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3.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难点:
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2、探究发现法
3、讨论法
4、观察法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找到快乐。

四、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制作好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变化示意图”的动画及课堂内容相关的ppt,并准备好剪贴画(包括草、鼠和蛇)
给学生布置两个课外任务:
1、让学生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用数码相机拍下相关照片。

2、收集有关“生物圈2号”的资料并分析失败原因;收集有关人为破坏环境的资料。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开发和利用课本和网络等多种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改进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目标
引入
新课学习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
学生演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图片,交流生态瓶的制作
过程,随后说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

由此复习旧课:
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
是什么?(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
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让学生了
解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从而进入新课:生态
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受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影
响,这种稳定性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生活。

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
的原因”资料的第1自然段,并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
物链和食物网。

通过学生对生态瓶和书本活动的资料的分析,使学生
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思考并回答讨论题第1题: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
什么状态?
②教师小结学生的答案,根据凯巴森林的变迁,解释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内容。

①结合凯巴森林的例子,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为何
这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过渡到“生态系统具有一
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知识点的讲解。

展示生态瓶并交流
回忆旧知识并回答
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稳
定性这一名称
思考并小组讨论
笔记
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演示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变化示意
图”(动画),该图横轴表示的是时间,纵轴表示生物数量,
教师逐步演示各种生物的出现,指明在生态系统中,植被
作为生产者首先出现,随着植被生长茂盛,引来了黑尾鹿。

黑尾鹿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减少,但同时也引来了肉食
动物,但是随着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鹿的数量相对减
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说明植被、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三者出现的时间关系,并解释“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三类
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最终维持着森林的稳定状态。

③指出在其他的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草
原生态系统,引导学生阅读书本84页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维
持稳定的内容,分析写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链,让学生运用
凯巴森林的“生物数量变化示意图”的相关分析过程,进
行课本图23-1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的解读。

随后,教
师播放草原植被的动态变化图。

④针对“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完成一
个探究实验的设计。

探究: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
提出问题:草原上的各种生物数量应该有什么样的关
系时,该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作出假设:草原上的各种生物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
草原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设计实验过程:
提供给学生以下的生物图片,学生选择合适数量的生
物组成食物链
学生拿出课前发下的剪贴图,剪贴图具体包括以下内
容:
草、老鼠、狐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请两组学生代表在黑板上
贴出所设计的食物链,并说明数量关系和设计的理由。


请其它同学对所贴出来的食物链分析,如何维持该生态系
解读相关的曲线图,学
生初步具有处理信息
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
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
成探究活动
交流
思考并发言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统的稳定。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为什么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数量比例的各种生物、保证正常能
量流动的食物链或食物网)此时让学生结合所做的生态瓶
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有的生态瓶没能够维持稳定,是
因为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即可能在数量关系和能量的正
常流动方面存在问题)
⑤由凯巴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中得出结
论:所有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因此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即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有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
调节能力的内容。

(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
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
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
态。


①通过设问“生态系统能够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各种
生物维持的一定数量比例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状
态,那么它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不是没有任何限度的?”
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②学生看书第85页,首先学习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
性的破坏”,同时指明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
在讲述自然因素方面,是通过放映图片来说明当外力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就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
的破坏。

如火山爆发、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通过提问:“还有没有其它因素能够破坏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引导学生结合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
因”的第2、3个问题,指出人为因素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
破坏的原因,而且是目前的主要原因。

此处是通过学生课
外收集的资料来进一步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
课堂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阅读书本并理解什么
是生态系统一定的自
我调节能力
听讲并记录
思考并观看图片
形成爱护环境、尊重自
4、巩固复习?
③通过问题串“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如
果生物圈这个生态系统也被破坏了,那地球上的生物还有
家可寻吗?”引入生物圈2号,学生展示所收集关于生物
圈2号的材料,并从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原因中得出结
论: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物圈。

在此处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类作为生态
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在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束新课学习后,。

再次进行情感教育。

并进行课堂知
识的巩固复习:
1.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
把试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
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长的较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植被破坏
B 环境污染
C 食物链被破坏
D 缺水干旱
2.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主要是()
A 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 缺少干旱
C 自动调节能力
D 食物链破坏
并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在另一个层面上
完成知识的强化。

然规律的观念
情感升华
巩固知识,完成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含义: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
定平衡的状态。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七、布置作业:
《伴你学生物》第23章第3节相应的练习
八、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本课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①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教学因素来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自制生态瓶”“探究草原生态系统如何维持稳定的”寓教育于任务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的乐趣。

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③既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又关注了学生的生存发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同时竞争意识的注入,使学生情绪高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一节课时间及其有限,在课堂教学中要争分夺秒,本节课出的问题有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通过思考就能轻松回答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生思路打开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把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