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欢迎下载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本文旨在为数据交换平台的开发和使用提供规范和指导。
引言
1.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
1.2引用的规范文件和有关规定
本规范引用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数据交换格式规范》等。
1.3术语和定义
本规范中涉及的术语和定义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定义。
1.4缩略语
本规范中使用的缩略语包括但不限于:XML、JSON、
API等。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2.1平台介绍
2.1.1概述
数据交换平台是为了实现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换而设计的。
它可以帮助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提高系统之间的协作效率。
2.1.2体系架构
数据交换平台的体系架构包括数据源、数据目标、数据交换节点和数据交换平台四个部分。
其中,数据源和数据目标是数据交换的双方,数据交换节点负责数据传输和转换,数据交换平台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2.1.3系统结构
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结构包括应用层、数据交换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部分。
应用层负责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数据交换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和转换,数据存储层则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2.2功能体系
2.2.1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是数据交换平台的核心功能,它通过数据交换节点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数据交换的格式可以采用XML、JSON等标准格式。
2.2.2交换节点管理
交换节点管理是指对数据交换节点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节点的注册、配置、监控和故障处理等。
通过对交换节点的管理,可以保证数据交换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3 交换流程管理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交换流程的管理。
这包括确定数据交换的流程,以及监控和控制数据交换的过程。
通过有效的交换流程管理,可以确保数据交换的顺畅和高效。
2.2.4 系统管理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系统管理。
这包括系统的配置、安装、维护和更新。
通过有效的系统管理,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3 技术要求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技术要求。
这包括基本要求和系统性能要求。
2.3.1 基本要求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基本要求。
这包括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易用性等方面。
通过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可以确保系统的高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2.3.2 系统性能要求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系统性能要求。
这包括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
通过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可以确保系统的高效性和可扩展性。
3.1 开发环境要求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开发环境要求。
这包括软件和硬件要求等方面。
通过满足这些开发环境要求,可以确保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3.1.1 要求描述
在该部分,我们将描述开发环境的要求。
这包括操作系统、开发工具、数据库等方面。
3.1.2 性能指标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开发环境的性能指标。
这包括处理能力、存储容量、网络带宽等方面。
3.2 平台部署、运行要求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平台部署和运行的要求。
这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要求,以及系统的配置和安装等方面。
3.2.1 要求描述
在该部分,我们将描述平台部署和运行的要求。
这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等方面。
3.2.2 性能指标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平台部署和运行的性能指标。
这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性等方面。
3.3 数据共享交换服务要求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数据共享交换服务的要求。
这包括数据格式、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安全等方面。
3.3.1 要求描述
在该部分,我们将描述数据共享交换服务的要求。
这包括数据格式、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安全等方面。
3.3.2 性能指标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数据共享交换服务的性能指标。
这包括数据传输速率、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
3.4 平台扩展性需求
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平台扩展性的需求。
这包括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定制性等方面。
通过满足这些扩展性需求,可以确保系统的未来发展和升级。
数据交换平台是基于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的,旨在通过覆盖全市各部门的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技术总体架构,实现不同部门间异构应用系统松耦合的信息交换。
该平台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确定部门间交换信息指标及信息交换流程,形成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信息交换模式,提供部门间横向按需信息交换服务,提高各部门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
本规范规定了数据交换平台的体系架构、功能体系及技术要求,并适用于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建设、规划、设计和实施。
本规范引用了多个主要技术标准、规范和行业管理规定,包括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总体框架、技术要求、数据接口规范和技术管理要求等。
术语和定义方面,数据交换指信息资源在互相之间联网的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发送、传输、接收的过程;数据交换平台是特质专用于为互相之间联网的不同计算机系统集中分发、中转、传输、接收数据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发送方是在一次数据交换过程中,交换的初始发起机关或者发送者;接收方是在一次数据交换过程中,交换的最终接收机关或者接收者;交换节点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组成部分,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适配、转换和传输;交换流程是按照特定规则,由组件编排组合并完成特定数据交换任务的工作程序;交换中心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交换管理中枢,管理交换节点和交换流程,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及监控管理;WebServices是基于XML进行数据交换的一种跨平台的系统
通信方式。
2.2 数据交换系统功能模块
2.2.1 数据适配
数据适配模块应支持数据格式的转换和映射。
应通过组件方式实现文件适配、数据库适配、数据转换、数据传输等功能。
同时,应支持自定义适配规则和适配模板,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2.2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模块应支持多种传输协议,包括HTTP、FTP、TCP/IP等。
应支持数据加密和压缩,以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同时,应支持大文件的分块传输和断点续传功能,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2.3 系统监控
2.2.
3.1 交换节点监控
交换节点监控模块应支持交换节点的状态监测和管理。
应包括交换节点状态信息记录、交换节点状态信息查看、故障和报警信息提示、交换节点启动、交换节点停止等操作。
同时,应支持交换节点的可视化配置管理,以便管理员能够快速、方便地进行配置和管理。
2.2.
