悲,那就会劳形
劳心,伤生灭性,这与庄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是背道而驰的。
庄子的哲学精神指向的是一种价值论哲学
而不是认识论哲学。
其目的是使人们摆脱一切物役的束缚,达到精神的完全自由。
庄子要求人“无以
好恶内伤其身”,当对具体的美的追求有损于生命发展的时候就要不为所动,从而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
和自由。
庄子美学中的自然之美和美丑的相对性重在领悟重在为人所用,善于感悟,生活处处都是美,处
处是生存之地。
但庄子美学又远远不止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
[2]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
[3]何俊.儒道两家对道的阐释及其旨趣.哲学研究,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