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冲刺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度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冲刺训练(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
1.根据维纳的三维成败归因理论,下列属于稳定内在原因的是()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2.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
A.条理性和目的性
B.新颖性和独创性
C.抽象性和概括性
D.普遍性和
具体性
3.( )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这一
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A.操作方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原型定向
4.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A.动机强度较高
B.动机强度较低
C.动机强度适中
D.动机最强
5.把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以加深、
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的思维过程是()。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
C.抽象与概括
D.具体化
6.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
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的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完形--顿悟说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7.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者改变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研宄方法,叫做()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8.—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来摸清学生的现古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9.问题解决的第三个阶段()
A.发现问题
B.提出假设
C.理解问题
D.检验假设
10.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
11.由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做(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12.问题解决的第一个阶段是()
A.分析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13.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特点()
A.学前阶段
B.高中阶段
C.小学阶段
D.初中阶段
14.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现理论,人处于青年期的特征是()。

A.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15.加涅关于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
A.刺激一反应联结
B.信号
C.概念学习
D.问题解决
1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17.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提出反思性教学研究是在()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18.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式
D.课堂教学
19.学习质量与热量、热与体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二、多选题(5题)
21.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A.家庭教育模式
B.学校教育
C.同辈群体
D.隔辈群体
22.学习动机理论的观点中属于认知观点的有()
A.强化说
B.需要层次说
C.成败归因理论
D.自我效能感理论
E.成就动机理论
23.下列直观方式中,属于模象直观的有()
A.图片
B.演示实验
C.图表
D.模型
E.教学电影
24.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哪方面存在差异()
A.课前计划
B.课堂教学过程
C.课后评价
D.课后检查
E.课后总结
25.下列关于品德的理解,正确的有()
A.品德是后天形成的
B.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C.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D.品德是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E.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等同于道德
三、填空题(8题)
26.组织策略
27.{ }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28.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 }的过程。

29.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 }和{ }的充分发挥。

30.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是________,最高阶段是________ 。

31.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

32.元认知控制是运用{ }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

33.{ }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四、简答题(7题)
34.论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35.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6.分析归因理论,并结合实际论述这一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37.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38.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39.简述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

40.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
参考答案
1.A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因分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況、外界环境(其他)。

又把上述六种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能力属于内在因素。

2.B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3.D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4.C动机与学习之间不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而是一种典型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但并非动机越强越好。

研究表明,动机通过影响记忆和再认的可利用性阈限而影响再现,而适中的学习动机对回忆和再认效果最好。

动机强度适中可以引起适度的紧张,维持思维的积极性,故学习效率最高。

5.D具体化是指把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的思维过程。

6.D
7.C见“实验法”定义。

8.A要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需要在教学开始前使用诊断性评价来诊断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后,可以对症下药,以便安排教学。

9.B
10.D
11.A学习动机是基于内在的需要和外在的目标综合形成。

需要分为直接需要和间接需要。

从追求目标的远近可将学习动机划分为近景学习动机和远景学习动机。

因此,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可称作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2.C
13.D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虽已形成但不成熟、不稳定;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特点。

14.A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其中青年期为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15.B加涅的学习八种阶梯类型由低到高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连锁、言语联想学习、多重识别学习、概念学习、原则学习、问题解决实习。

16.C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17.D
18.B
19.D
20.C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21.ABC
22.CDE
23.ACDE
24.ABC
25.ACD
26.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7.知识学习
28.目标状态
29.主动性,能动性
30. 活动的定向,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31.认知能力差异
32.自我监视
33.课堂气氛
34.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在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
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他们也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少年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矛盾的行为。

35.(1)生物因素(物质基础);(2)环境因素(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4)自我教育。

36.【答案要点】(1)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不同的人对自己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

(2)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

(3)它把人们对成败的原因按照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等维度进行分类,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4)它对归因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也是有相当的科学性的。

37.要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必须掌握和运用以下感知的规律: (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

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具备三个规律:第一,差异律;第二,活动律;第三,组合律。

(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

(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

(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

(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3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的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两方面:(1)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经典实验中,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

食物通过遥控装置可以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中。

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

在铃声与食物经过多次匹配之后,单独呈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

此时,中性刺激铃声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食物制约的唾液分泌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则称做条件反应。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例如,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

借助于刺激泛化,我们可以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景,从而扩大学习范围。

但是,泛化刺激所引起的泛化反应,有时是不准确或不精确的,这就需要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
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

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39.(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40.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它有四个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