3.2 交换流程监控
交换流程监控模块应支持交换流程的运行状态监测和控制等工作。
应包括交换流程状态信息记录、交换流程状态信息查看、故障和报警信息提示、交换流程启动、交换流程停止等操作。
同时,交换流程状态信息应包括交换流程名称、运行状态、故障状况等。
2.2.4 系统管理
2.2.4.1 日志管理
日志管理模块应支持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监控、交换流程监控等过程所产生日志信息的记录与管理等工作。
应包括日志信息的记录、查询、统计、备份和删除等操作。
其中,数据交换日志信息主要包括发送节点名称、接收节点名称、资源名称、交换数据量、发送时间和接收时间等;交换节点监控日志信息主要包括交换节点名称、状态变化、状态变化时间等;交换流程监控日志信息主要包括交换流程名称、状态变化、状态变化时间等。
日志记录操作应按照统一的时间标准记录时间。
2.2.4.2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模块应支持系统运行状况、数据交换情况的统计和分析等工作。
应包括故障与报警统计、资源交换次数统计、资源交换数据量统计、资源交换趋势分析等。
2.2.4.3 备份管理
备份管理模块应支持交换节点信息、交换节点状态信息、交换流程配置信息、交换流程状态信息和日志信息等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工作。
应包括手动备份、自动备份、手动恢复、自动恢复等操作。
应支持全量备份、增量备份两种备份策略,备份数据应能准确、完整、快速地恢复。
2.3 技术要求
2.3.1 基本要求
数据交换系统应支持SOA架构和ESB技术。
应通过组件
方式实现文件适配、数据库适配、数据转换、数据传输等功能。
应采用由交换中心集中管理的端对端分布式体系结构,使数据能在各交换节点间并行传输。
同时,应支持跨防火墙的数据传输。
应根据应用需求,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确定交换中心及交换节点的安全等级,并根据确定的安全等级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应具备符合安全等级要求的快速恢复能力。
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根据交换需求的变化实现系统的扩展部署。
应保障交换节点、交换中心之间数据的可靠传输。
应提供7*24小时稳定可靠的服务。
3.系统性能要求
3.1 开发环境要求
完成平台主体建设后,必须确保其能够快速接入各种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并支持快速开发各种应用系统。
因此,平台必须包含一个快速SOA架构的开发环境。
以下是平台的要求
描述和性能指标:
3.1.1要求描述
平台应支持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服务开发、部署和组合。
平台应整合应用、服务和数据,并提供通用适配器,包括采集和交付两类适配器,以适配连接到平台的各类应用、服务、数据。
同时,能为各种数据库、应用系统快速服务。
平台应提供工具,支持主流开发语言(Java、C/C++、C#、VB),能够开发、定制特定适配器。
开发的适配器应支持参数
配置和版本控制管理。
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能够快速整合应用、服务和数据。
适配器应能够由中心通过网络进行分布式部署到节点和管理。
分布部署到各节点的适配器应能够由节点工具进行配置和运行监控。
平台应提供GUI工具进行服务组合和编排,并支持BPEL 流程。
平台应支持以WSDL和UDDI标准描述的WEB服务。
平台应实现市、区、县三级平台架构,并具体支持数据库、格式化文件和非格式化文件的两级平台交换。
平台应将交换服务、安全服务等功能模块的接口与开发环境进行良好的整合。
3.1.2性能指标
平台开发环境应支持分布式调测(debug)。
平台开发环境必须支持XML、JMS、JCA、J2EE。
NET
和WebServices组件标准。
平台开发环境必须支持多种传输协议的连接模块,包括TCP、HTTP、HTTPS、JMS、WebServcies等。
3.2平台部署、运行要求
平台应能够在地市内部网络和各区县政务外网上正常运行。
为保证性能和稳定性,所需硬件、软件配置尽可能低。
3.2.1要求描述
平台应具有较高可靠性,支撑多项跨部门应用的基础设施。
在整合多个模块和多个节点的基础上,应支持P2P的可靠数
据交换模式,避免单点故障和效率瓶颈。
平台应不存在单点故障。
平台由多台服务器共同支撑,同时用于复合的业务流程中,因此需要对单点故障进行管理,实现故障切换。
平台应具备多层次备份能力。
平台应具备适配器、服务、系统等多层次备份和恢复能力。
系统自动切换到备份系统后,要求数据不能丢失。
平台应具备可扩展能力。
为了满足不同节点、应用、服务和数据的变化,平台需要具备可扩展的能力,并且提供的扩展方式不应影响平台的工作效率。
此外,平台应该能够自动进行负载均衡管理,根据各模块的负载程度进行灵活配置,以及提供监控的人机界面,对服务组件进行远程管理和监控。
最重要的是,平台对接入的系统、服务和数据不能造成任何有害影响。
在性能指标方面,平台应该支持各种主流操作系统,重点考虑对LINUX的支持,并具备跨越多个网络环境,穿透多重
防火墙的能力。
在数据共享交换服务方面,平台应该建立一个数据交换环境,通过对数据转换和传输过程的集中统一控制和规范管理,
实现省级、地市级委办局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为跨部门的应用提供支持。
平台可实现多种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包括文件交换、数据库数据交换、共享数据库建设和基于服务的交换。
具体功能需求包括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话模式和基于服务的会话模式,以及支持各种不同会话策略,如实时会话方式。
其中,推送模式需支持数据增量实时、定时和周期性时间规则的数据服务模式,拉、组播、请求响应和主动服务等模式也需要被支持。
基础信息共享交换应用服务提供数据服务功能,支持实时推送增量数据或请求/响应模式的数据服务,并为地级市和其他委办局提供所需的基础信息服务。
关于性能,以下假设网络和相关服务器正常运行:
适配器运行环境最多可加载250个适配器实例,服务器内存需大于3G;
适配器一次最多支持2000条记录交换;
适配器运行环境一次支持20M以内的公文交换;
适配器运行环境最大支持100个并发数;
数据交换中心最大支持1000个并发数;
单笔信息交换(1M以下)在局域网(域内)用时不超过20秒;
监控管理中心日志查询响应时间不超过25秒;
监控管理中心查看交换中心、适配器运行环境的运行状态响应时间不超过15秒;
工作日内的8:00~18:00期间,交换平台的故障率不超过0.5%;
在不超过正常负载情况下,系统应保持高效运行,有效处理时间占总时间不低于95%。
运行环境适应性要求:
a) 支持国内外主流操作系统;
b) 支持国内外主流数据库。
欢迎下载我们的精品文档,但请注意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于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研究资料等全网一站式需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