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专题04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目录
【考点过关练】
考点0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考点0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考点03 盛唐气象
考点0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考点0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真题实战练】
【重难创新练】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01 隋朝统一与灭亡
1.(2021下·广东惠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②开凿运河③灭亡陈朝2.(2023·广东·统考一模)杨坚“代周立隋”后,“除入市之税”“罢酒坊、通盐池,与百姓共之”,设立官仓,贮存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
其中“除入市之税”措施有利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改革官员选拔方式D.打击门阀士族势力
3.(2023下·广东中山·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
江都郡的设置()
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4.(2023·辽宁盘锦·统考模拟预测)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说明科举制度创立的主要目的是()
A.禁锢思想B.统一文化C.选拔人才D.发展儒学5.(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三模)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
这反映出()
A.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B.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治国理念
C.隋朝和秦朝一样,历经二世而亡D.隋朝二帝均以武力手段开疆拓域
考点0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2023·陕西西安·统考二模)与下图中①,②处指代的历史阶段对应的相关史实分别是()
A.政权分立;贞观之治B.三省六部;重文轻武
C.民族交融;文景之治D.文明开放;闭关锁国
7.(2023·陕西榆林·校联考一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延续了115年的繁荣。
这段时期唐朝兴盛的原因是()
A.发展生产,重用贤能,改革创新B.休养生息,尊崇儒术,凿空西域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开发江南D.巩固边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
8.(2023·河南南阳·统考二模)“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以下措施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B.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C.减轻劳役发展生产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9.(2023·河南焦作·统考三模)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隋文帝编订户籍,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古代帝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巩固统治C.提高军队战斗力D.重农抑商
考点03 盛唐气象
10.(2023·福建宁德·校考二模)下图所示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一段时期劳动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冶炼工艺的改进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农业生产的发展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1.(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贞观十五年,公主带去了第一批入藏的汉人,其中不少是手工业工匠,还将大批书籍、种子和各种手工业技术传到了吐蕃。
此后,松赞干布又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
唐人陈陶《陇西行》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诗句。
材料反映唐朝()
A.民族关系和睦B.对外交往频繁C.商品经济繁荣D.文学艺术昌盛12.(2023·广东汕头·统考模拟预测)《大唐新语》中记载,长安城里,胡人戴着汉人的帽子,汉人穿着胡人的衣衫,谁是胡谁是汉,连官府也无法分辨。
外国人可以谋求官职,亦可以长期居住,胡人几乎融进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材料反映了唐朝()
A.开放的社会风气B.繁荣的对外贸易C.开明的民族政策D.多彩的文学艺术13.(2023·湖南邵阳·统考二模)盛唐诗人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反映了对时代发展的信心。
晚唐诗人胡曾的诗句“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体现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导致唐朝前期和晚期诗人不同心态的主要原因是()
A.艺术追求不同B.政治形势不同C.阶级出身不同D.文化素养差异14.(2023·安徽亳州·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三大乐舞”之一,深受中原人们的喜爱。
它源于中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因舞姿旋转蹬踏而得名。
胡旋舞的传入体现了()
A.京剧艺术成熟B.政治制度健全C.城市经济繁荣D.中外文化交流
考点0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5.(2023·黑龙江大庆·校联考模拟预测)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①日本遣唐使来华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2023·辽宁沈阳·校联考模拟预测)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向西亦远至红海。
据此可知唐代()
A.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C.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
17.(2023下·四川广元·九年级统考阶段练习)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读图获取相关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
请分析下面几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外交往频繁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C.文学艺术多姿多彩D.中外教会交流频繁
考点0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023·湖南娄底·统考一模)唐朝诗人杜甫《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诗中的“世乱”指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天京事变19.(2023·广东珠海·统考一模)安史之乱后,安史旧部田承嗣被朝廷招降,长期担任魏博节度使,其在任期间,清理了辖区的户口状况,私自任命官吏负责税收,坐拥十万名士兵,并开藩镇世袭先例。
田承嗣的这些举动()
A.确保了长治久安B.威胁了中央集权C.震慑了叛乱势力D.颠覆了唐朝政权20.(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根据图,可以得出最合理的结论是()
A.人口上升与赋税制度变化相关B.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北人南迁
C.人口骤降的原因是暴政和叛乱D.唐代人口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他搜集到“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十年寒窗”等成语,请你判断他研究的是古代哪一制度()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从605年起,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利用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连接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A.黄河B.淮河C.丝绸之路D.大运河
3.(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4.(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
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5.(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6.(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这表明他()
A.认识到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B.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加强对百姓的剥削
C.创立科举制度以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D.为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创立了殿试制度7.(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
材料表明唐代()
A.诗歌繁荣发展B.文化兼容并包C.尚武风气盛行D.政治体制完善8.(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
境内“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汉唐古堡、“喇家遗址”“唐蕃古道”、玉皇阁、丹噶尔古城、乐都瞿昙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
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A.盲目性、排外性B.封闭性、保守性C.单一性、狭隘性D.多样性、开放性9.(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
”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A.B.C.D.
