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政治的紊乱和文士的悲惨命运
全国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文士命运悲惨;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建功立业
♦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
♦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
♦四是不以生死为念,顺应自然的态度
(二)儒学的衰微和玄学的兴盛
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又进一步否定了传统观念和礼俗。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
(三)道教和佛学的传播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1.想象世界的丰富
2.故事性的加强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5.词汇的扩大
(四)新的人生观
在儒学衰微、玄学兴盛的魏晋时期,产生新的人生观,恰好是反对儒家的传统道德与礼教,要求反制度、反束缚的自由与旷达,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对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基本标志:
一方面是自我人格的本体化,是个体向自我、人性、真情的回归。
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伦常、名教、礼法、俗规、节操、功业等外在价值目标的疏淡和超越。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五言诗的繁荣期、七言诗的发展期、抒情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格律诗的草创期、文论进入思辨化的时期,是一个酝酿新变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
(一)魏和西晋
分为三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
1、建安文学:
包括建安年间(196-220)和魏朝前期文学(以太和六年232年为界)。
这时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建安七子为羽翼(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孔融),还有蔡琰。
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与民生疾苦,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2、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用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文学。
这时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握大权,残杀异己,政治恐怖。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他们在作品中抗议司马氏的残暴统治,揭露礼教的虚伪,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但反映民生疾苦和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被揭露政治黑暗恐怖和忧生之嗟所代替。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后人称之为“正始之音”。
3、太康文学
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西晋文坛呈现出繁荣局面。
钟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
除左思外,太康时代的大多数诗人,大都追求诗歌文采华美,使诗歌朝绮丽方向发展,缺少建安诗歌爽朗刚健的风骨。
但题材有所开拓,语言和手法更趋细致,为此后的抒情写景诗积累了经验。
刘勰:“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
(二)东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内容上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1、东晋约一百年时间,玄言诗在诗坛占据着统治地位。
代表作家孙绰、许询,以诗歌形式来表现老庄哲理,“平典似道德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缺乏诗歌的形象性和审美性。
但玄言诗对山水的描写以及恬淡清虚的审美情趣,对山水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基础。
在东晋能超越玄言诗牢笼的在初期是刘琨、郭璞。
在东晋末年则是陶渊明。
刘琨《扶风歌》有清拔之气,刚健雄放。
郭璞《游仙诗》十首。
刘熙载“《游仙诗》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
”
陶渊明不但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而且以其平和淡泊的境界韵味和纯净无华的诗歌语言成为中国田园隐逸诗人之宗。
2、南朝宋代前期出现了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等著名诗人,他们主要活动在宋文帝元嘉年间,被成为“元嘉三大家”。
这时诗风为之一变,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刻划景色细致逼真,词句精工富丽。
其后齐代诗人谢脁深受影响,山水诗更加清新流丽。
3、齐梁时期是中国诗体重大变革时期。
周颙发现了汉语四声,沈约将四声运用到诗歌声律上,提出“八病”之说,与谢脁、王融创造了“永明体”。
要求诗歌声韵和谐,避免单调,虽规定过于繁琐,但对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近体诗的发展时代。
4、梁陈时代,宫体诗流行。
所谓宫体诗是梁简文帝萧纲在东宫做太子时和周围文人所提倡写作的新变诗体。
内容多些男女之情,着重描绘妇女的体态、容貌、装饰,风格轻浅绮艳。
代表作家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
虽然格调不高,但对人体美的集中描绘,拓展了审美对象,对宋词有很大影响。
5、北朝时期诗人较少,梁末,诗人庾信由南入北,才给北朝诗坛打开局面。
6、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多反映人民的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代表作品《西洲曲》
北朝民歌粗犷刚健,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代表作品《木兰诗》
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
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
志怪小说专记神异鬼怪故事,最著名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志人小说主要记叙汉末以来文士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
篇幅短小,刻划传神,语言以简洁隽永见长。
代表作品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得到长足的发展。
从单篇论文发展到专著,从一般的文学批评发展到系统的理论建树。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
第一章建安文学
一、建安时代与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动乱的社会现实,文人思想的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有乱世的凄凉哀怨。
2.建安风骨:建安诗歌反映现实,意境宏阔,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壮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二、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
1、曹操
曹操基本思想性格特征:谋略盖世、知人善任、意志坚强、百折不挠、文治武略、严刑峻法、赏罚分明。
