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

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

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年代80世纪以来)2.领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术语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演变过程:1.在中国的发展:(1)古代:第一,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第二,年龄阶段上孔子提出“吾
十有五,而志在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
逾矩。

”第三,在学习问题上孔子
提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
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等观点。

第四,在
教学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中
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等观点。

第五,在
作为教师问题上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等观点。

(2)近现代:1924年廖
世承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
书,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63年潘
菽主编《教育心理学》,1978年
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发展心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4年建
立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2.
国外的发展:(见识记2、3)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任务综合应用:发展与教育心
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
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一)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
据。

(二)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
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
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
素质:第一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
习的心理规律。

第二探索学生学
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

三、探
索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1.识记:客观性原则:在研究的
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
地反应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
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变化的
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
涉及的问题。

教育性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
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
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
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
教育实践。

1、研究的课题应是我
国当前学生教育、卫生保健和心
理健康等领域中所提出的重大问
题。

2、在研究设计和进行过程中,
既要紧密联系当前学生的实际,
又要有理论指导。

伦理性原则:
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
则。

横断研究设计:在同一评价
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
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
观察获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
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
化的依据。

纵向研究设计:对同
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
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
1
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依据。

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

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的种类: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2.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生态学运动: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

实验法的种类:1.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2.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调查法: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

调查法的种类:1.直接调查法 2.间接调查法问卷法: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

问卷法的种类:1.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2.个别问卷、团体问卷和邮寄问卷测
验法:通过标准化的测验来研究
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测验法的种类:1.个别测验和团
体测验;2.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
验;3.成就测验,性向测验,能
力测验,人格测验
2.领会如何贯彻客观性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
育心理学的规律为研究的目的。

2.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
要确立客观的指标。

为什么要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检验
理论的适当性和可应用性水平。

2.克服实验室研究过程中的精准
性、严密性与自然性、应用性之
间的矛盾。

3.让发展与教育心理
学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

横断
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的特
点: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1.研
究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研
究任务,并可以同时对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不同年龄被试的某种心
理活动展开研究。

2.节省时间和
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
量的研究结果。

3.在同一时间对
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可
以避免研究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
所带来的影响。

缺点:研究者发
现的是不同年龄的不同学生所表
现出的年龄差异,而不是同一组
学生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年龄变
化。

因此,这些差异,既包括个
年龄组间因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所
造成的差异。

纵向研究设计的优
点:1.比较系统地、详细地了解
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
质变的规律。

2.可以揭示出学生
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
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对于那些
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看出学生发
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
究设计,才能经过长期研究后得
出的结论。

缺点:1.由于研究持
续时间比较长,研究的被试数量
会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
少。

2.反复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
和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

3.长期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由
于时间的延续,一些社会变迁、
生活环境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对被
试的心理产生影响。

观察法实
施的要求:步骤:1.先采取自由
采取观察2.在假设指导下进行有
系统地、有组织地观察3.控制某
些变量后进行观察。

注意:1.
观察者应当受过专门训练2.观察
者每次只应观察一种特殊的行
为,而不应同时观察多个行为3.
对所要观察的行为先有一定的了
解 4.每次观察的目的要明确 5.
在观察时研究者要使被观察者处
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不能干扰被
观察者的行为和活动6.观察时要
做精准而客观的记录,并对观察
的材料尽可能地进行定量分析。

2
7.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最好是几个人同时进行观察,然后核对各自的观察结果是否一致8.观察时注意凭借一些现代化的记录仪器来补充现场观察的遗漏9.最好在观察前编制出观察记录表格10.要注意观察同一被试在不同情景下的行为表现。

实验法实施的要求:1.理论准备,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

2.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包括说明实验目的、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操作、变量的测定方式以及实验的步骤等。

3、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靠,性能是否正常。

4.对被试进行训练,让被试熟悉实验环境,理解实验的指导语以及进入实验状态。

5.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加以解释和评价。

调查法实施的要求:1.在调查时,要让被调查者对调查人员感到信任。

2.调查环境要和谐,即让被调查者不感到有压力存在。

3.在调查前,先确定所要调查的主要问题。

4.在调查过程中,要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对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

5.要认真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以及有关的行为表现。

问卷法实施的要求:1.题目数量不宜过多。

2.题目的叙述要简明并易理解,不会引起在理解上出现歧义。

3.内容应该是
学生所熟悉的。

4.回答问卷的方
式简便。

5.对于低年龄的学生,
问卷主要采取封闭式形式,对与
大年龄的学生,既可采用封闭式,
也可采用开放式。

6.对问卷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前,要先判断问卷
的回答是否有效。

测验法实施
的要求:1.测试前,研究人员一
定要熟悉测验手册2.研究人员应
该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测验指导
语。

