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的危机与重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0月第41卷第5期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i of Nanchang Normai University!Sociai Sciences)
Oct.2020
Vol.41No.5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的危机与重建
柯梦春1,俞王毛"
(1.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32;2.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摘要:高校师生信任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生面临着“信任危机”。
高校教师需要根据“互联网+”的背景和条件,努力提高道德修养,不断精进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师生交往,对学生付出爱和信任,以实现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的重建。
关键词:“互联网+”;师生信任关系;信任危机;重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02(2020)05-0035-03
Trust Crisie Between Collegee Teaciere and Students
in the Internet+Background and its Re-Establishmeet
KE Meng-chun1,YU Wang-myg2
(1.Schooi of Marxism,Nanchang Normai University,Nanchang330032,China;
2.Schooi of Chinese Languaye and Literature,Nanchang Normai University,Nanchang330032,China) Abstrach:As the foundation for a new typ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featuring democracy,equality and harmony,the trus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y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anificanc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i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ternet+,teachers,faced with the trust crisis,are requir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ir morai self-cuaivation,Cii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performancc and devote more11—and energy to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caring for and trusting them se as to ensure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rust between teachy eesand s'uden s.
Key Wordt:Internet+;trus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rust crisis;re-cstablishment
信任,意思是相信而敢于托付%信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师生信任是高校最重要的人际信任关系之一,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建设,互联网在各行业各部门的运行中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量,对教育的影响尤为明显。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目标要求%这份计划加速了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
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互联网的融入而发生极大的变化。
“高校师生关系隶属于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范畴,深受关系的主体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在信息爆炸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⑴信任是高校师生关系的核心内容,受互联网影响尤为明显。
讨论高校师生信任关系问题,不能不考虑“互联网+”的背景和条件。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生信任危机
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信任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信任包括人品信任和能力信任,[2](P290)具体到大学教师,其人品主要体现在个人品德上,其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上。
如果教师认真负责地讲课、批改作业、评阅试卷,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学习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性格、品行、能
收稿日期:2020-07-21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策略研究”,编号:19YB273作者简介:柯梦春(1969—),男,江西武宁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师教育研究;
俞王毛(1973—),女,江西武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36-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力等产生认同感,进而对教师付出信任。
反之,学生就会对
教师产生怀疑%现代以来,高校师生总体上能够和谐相处,大学生一般将教师看成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者,对教师充满尊敬和信任。
“互联网+”背景下,由于高校学习方式、师生交往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教师在获取学生信任方面遇到不少难题,导致师生信任危机。
在获取学生对自己的人品信任方面,高校教师面临的难题有:一,师生面对面交往减少,大学生难以直观感受并理解教师的人品。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与特定教师相处时间非常有限。
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大学生要学习大量专业课和公共课,这些课程由众多教师分担,每位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平均在一个学期到一个学年之间。
这段时间师生也不是每天见面,他们每周仅有两到四节课相见相处。
二,碎片化、浅表化的网络交往容易遮蔽高校教师的师德。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生必要的交流大多在线上进行。
线上交流往往是碎片化、浅表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教师的耐心、细心、公平、正直,诸如此类的品质,较难被学生所感知,遑论被学生信任了。
三,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关于高校教师的负面新闻,更加剧了大学生对高校教师人品的质疑。
媒体人通常以“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为标准来选择报道内容%在这个标准之下,媒体人不太关注高校教师的优秀品行,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不良行为。
教师不良行为一旦成为新闻,就会被互联网快速传播、一再放大,从而影响大学生对教师的观感。
在获取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信任方面,高校教师面临的难题是: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普遍拥有智能手机,不少人还拥有电脑,能够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一般知识,还能够利用超星、智慧树等平台的课程资源学习专业知识。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知识储备大大增加,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他们对教师能力期望极高,他们不需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浅层次的专业知识,而是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学科重点知识,前沿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把握“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能利用互联网及其他学习工具更新知识、改进教学。
然而,高校教师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互联网时代如鱼得水,大部分高校教师是60后,70后,80后,与“98后”“00后”大学生的代际区分十分明显。
部分教师专业基础扎实,但不擅长使用计算机网络,在知识的更新上不如大学生那么敏锐和快捷;部分教师对慕课表现出排斥的态度;部分教师不擅长制作教学课件,不会操作多功能教室设备。
这部分教师的能力水平容易遭到大学生的怀疑%
如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日益增长,而高校教师难以做到尽如人意,二者之间的矛盾引发高校师生的信任危机一一准确地说,是大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
如论者所言,“新媒体及信息时代,大学生对教师形象、品格、知识和能力信任不如从前”,“师生之间的情感信任下降”。
⑶“当学生遇到问题要寻求帮助的时候,往往不会选择教师,而是选择周围的同学甚至是网络上的陌生人”
二、“互联网+”条件下重建师生信任关系的途径
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不仅影响了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也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因此,高校教师需要根据”互联网+”的背景和条件,对师生信任关系进行重建。
“教师自身形象的确立是建立教育人际信任的关键”。
⑷教师形象主要建基于教师的人品和能力,此外,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也有助于教师正面形象的确立。
高校教师应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能力素养,努力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以树立良好的形象,重建师生信任关系%