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实用理性精神。
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多是乐府诗。
大致分为三类:
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诗作。
主要有《薤露行》、《蒿里行》;
表现作者理想、怀抱和进取精神的作品。
主要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描写神仙生活,兼及服食长生。
主要有《秋胡行》、《陌上桑》等。
《短歌行》
第一解借歌酒抒发时光易逝,功业无成的感慨,感情悲凉而又充沛。
第二解引《诗经》中的成句表示思贤之苦和得贤之乐。
第三解写思贤和得贤的不同心境。
第四解即景抒情,表示要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安定天下,从而揭示全诗的主旨。
最后四句,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
只有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英雄才能写出,豪气逼人。
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借古题写时事,这是曹操对诗歌发展的重大贡献。
不受乐府旧题的约束,借用它来抒发怀抱,推动了诗歌的发展,给后来乐府诗的发展以重要的启示。
二、曹操乐府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四言诗和五言诗上。
四言诗继承了《诗经》的传统,抒情言志多与写景结合,多用比兴,节奏强烈,是四言诗的复兴,对嵇康、陶渊明的四言诗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言诗善于将叙事、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对唐代诗人杜甫产生了影响。
三、曹操诗歌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直率地敞露了乱世英雄兼诗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悲凉、沉雄的风格。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
”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二、曹丕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
长于戎旅之间,善骑射,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在政治上善弄权术,思想上爱好冲静自然,性格旷达不拘礼法,作为文学家,注重感情。
刘勰“子桓虑详而力缓”“子建思捷而才俊”两个人性格特点有明显差异:
曹丕属于理智型,善弄权术曹植属于情绪型,注重体验;
曹丕内向,是权力型人物曹植外向,是审美型、诗人型人物。
曹丕:《典论·论文》
一、关于文学的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二、关于文气:提出“文以气为主”。
三、关于文体:提出“文本同而末异”,说明各种文体有共同原则,又有不同的要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
曹丕诗现存约四十首,主要有三类:
一、宴游诗,主要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辞华丽,在山水诗的发展上有一定地位。
《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
二、抒情言志之作。
《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
三、反映游子思妇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的作品。
《燕歌行》二首、《杂诗》二首。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
他的诗较少表现建功立业的壮志,而往往怀着悲观迷惘的心绪探索人生的意义,游子思妇诗多寄寓人生飘零之感。
受古诗十九首的影响,诗风清丽哀婉。
曹丕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成就:
一、曹丕的诗歌在选材上与曹操不同,故其诗风也有别。
曹操诗多取材于军国大事,因而诗风刚劲猛健,气韵沉雄,始终是政治家的诗,有雄浑之气。
曹丕诗多取材于闾里小事,特别是注重对游子思妇感情的描写和抒发,情思婉约悱恻,多妩媚柔情,完全是诗人之诗,具有明显的文士气和女人气。
二、曹丕诗歌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诗等诸体具备。
《燕歌行》二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被誉为“七言之祖”。
杂言体诗在曹丕笔下有所突破。
《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360多字,三字句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
王夫之:“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
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
三、语言清丽,情致婉转,音韵和谐。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魏文之才,洋洋清绮。
”沈德潜:“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
三、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四子。
♦生乎乱,长乎军。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圈牢之养物。
曹植最后一任徙封陈王,卒后谥为“思”,故后人称之为陈思王。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文学成就为建安作家之冠。
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邺城比较安定的环境中度过,主要以贵公子的身份与邺下文人宴饮游乐,“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雄心壮志贯穿在曹植前期作品中。
(一)曹植前期诗歌的主要内容
1.抒写个人的理想与抱负,风格豪放俊逸
《白马篇》是前期的代表作,诗中的英勇少年实际上是作者自我的化身。
2、描写社会乱离的诗作
《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
展示了曹植人格精神的另一面,严肃、面对现实人生,关注社会,同情百姓。
3、写宴饮游乐
如《公宴》、《侍太子坐》、《斗鸡》、《名都篇》等。
这类诗作很少具有深刻的内涵。
但反映了建安时期诗歌题材的不断扩大,同时也反映出诗歌的娱乐性和社交功能更加明显。
曹植前期诗作已表现出诗人的多方面才能和创作个性:
兴趣广泛、题材多样、性格敏感、慷慨多气。
既有贵族公子的浮华,又有面对现实的清醒,文思敏捷,辞采丰赡。
(二)曹植后期诗歌主要诉说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抒发倍受压抑的悲愤。
前者以《杂诗》、《七哀诗》、《美女篇》为代表。
后者以《赠白马王彪并序》、《野田黄雀行》为代表。
前期作品慷慨豪迈,昂扬明快,有建功立业的炽热感情和积极进取精神,后期作品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颇有忧生之嗟,上承建安风骨,下开正始之音。
曹操之慷慨透露出政治家的沉雄老健,曹植的慷慨则表现为才子的胸襟气概;
曹操是苍劲的,曹植是少壮的;
曹操是深沉古直,曹植则是清新活泼。
《赠白马王彪并序》的艺术特色:
第一,从各个角度表现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第二,抒情中加以叙事和写景。
第三,章法、句法具有民歌风味。
除第一章外,后六章都是首尾相衔的承接法,前人谓之“连环体”、“轳辘体”,这种蝉联加强了各章的连贯性,使感情如抽丝般牵连不断,充分表现出千头万绪,纠缠不已的哀伤愤恨。
(三)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扩大了五言诗的范围。
2、使乐府诗文人化,古朴明朗的汉乐府经过他的改造,完全适合文人抒情咏事。
a.使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转化为抒情为主,抒情具有个性化色彩。
b.以华美的辞藻,改变了汉乐府古朴的语言风格。
c.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艺术,提高了文人诗直抒襟怀的能力。