10.(2023·宁夏·统考中考真题)公元680年,唐高宗颁布诏令,确认进士科考词科,将诗歌创作引入科举考试,从此,诗赋成为衡量才华的重要标准,更多的流行体裁,尤其是七言律诗,在宫廷受人瞩目。
由此可见()
A.制度创新推动文化繁荣B.经济繁荣促进风气开放
C.文教发展促成“重文轻武”D.京剧创作丰富民众生活
11.(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这说明,当时洛阳()
A.商业贸易繁荣B.城市布局对称C.市民文化兴盛D.政治制度完备12.(2023·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中国的文化就陆地情况来看,它越过亚洲中部,打开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
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A.张骞、鉴真B.张骞、玄奘C.鉴真、郑和D.玄奘、郑和13.(2023·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
”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14.(2023·湖北宜昌·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西方净土变”中舞伎图,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
它可用于说明唐朝()
A.政治稳定清明B.文化包容开放C.妇女地位低下D.经济繁荣昌盛15.(2022·天津·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A.频繁战乱B.北人南迁C.自然灾害D.统治残酷
二、综合题
16.(2021·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大运河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运河兴建的第一次高潮。
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而开始兴建运河。
魏国开凿的鸿沟演变为隋唐宋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通济渠。
吴国所开邗沟成为后来的淮扬运河;为伐楚所开运河,有的河段与京杭运河的江南段基本一致。
隋唐宋时期,以隋通济渠和永济渠为标志,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水陆干道构架,掀起运河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北宋时由江淮至开封的漕运量每年高达800
万石。
元代开始营建自江南产粮区至北京的漕运水道,时为运河建设的第三次高潮。
全线贯通于13世纪的京杭大运河对泗水、汶水、卫河和黄河的沟通,50米地形高差的跨越,以及戴村坝和高家堰的坝工建筑,显示出中国运河工程技术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水平。
——谭徐明等《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请回答: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题号后填写“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写“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写“不涉及”。
①中国古代兴建运河主要出于军事和经济目的。
()
②隋朝大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
()
③隋唐宋大运河的修建加重了民众负担。
()
④中国大运河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运河工程技术的先进水平。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说明大运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价值?17.(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是对历史现象的文字记录,包含史书、历史档案、文学作品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的历史文献数量繁多,其中《史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时段长,内容丰富,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两部史书大致情况如下:
序号史书记载时段作者
A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司马迁
B 《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司马光
材料二
类
型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诗歌
内容登观音台望城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
一条星宿五门西。
注释:
①菜哇:菜田中划分的方形小块。
②一条星宿:百官早朝时所执灯火,就如天空一道星宿。
备
注
学者复原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登观音台望城》被诸多学者用以研究唐朝长安城(1)如果你要查找关于唐朝长安城的史料,请从材料一中选择一部史书(只需写出英文字母序号),并说明选择这部史书的理由。
(2)观察材料二中的长安城平面图,概括《登观音台望城》所反映的唐朝长安城的特点。
(3)除查阅文献外,请你列举其他可以获得关于唐朝长安城知识的方法。
18.(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中考真题)某中学以“探寻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
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依据收集的材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②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③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乙组探究唐朝“丝绸之路”后的结论(1)材料一为甲组收集的材料,请逐条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当时的发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材料二中结论的史实依据。
(3)据上述两组的研究和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连云港的未来,有哪些期盼?
1.(2023·河南周口·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代表性运河一览
时段主要名称沟通水系
春秋战国吴王夫差邗沟淮水与长江蜀国水渠岷江与沱江魏国鸿沟(水系)黄河与淮水
秦朝灵渠长江湘水与珠江漓水
隋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南北主要水系贯通
宋元明清运河、大运河全国四通八达
——据史念海《中国的运河》等资料整理材料二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3200多公里,连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8省市,是世界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沟通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孕育滋生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等文化形态,沿线物质文化遗产超过12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余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地区。
——据光明日报《大运河的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运河开凿的主要目的。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运河的开凿在地域上有何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所具有的突出价值。
2.(2022·湖南邵阳·统考一模)开明君主和清官能臣是造就古代政治清明时期的主要政治力量,政治清明不仅是君主和百官群臣的共同期待,也是黎民百姓的期待。
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多个政治清明时期,诸如“开元盛世”“光武中兴”“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上述政治清明时期出现的先后顺序,补全下列示意图。
(2)在“开元盛世”“光武中兴”“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中选择一个,指出其基本内涵。
除此之外,你觉得我国古代史上还有哪个皇帝在位时期也称得上政治清明时期?
(3)“贞观之治”等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何借鉴意义?
3.(2022·福建·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大力发展科举制,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唐玄宗时,诗赋定为科举的必试项目。
唐诗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近五万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
科举考试还专设“书学”一科,以书取士,使朝野上下莫不笃重书法,趋之若鹜。
贞观、开元之治,经济繁荣,国威远扬,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更把书法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代书法成就以楷书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极大。
唐代书法家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和怀素等。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讲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创立的朝代。
(2)有人认为,唐朝的文化发展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因素关系密切。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2023·广东广州·广东实验中学校考二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境内出土的原始居民文物
材料二“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更为完整的过程,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秦朝实施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秦亡后,汉代统治集团建立大一统帝国模式。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材料三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是在唐室中来以后,自此可见,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
一些东亚国家把唐代的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目,其典章制度几乎完全由中国移植而去,城市的格局也仿照长安的市坊制建立。
——摘编自高明士《东亚文化圈》
(1)指出材料一中的文物处于石器时代的哪个阶段,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远古时代中华文化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政治变革”的影响。
(3)材料三中“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说明了什么?举例指出唐文化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
5.(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能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
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混,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材料二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
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
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4)请根据上述材料总结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导向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