(一)通过提高道德修养获得人品信任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高校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折服于自己的人品,引动学生自觉追随。
下,需要具备样的道养呢?这个问题可以从教师的双重身份角度来回答。
首先,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高校教师应该坚定信念,恪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培养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第二,作为高等教育从教者,高校教师还要遵循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应摒弃“教书仅为稻粱谋”的功利职业观,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荣,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关爱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
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确立正面道德形象%传统条件下,教师一般利用线下课堂和面对面交往的方式展现自我。
今天,互联网在树立教师形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教师在充分利用传统途径的同时,应合理运用互联网确立正面道德形象%例如,借助微信、QQ等聊天软件,树充、的形;过课,树进
改、勇于创新教学的形象;通过学校或院系网站,宣传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树立能干肯干、高度负责的形象;通过个人博客、微信朋友圈等树立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形象%在借助互联网确立正面道德形象的同时,高校教师要避免互联网对自我形象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做损害教师形象的事,不说损害教师形象的话,杜绝教师成为负面新闻主角的可能性。
高校教师拥有高尚道德,就能取信于大学生,取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
(二)通过精进业务水平赢得能力信任
当今社会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大多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学习愿望,他们对作为指导者和学习伙伴的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高校教师除了需要展现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还应精进业务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产生高度信任。
教师的业务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上。
第5期柯梦春,俞王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的危机与重建-37-
为了在专业素养上达到学生的预期,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应研究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策略,并将学习经验和策略传授给学生。
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校教师既能树立新时代“智者”形象,也能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为了胜任高校教育教学任务,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当代大学生是在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反感"一本书,一支笔,四十五分钟讲到底”的陈旧教学方式,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期待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对PPT、视频、音频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对线上课程资源有着极大的兴趣%高校教师要根据新一代大学生的学情精心备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常规课堂教学,积极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各种线上线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增进课程活力%高校教师还应娴熟地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
不断精进业务水平,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建构师生信任关系的途径。
伴随着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是学生专业水平的增长,是学生对教师能力水平的信服。
(三)
通过提高交往品质获得情感认同
学者彭泗清在中西方对比的视野中研究中国人信任行为,得出如下结论:“信任程度与人际关系的密切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关系越密切,信任程度越高。
”[2](P29°-297)建立师生间的密切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师生信任关系才会深刻而持久。
师生之间非功利性的交往,是获得情感认同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时代,师生交往的渠道大大拓宽,高校教师要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师生交往,不断改善交往态度和交往方式,提高交往品质,以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
首先,高校教师应以负责、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往。
为此应做到: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订交往计划并认真实施%二,顺应时代的要,平的与学生交,学生信任。
三,以真情和诚意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耐心倾听学生的话语,针对学生的问题给出有效的应对%
其次,高校教师应利用互联网丰富师生交往方式。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高校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主要是课堂内的教学交往%这种教学交往受交往时空的限制,常常呈现“情感缺失”的特征,“绝大多数时候仅与知识学习有关,而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等诸方面的塑造”如今,互联网已经融入高等教育。
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交往时空的限制,能够弥补传统交往方式的不足。
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方便、快捷、经济的交往工具,通过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软件和平台与学生交往%网络交往可能存在的缺陷,如碎片化的交往信息可能造成沟通不畅,非即时的交往信息可能贻误交往时机,非面对面的交往方式可能造成话语误读,等等。
高校教师对网络交往方式的利弊作出清醒的预估和妥善的应对,在与学生交往时,一方面,要学会利用网络交往方式与学生对话,在进行线上交流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同时尽量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避免造成误会;另一方面,要重视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努力改变课堂教学交往“情感缺失”的状况,并创造条件与学生多进行课外面对面交往,实现思想、情感的深度交流。
长此以往,高校教师就能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实现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三、结语
以上所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在大学生面前应展现的形象,应持有的交往态度,应采取的交往方式,其内核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信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一一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
”高校教师唯有爱学生,才能高度负责地与学生交往;唯有信任学生,才能向学生敞开心扉。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高校教师付出爱和信任,大学生报以爱和信任,曾经失落的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由此重新建立起来。
生信任的是个程,需要
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还需要学生尊重、理解教师,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认识到师生信任关系的重要性,为建构师生信任关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
总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的重建需要有关各方齐心协力,而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所带来的,是高校师生的和谐相处,是师生双方心灵的愉悦,是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这也正是高等教育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朱乐平.异化与重构:“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
[J].重庆高教研究,2017(1):39-42.
[2]彭泗清.关系与信任: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C]//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年
鉴(1995-199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陈聪.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16.
[4]石艳.“共同生存”何以可能?一一教育场域中信任问题
的社会学审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6-22.
[5]赵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生交往的个案研究与反思
[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82-184,
责任编校:徐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