3.测试环境应符合标准化要
求。

4.整个测验的实施要严格按
照测验程序进行。

5、研究人员在
测验过程中要控制好测验的纪
律。

6.测验结果的评分要严格按
照标准进行。

7.测验结果的解释
要参照常模进行。

3.简单应用: 两个随机组后测设
计、两个水机组前后设计
4.综合应用
设计一个教学改革实验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
(一)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1.
识记:焦虑的种类:第一,客观
性焦虑。

这种焦虑是由环境中真
实存在的、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
的。

这是一种最容易降低的焦虑,
因为只要采取必要的行为就能排
除这种焦虑。

第二,神经性焦虑。

这种焦虑是由于担心原我的需要
所产生的冲动可能战胜自我引起
的。

第三,道德上的焦虑。

这种
焦虑是由于担心违背超我,使原
我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

2.领会: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研
究:华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通
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
的发展。

该试验被心理学界公认
为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经典实
验。

虽然华生的研究很成功,实
验结果也很能说明问题,但是华
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进行惧怕形
成实验,与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
原则相违背,应该受到批评。

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反对统一
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
罚儿童。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
童的各种习惯。

4.对幼儿养护的
要求。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
正确的性教育。

3.简单应用: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
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
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与环境的影
响。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1)人
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
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
为。

(2)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
有决定作用,即教育万能论。

(3)
后天的学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
有积极的作用。

4.综合应用华生关于心理发展
的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
3
观(具体见上简单应用)二、儿童情绪发展:1、关于儿童的怒、怕和爱的研究。

2、关于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研究。

(见上领会)三、人格发展论: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系统,即动作的总和。

四、儿童教育观。

(见上领会)
(二)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2.领会:焦虑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焦虑主要有三种: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

特点:1、存在个体差异。

存在年龄差异。

3.简单应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标准,即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同阶段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由性的发展造成的。

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1、12岁)5、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
4.综合应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1、心理发展的动力(见上识记)2、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见上简单应用)3、儿童焦虑情绪的发展(见上识记)(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主要
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既要考虑到他生物学的影响,也
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
响。

2.领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生长的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
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
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
阶段的发展。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
生分为8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
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
解决。

8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
定的。

矛盾或危机是划分发展阶
段的主要标准或主要特征。

生物
基础决定了阶段产生的时间,社
会环境决定可与每个特定阶段相
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几级的解
决。

3.简单应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性发展的8阶段:1.学习信任
阶段(出生-1岁)2.自主与羞怯、
怀疑阶段(1-3岁)3、主动与内
疚阶段(3-6岁)4、勤奋与自卑
阶段(6-12岁)5、同一性与角
色混乱阶段(12-20岁)6、亲密
与孤独阶段(20-40岁)7、繁殖
与停滞阶段(40-60岁)8、自我
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
4.综合应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性发展理论:(见上识记、领会、
简单应用)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1.识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
成熟2、练习和习得经验3、社会
经验4、平衡。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
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
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指内部图
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

平衡:
同化作用服从与客体的性质,是
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
种状态,暂时的。

运算:借助逻
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
另一种状态。

守恒:内化、可逆
的动作。

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从
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以
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
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
与他人是一致的。

图式:动作的
结构或者组织。

2.领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含
义: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
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
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
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
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2、每
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
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
主要心理特征。

3、各阶段的出现,
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
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阶段是后
一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阶段是
前一阶段质的飞跃。

4、在心理发
4
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

心理结构的特性:1、整体性:心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一个内在规律决定。

2、转换性:心理结构不是静止的,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

3、自调性:心理结构根据本身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而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因素进行。

3.简单应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从被动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

2)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

3)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

4)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部环境。

5)能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6)缺乏用语言命名物体的能力。

二、前运算阶段(2-7岁)1)自我中心主义。

2)直观形象性。

3)不可逆性4)知觉的集中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1)守恒性2)去自我中心主义3)进行群集运算。

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1、假设-演绎推理2、命题推理3、组合分析
临床法: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

1、丰富多彩的小实
验。

2、合理灵活的谈话法。

3、
自然性质的观察。

4、借用数理逻
辑来分析研究结果。

5、在研究道
德发展时,提出可对偶故事法。

4.综合应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
理论: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见上识记)二、心理发展的动
力:心理发展既不是源于先天的
遗传,也不是源于后天的成熟,
而是源于主体的动作。