运用比兴抒怀;注意对偶声律和雕琢辞藻;善为警句,工于起调。
钟嵘概括其特点:“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曹植一生追求理想,壮志不衰,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骨气奇高的一面;另一方面他的诗歌艺术手法丰富,注意文采,重视对偶形成词采华茂的一面。
第二章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用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文学。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一、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文人的政治理想落潮,充满了危机感和幻灭感,诗歌也与建安诗歌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被忧生之嗟所代替。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二、在玄学影响之下,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开后代”玄言诗“先声。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最基本特点。
阮籍、嵇康生平及思想
阮籍(210—263),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嵇康(223—262),字叔夜,曾为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咏怀诗》的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并且集中在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样一个命题上。
《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咏怀诗》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把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中,使诗歌包容了深沉的内涵,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或以自然事物象征,或以历史、神话暗示,形成隐约曲折的艺术风格。
《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2、《咏怀诗》首创五古抒情组诗体例,影响深远。
陶渊明《饮酒诗》庾信《拟咏怀》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
阮籍散文以《大人先生传》为著,多发惊世骇俗之论,行文奇偶相生,风格曲折含蓄。
第三章西晋文学
一、太康文学概述
1.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一个年号可以视为西晋文学的代称
2.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3.特点”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力柔于建安:和建安、正始相较,太康文人们生活比较安定,缺乏冲突与对抗,文学少有激动人心的力量,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骨力较弱。
采缛于正始:“结藻清英,流韵绮靡”,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成为西晋诗的共同特点。
二、陆机和潘岳
1.陆机:
诗多写行役之苦,离别之哀。
追求词藻、对偶,模拟因袭气重。
文章辞赋亦颇有成就,为骈体文的奠基人。
2.潘岳:
工诗善文,多组诗。
词采华艳,在太康作家中较重情感表现,《悼亡诗》三首最为著名。
三、左思字太冲,在当时以《三都赋》著称,然其成就最大者在诗。
存诗仅十四首,《咏史》八首是其
代表作品。
《咏史》主要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
另一方面表达了对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的愤懑。
左思《咏史》的贡献:
咏史诗最早起于班固,但其写法“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质木无文”。
左思借古讽今,在对史的歌咏中体现自我的感情与人格,形成一种以史抒怀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式。
第四章陶渊明与东晋文学
东晋约一百年时间,玄言诗在诗坛占据着统治地位。
代表作家孙绰、许询,以诗歌形式来表现老庄哲理缺乏诗歌的形象性和审美性。
钟嵘《诗品》:“平典似道德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孙绰《答许询》: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玄言诗虽艺术水平不高,但从山水中体悟玄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孕育着山水诗的幼芽。
玄言诗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风格品类,清虚恬淡,对晋宋之交的两位大诗人陶渊明、谢灵运都有影响。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去世后其友人私谥靖节,后世称陶靖节,又曾任彭泽令,
后人称陶彭泽。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表现领域——田园生活题材,使田园诗在唐宋以还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
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的一种新的审美类型,韵味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开千古平淡之宗。
一、生平与文学创作
1.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
其一生大体分三个时期: 29 岁以前家居读书; 29 — 41 岁时官时隐; 41 — 63 岁为归隐时期。
归隐之初,生活小康,轻松愉快。
归隐后期,生活窘迫,思想斗争激烈。
2.东晋末年学术思想活跃,江州又是儒、释、道三家思想斗争的中心。
陶渊明既受儒家思想影响,有济世之志,又受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特别是受庄子思想影响明显。
陶渊明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陶渊明之自然哲学可称之为性情自然或精神自然,人之本性应得到舒展散发,而不应加以束缚,抱朴含真。
陶渊明人生观集中体现在《形影神》中《形赠影》、《影答神》、《神释》
诗人借助辞赋的对话体
“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
“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
神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
陶渊明作品在其生前流传不广,(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陶渊明集》并为之写序作传。
作品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
苏轼:“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1、情、景、事、理的浑融。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谢灵运(385年-433年),浙江会稽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开创了中国诗歌的山水题材。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雕细刻,写景往往是上句言山,下句写水,移步换形,寓目辄书,进行全景式的铺陈。
3.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记出游—写景物—抒理思的三段式结构,单一而少变化,往往有名句而无名篇,结尾拖一条玄言尾巴。
4.语言富艳精工,典丽厚重。
典型地体现了宋初诗风嬗变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曾精辟地概括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