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希望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过后,我感觉到,这篇文章很有实用性,从读报的好处和读报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在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还让学生结合读书小组,制定读书计划,进行读书竞赛,写好读书心得,切实落实读书活动。还要求学生养成读报的习惯。
二、 注重朗读。精读环节中,学习重点落在品味语句。学生自主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识别排比句、比喻句,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在朗读感知。通过朗读品味,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朗读品味中得到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读着课题,让学生质疑问难: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他为什么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等等。学生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高涨起来。
3.运用课题,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把握情感基调。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样的字眼,显然可以体会到肖邦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文章悲壮的情感色彩。
三、融合信息,生生互动
大量的信息交流,促进生生互动,是本课又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倾听、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信息网。再者,本课的信息量很大,如:冯卡门的资料补充、钱学森回国的背景资料、颁奖词的阅读……学生们无所不谈,无所不至。在这样大的信息交流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乃至个性特点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运用课题,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教师端正规范的板书,是对学生的示范。课题中如有生字,抓住揭示课题的时机进行及时的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一、品读感悟,激发情感
注重阅读品味,是本课教学的精髓所在。课上,我让学生找找钱学森的话语,自由谈谈感受,体会他的爱国情怀。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悟,着力通过语言的激励引导学生经历独特的、多元的体验,使得课堂呈现出“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课中,摒弃繁琐的分析,紧紧围绕文中的关键句,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画面,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使课堂充满“故事”,充满艺术的情趣。通过细细地品味,学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铸炼。整堂课,我的话语一步步地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读,获得的是对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扬其率真而灵动的生命激情。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播放这首歌,并教会他们唱歌,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美文朗读比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诗歌的含义;讨论喜不喜欢重复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当然教学本课着力点还是应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画面、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这一点今天我似乎做得还是不够,我希望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和我都还没有找到感觉!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对于不熟悉、不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我们这里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2024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教学一开始在学生初读课题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你眼中的小草、大树。然质疑:那么这篇课文是不是讲述了大自然中的小草和大树呢?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纷纷告诉我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那么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分别又指什么呢?由于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着深刻的含义,初读文章学生是很难把握的。只有逐步向文本行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课时我并没有过早地进行点拨指导。在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骚塞的回信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骚塞回信的冷酷其实就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学生说:小草是夏洛蒂,大树指的是骚塞。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领悟出回信中的小草也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也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板书:不可能。随即我再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她们用自己的努力使‘小草’变成了‘大树’。板书:可能。那这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学生有些为难。我笑着说:孩子们,等我们学完课文,你定会豁然开朗的!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向文本的纵深行进。体会夏洛蒂姐妹面对不幸时具有的钢铁般的意志。在这学习的基础上,再来解决文末那句话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我首先布置一个作业,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然后出示《鲁滨逊漂流记》读书报告单:鲁滨逊一生漂流过哪些地方?鲁滨逊在荒岛上有哪些劳动创造?鲁滨逊在孤岛上读什么书,是在什么情况下读的?书中的哪些话,你觉得特别有意义?把它们摘下来。读完这本书,你最想说什么?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读书笔记。
我们这辈子去航海或者去孤岛的可能性都不大。为什么还要读《鲁滨逊漂流记》呢?我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感想,在交流中,鲁滨逊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勇敢地承担后果,动脑筋解决面临的`困难;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不安于现状,拼搏进取,有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有顽强的意志;聪明机智,在困境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创造性劳动等。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看腰鼓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随视频范读,反复朗读课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贯穿于文章始终的修辞、想象,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
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处是较为成功的:
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学生一下子感觉安塞腰鼓近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段配乐朗读,随着诵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们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课堂氛围完全为腰鼓声所感染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扫除完生字新词的障碍后,我请学生们齐读课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朗读是多么的到位,哪段该平和,哪段该激昂,哪段该舒缓……简直可以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我心中暗喜,一个教学目标达成了。恰当的.情境,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基本上是紧扣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似是而非,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写有读,有常规有创新。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还没有完全做到入情入境,这就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空间,那教师又应如何把抛出动的网收回来呢?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在《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中安排了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在开学初,我就让学生通读课本,了解到本册教材推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是《鲁滨逊漂流记》,可以提前购买、阅读。教学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全班同学几乎都看过了。那么,我们现在读《鲁滨逊漂流记》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我的形式过于单一,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效果不是很好!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内涵,确实也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课文虽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了解传达给学生了。可是我却没有把握,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认识了鲁滨逊这样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而且从他身上学习到许多优秀的品质,不光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也是一本女孩子必读的书,正是我们现在阅读此书的目的。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课题的教学往往容易被忽略。直觉告诉我课题教学值得思考与研究的空间也很广阔。