心理发展
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
的适应。

三、心理发展阶段的标
准。

(见上领会)四、心理发展的
具体阶段(见上简单应用)五、
心理结构的特性(见上领会)六、
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临床法(见
上领会)
(五)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识记: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
果斯基提出的人的高级心理是随
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
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
制约的。

他提出工具论理论,认
为人有两种工具,一是物质工具,
二是精神工具。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
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

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必
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一种是即
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
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心理,在环
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
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
能的转化过程。

2领会:心理发展的标志:一、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二、心理
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三、各种
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
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组
合,形成了高级心理结构。

心理
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

五、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一、起源于社
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
会规律制约的。

二、从个体发展
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
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
—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
心理机能。

三、高级心理机能不
断内化的结果。

学习的最佳期限:学习任何内容
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
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
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
发展的障碍。

3.简单应用:智力形成的内化学
说: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
动作的转化。

一切高级的心理机
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
才内化为内部智力动作。

内化的
5
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内化与外化是密切联系的。

外化是内部智力动作向外部的实际动作的转化。

外化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言语反应、行为反应,计划方案、产品等。

外化是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的客观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地东西,内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

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

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4.综合应用: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见上识记)2.心理发展的含义(见上识记心理发展、领会心理发展的标志)3.心理发展的原因(见上领会)4.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见上简单应用)
5.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见上简单应用)(六)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1.识记: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
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要
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
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
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
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2、领会:先天和后天的关系:1、
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
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
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

2、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
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
的方向和内容。

3、承认遗传,但
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
传决定论4、强调环境和教育的
决定作用,但不能夸大,要反对
教育万能论。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1、活动是心
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2、
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
代表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
动力系统。

3、已有心理水平,即
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代表着稳
定的一面。

4、新的需要和已有的
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
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心理
发展的动力。

5、在活动中产生的
新的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的矛
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中国的儿
童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种种心
理现象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说:
1.要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
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
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
向。

2.反对脱离实际,为研究而
研究的学术风气。

3.主张研究中
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
点及其规律。

4.在教育实践中研
究发展心理学的同时,还要在教
育实践中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智力
与人格。

心理发展的系统观:1.将心理看
做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来进行
研究。

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
展的类型。

3.系统处理结果。

3.简单应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

2.教
育本身却又必须从儿童实际出
发。

3.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
地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以
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

4.儿
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
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
程。

4.综合应用:朱智贤的心理发展
理论:一、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
基本理论。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见上领会)2.内因与外因的关
系(见上领会)3.教育与发展的
关系(见上简单应用)4.年龄特
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在同一年
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
6
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征。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

(见上领会)三、教育实践与中国化地发展心理学。

(见上领会)四、多学科结合研究心理发展问题。

1.要组织与心理学有关的对学科专家来进行研究。

2.在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要适当招收一些其他学科毕业而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

3.要形成一个有统一学术思想的心理学派。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遗传及其作用
1.识记:遗传: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观察生物产生某个特性,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

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领会:遗传的作用: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关于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常通过孟德尔法和高尔顿法来探讨。

(二)成熟及其作用
1.识记:成熟: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成熟决定论: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
少。

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2.领会:成熟的作用:1.大脑皮
层机能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
心理发展的关系。

3、第二信号系
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三)环境及其作用
1.识记: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
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狭义的
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
的、有计划、有系统得对个体施
加影响的过程。

自然环境:不仅
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
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
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

2.领会:布鲁分布卢纳的社会环
境系统:1.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
父母。

2.中间子系统是托儿机构
和伙伴关系。

3.外在子系统是社
会网络和社会阶层。

4.外在大系
统是历史文化。

3.简单应用:
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
自然环境的作用:胎儿生活的自
然环境对其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
作用。

二、社会环境的作用。

1.
社会环境的分析。

2.社会环境对
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1)剥夺环
境可导致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

2)丰富环境可改善儿童智力的发
展。

3.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
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主导
个体心理发展。

2)教育虽是个体
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但这并不
意味着它可以机械的决定个体心
理的发展。

(四)遗传与环境
1.识记:遗传决定论:个体心理
发展是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
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
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
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
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
能改变它。

环境决定论:又称为
几节决定论。

主张环境决定个体
心理的发展。

调和论:又称共同
决定论。

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
和环境的成积。

2.简单应用:遗传与环境关系的
辩证唯物论观点:在个体心理发
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十分密切。

遗传只提供个体心
理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
展的现实性。

而环境和教育决定
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
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在环境和
遗传关系问题上,决不能不分主
次的加以并列、折中、调和,从
而在理论上陷入二元论和唯心主
义,在实践上带来危害。

3.综合应用:遗传、成熟与环境
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见上(遗
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成熟的
作用和遗传与环境关系的辩证唯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