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语文民为贵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为贵》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其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3•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知识链接】
孟子
孟子(约前372 —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一一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一一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
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 .《孟子》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 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
(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
(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4.对孟子文章的相关评论:
苏辙评:“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冲呼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刘熙载说:“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不避。
”(《艺概》)
赵岐:“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课前学习】
1.积累整合(给加点字注音)社稷()粢盛()汤放桀()
走圹()獭()驱爵()鹯()三年之艾(
()讴歌()篡()
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
丘民:指庶民、众民。
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然而:这样却
(6)于传有之传:指传记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斯:这样。
犹:就象。
为:介词,替、给。
欲:想。
得:能够。
《孟子》却以
(《孟子章句•题辞》伐纣()弑君()
谆谆()暴之于民()朝觐()
2.解释加点字词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5)汤放桀放:流放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8)得天下有道道:办法。
(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1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1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合作探究】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 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 《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目标检测】 填空
①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
② 《孟子》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2)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3.文章第三则采用比喻论证 、引证 论证方法,论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观点。
在句式上采用了排比 句式,用这种句式的 好处是 语言有气势,论证更有力。
【作业布置】 1. 预习4— 5则。
2. 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3)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14)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15)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3 .结合注释疏通1 — 3则文意。
畜:通“蓄”,积聚。
得:得到。
忧辱:忧愁受辱。
淑:善。
胥:皆。
1.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自主学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2)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3) 以行与事示之
(4) 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5) 使之主事,而事治
(6)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7) 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
(8)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9) 善政,民畏之 与:给。
诸:“之乎”的合音。
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
行:行动。
事:事件。
暴:显露,公开。
治:处理的好
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
声:声望。
得:赢得。
善:好的。
畏:畏服。
【合作探究】
1《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2•“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小结】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 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 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 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 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 思想的延伸与发展。
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 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当堂达标】 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 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 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忪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而沤歌 舜。
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饯天子位焉。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
《太誓》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1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忪 改为 讼 沤改为 讴 饯
改为
践
纂改为
篡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也安于他的治理,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他。
(2)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
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
3 •本段文字阐述的观点是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用原文回答) ,在孟子看来民意 决定着君权的授予,这
反映了孟子的 以民为本思想。
【课外作业】 1名言名句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
(雷锋)
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
(列夫?托尔斯泰)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
(高尔基) 相关资料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
(《尚书》) (杜甫) (鲁迅) (毛泽东)
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
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
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
(1)性善与四端一一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孔子中的“仁”缺乏理论基础,也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
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这便能补充孔子“仁”
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一一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
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
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
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
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
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
人
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相关作业。
如果你准备竞选班长,请你拟一份演讲稿,注意阐明自己自己的定位以及具体的班级管理措施。
【课后反思】
《人和》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文中重点字
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2•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解决字音,将你认为较难的字词写在下面空白处。
结合注释疏通第一则文意。
【合作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
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 上人的主观条件及 “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
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 敌军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 --------------- “城非不高” “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
例子均非实际战例, 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2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 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 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
也一定会打胜仗。
【当堂达标】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
环而攻之而不胜 兵革非不坚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
翻译下列句子。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作业布置】 预习2 — 4则。
请写一段话谈谈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一百字左右) 第二课时
必有得天时者矣 委而去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自主学习】 1.完成练习册自主学习部分。
2.翻译下列句子。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合作探究】 一、第二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1.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
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 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明确:“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2.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 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 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
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 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二、第三则:反求诸己
1.从“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
”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2.孟子对齐宣王说要做到人和必须做到哪些? 明确: 1)推恩 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3)治礼义,“驱而之善” 【当堂达标】 你如何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义?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 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整句话的意思是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 现代意义: 不仅在家里要尊老爱 幼,在社会上也要尊老爱幼,构建和谐社会。
【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练习册内容。
有人说,当今时代是资讯科技时代,
迎刃而解,何必烦劳别人呢?人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各干各的事,你是你,我是我, 了。
真的是这样吗? 联系实际谈谈人和的重要性。
【课外积累】
积累关于“人和”的名言。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一先秦•孟子
2 •众志成城。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中国谚语
3•—个人像一块砖砌 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
――艾思奇 4.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俗语
人和”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了,你看,我们上网一查,很多问题就会
“人和”的说法落伍
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易经》
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
7•民齐者强。
一一荀况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一一薛宣
9.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10.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列夫•托尔斯泰
【课后反思】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解决读音,把你认为较难的字词写在下列空白处。
2 .结合注释,疏通 1 —3则文意。
3.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我,泛指我们每个人。
固,本来。
)
【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 (怜恤同情之心)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要,通“邀”,求取。
乡党,家乡,乡里。
)
3•“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
(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了就会扩充它们。
扩而充之,发扬,努力去做)
【当堂达标】
孟子的“四端”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作业布置】
1结合注释完成4—6则的翻译。
2•完成练习册自主学习部分。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
“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
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
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分析: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
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
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
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一一正反对比,
辩证有力!
2 •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
“仁义礼智”的境界?
明确:不是。
‘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
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
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3•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
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
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
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
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当堂达标】
孟子说:“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人原本拥有的仁的发端就好比种子,但是假如它不能成长并且结出成熟的子实(这就是仁),那就像没有长成的五谷一样没有多少价值。
因此,关键是要扩大充实那仁的发端。
【作业布置】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
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
我们在张扬自己个
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700字
的议论文。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