1.运用课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学伊始,学生的课本尚未打开,我就请学生说出课题。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一学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报出了课题;对于未举手的学生,他们的预习质量就值得怀疑了。板书课题后,请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一学生说,课题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肖邦。也有学生对肖邦的生平资料进行了补充。发言出色的同学显然就是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
四、文以载道,润物无声
语文教学中讲究文道统一,“道”是语文教学的魂。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时时不忘锤炼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寻“文”线悟“道”线,即悟做人之道。当学生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段的品析,理解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后,我将话题巧妙地引向学生自己,让学生对钱学森说说心里话,使学生在他的一片拳拳爱国心的沐浴中,逐渐成熟、成长, 从而达到了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这样,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感悟品味中弘扬精神,这一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强化体验,走进内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本课教学中,我还能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朗读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对立面上,更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感受,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其中,朗读也好,想象也好,表达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形式,课堂赋予了学生的是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的关心和喜爱。这封信,语言朴实,没有说教、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朴朴实实的情感。
在这篇课文中,最难理解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再结合《一课一练》中资料卡以及课文后面作家卡片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巴金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淡泊名利的品格。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让自己感悟深刻的句子,画出巴金爷爷阐述生命的意义的句子等,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想想巴金奉献了什么?他的生命开花了吗?并且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感情朗读,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自己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在默默地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着,最后,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让生命开花结果。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确实在于奉献而不是享受,感受到了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都得不到,深切地领悟了巴金爷爷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希望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过后,我感觉到,这篇文章很有实用性,从读报的好处和读报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在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还让学生结合读书小组,制定读书计划,进行读书竞赛,写好读书心得,切实落实读书活动。还要求学生养成读报的习惯。
二、 注重朗读。精读环节中,学习重点落在品味语句。学生自主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识别排比句、比喻句,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在朗读感知。通过朗读品味,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朗读品味中得到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读着课题,让学生质疑问难: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他为什么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等等。学生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高涨起来。
3.运用课题,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把握情感基调。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样的字眼,显然可以体会到肖邦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文章悲壮的情感色彩。
三、融合信息,生生互动
大量的信息交流,促进生生互动,是本课又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倾听、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信息网。再者,本课的信息量很大,如:冯卡门的资料补充、钱学森回国的背景资料、颁奖词的阅读……学生们无所不谈,无所不至。在这样大的信息交流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乃至个性特点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运用课题,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教师端正规范的板书,是对学生的示范。课题中如有生字,抓住揭示课题的时机进行及时的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一、品读感悟,激发情感
注重阅读品味,是本课教学的精髓所在。课上,我让学生找找钱学森的话语,自由谈谈感受,体会他的爱国情怀。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悟,着力通过语言的激励引导学生经历独特的、多元的体验,使得课堂呈现出“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课中,摒弃繁琐的分析,紧紧围绕文中的关键句,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画面,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使课堂充满“故事”,充满艺术的情趣。通过细细地品味,学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铸炼。整堂课,我的话语一步步地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读,获得的是对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扬其率真而灵动的生命激情。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播放这首歌,并教会他们唱歌,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美文朗读比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诗歌的含义;讨论喜不喜欢重复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当然教学本课着力点还是应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画面、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这一点今天我似乎做得还是不够,我希望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和我都还没有找到感觉!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对于不熟悉、不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我们这里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2024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教学一开始在学生初读课题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你眼中的小草、大树。然质疑:那么这篇课文是不是讲述了大自然中的小草和大树呢?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纷纷告诉我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那么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分别又指什么呢?由于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着深刻的含义,初读文章学生是很难把握的。只有逐步向文本行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课时我并没有过早地进行点拨指导。在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骚塞的回信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骚塞回信的冷酷其实就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学生说:小草是夏洛蒂,大树指的是骚塞。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领悟出回信中的小草也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也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板书:不可能。随即我再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她们用自己的努力使‘小草’变成了‘大树’。板书:可能。那这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学生有些为难。我笑着说:孩子们,等我们学完课文,你定会豁然开朗的!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向文本的纵深行进。体会夏洛蒂姐妹面对不幸时具有的钢铁般的意志。在这学习的基础上,再来解决文末那句话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我首先布置一个作业,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然后出示《鲁滨逊漂流记》读书报告单:鲁滨逊一生漂流过哪些地方?鲁滨逊在荒岛上有哪些劳动创造?鲁滨逊在孤岛上读什么书,是在什么情况下读的?书中的哪些话,你觉得特别有意义?把它们摘下来。读完这本书,你最想说什么?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读书笔记。
我们这辈子去航海或者去孤岛的可能性都不大。为什么还要读《鲁滨逊漂流记》呢?我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感想,在交流中,鲁滨逊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勇敢地承担后果,动脑筋解决面临的`困难;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不安于现状,拼搏进取,有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有顽强的意志;聪明机智,在困境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创造性劳动等。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看腰鼓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随视频范读,反复朗读课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贯穿于文章始终的修辞、想象,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
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处是较为成功的:
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学生一下子感觉安塞腰鼓近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段配乐朗读,随着诵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们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课堂氛围完全为腰鼓声所感染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扫除完生字新词的障碍后,我请学生们齐读课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朗读是多么的到位,哪段该平和,哪段该激昂,哪段该舒缓……简直可以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我心中暗喜,一个教学目标达成了。恰当的.情境,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基本上是紧扣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似是而非,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写有读,有常规有创新。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还没有完全做到入情入境,这就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空间,那教师又应如何把抛出动的网收回来呢?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在《我读书,我快乐》栏目中安排了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在开学初,我就让学生通读课本,了解到本册教材推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是《鲁滨逊漂流记》,可以提前购买、阅读。教学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全班同学几乎都看过了。那么,我们现在读《鲁滨逊漂流记》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我的形式过于单一,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效果不是很好!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内涵,确实也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课文虽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了解传达给学生了。可是我却没有把握,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认识了鲁滨逊这样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而且从他身上学习到许多优秀的品质,不光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也是一本女孩子必读的书,正是我们现在阅读此书的目的。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课题的教学往往容易被忽略。直觉告诉我课题教学值得思考与研究的空间也很广阔。
1.运用课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学伊始,学生的课本尚未打开,我就请学生说出课题。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一学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报出了课题;对于未举手的学生,他们的预习质量就值得怀疑了。板书课题后,请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一学生说,课题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肖邦。也有学生对肖邦的生平资料进行了补充。发言出色的同学显然就是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
四、文以载道,润物无声
语文教学中讲究文道统一,“道”是语文教学的魂。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时时不忘锤炼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寻“文”线悟“道”线,即悟做人之道。当学生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段的品析,理解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后,我将话题巧妙地引向学生自己,让学生对钱学森说说心里话,使学生在他的一片拳拳爱国心的沐浴中,逐渐成熟、成长, 从而达到了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这样,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感悟品味中弘扬精神,这一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强化体验,走进内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本课教学中,我还能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朗读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对立面上,更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感受,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其中,朗读也好,想象也好,表达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形式,课堂赋予了学生的是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的关心和喜爱。这封信,语言朴实,没有说教、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朴朴实实的情感。
在这篇课文中,最难理解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再结合《一课一练》中资料卡以及课文后面作家卡片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巴金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淡泊名利的品格。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让自己感悟深刻的句子,画出巴金爷爷阐述生命的意义的句子等,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想想巴金奉献了什么?他的生命开花了吗?并且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感情朗读,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自己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在默默地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着,最后,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让生命开花结果。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确实在于奉献而不是享受,感受到了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都得不到,深切地领悟了巴金爷爷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我们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