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装备保障管理体制,提高装备保障质量效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长期以来,武器装备保障工作都是由部队完成的,这套保障体系对保障作战和训练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装备中的广泛应用,装备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装备保障要求高,部队保障工作面临新挑战,需要对保障体系进行调整改革,推动装备建设高质量发展。

1当前装备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装备保障是指装备部署部队后,为发挥装备的作战使用性能,而开展的使用(操作)、维修、器材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活动,可分为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1-3]。

在战斗力标准指引下,装备保障工作要为联合作战提供高质量的保障,这个高质量就要解决又好、又快、经济上能承受方面的问题。

要实现保障能力高的目标,就要能够提供快速高效、精准集约的装备保障。

但是,当前装备保障能力相对于装备研制工作相对薄弱,需要加强装备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建设。

随着大量信息技术在装备中的广泛应用,装备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装备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装备保障能力必须与装备体系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快速机动反应相适应。

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装备体系对体系的对抗,要求装备
宋太亮1,高龙2,闫旭2,张强2
(1.装备项目管理中心,北京100142;2.陆军装甲兵学院,北京100072)
摘要分析了当前装备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产生的原因,确定了实战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工作的新情况和新要求,研究提出了建立“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的设想,提出了改革现行装备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装备保障质量和效益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装备保障;综合保障;保障体系;一体化保障;质量和效益
改革装备保障管理体制袁提高装备保障质量效益
Reforming the equipment support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equipment support quality and efficiency
Song Tailiang1,Gao long2,Yan Xu2,Zhang Qiang2
(1.Equipment Project Management Center,Beijing100142,China;
2.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 of Army,Beijing100072,China)
Abstract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ir causes of equipment support recently are analyzed,and the new support conditions and requirements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The paper proposes many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they include establishing the idea of"Civil-Military integrated equipment support system of systems",changing the existing equipment support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quipment support.
Keywords equipment support;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support system of systems;integrated support;quality and efficiency
体系必须相互兼容、协调、整体优化,系统与系统之间必须具有互用性,必须解决装备体系中的主战装备之间及主战装备与保障装备之间的配套、协调问题,需要解决装备保障的快速机动反应问题。

现有的保障模式,以各军兵种自我保障为主,联合不足,加之保障管理层次多,保障体系过于庞大复杂,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原因,还不能完全适应联合作战快速机动反应的要求。

二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必须与装备技术发展相适应。

长期以来,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装备建设,装备保障只能服从于装备设计,装备保障性设计的缺陷和综合保障建设的不足,只能到装备实际使用中才体现出来。

装备技术发展了,对保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了,对保障理论、保障技术和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但装备建制保障工作大部分都是由部队完成的,工业部门只是从售后服务的角度开展工作,同时保障能力建设滞后,造成战斗力滞缓。

三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必须与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要求相适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装备建设领域大力推行“军民融合”,更多的民营企业陆续参与装备配套产品的研制生产。

当前装备保障工作还是沿用传统的建制保障体制,没有利用好“军民融合”这个国家大战略,装备保障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的要求。

四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必须与装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要求相适应。

随着装备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装备的使用和保障费用不断上升,装备的使用与保障费用已超过采购费用。

随着大量新装备陆续装备部队,对保障费用的需求会进一步提高,保障费用供需矛盾会进一步突出。

需要改革保障观念、模式、方式、手段,进一步提高装备保障的质量效益。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构建新型的军民一体化的装备全寿命保障体系、机制和制度。

2建立“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的总
体设想
近几年来,某些军兵种对个别装备开展了一些由工业部门提供保障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民用产品领域,如汽车行业,售后服务保障模式对军用产品保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美军越来越多的装备保障工作采用承包商保障。

部队花钱不仅可以购买装备,也可以购买服务、购买保障。

所谓“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是指为充分发挥、保持和恢复装备的性能水平,建立的由军队和地方工业部门共同承担装备保障工作的精干、高效和经济的工作体系或系统。

既然是工作体系或系统,应该是一个整体,不是几个保障要素的简单叠加或组合,形成的保障体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各保障要素之间应形成运行高效的机制、制度。

2.1
装备保障体系的构成
装备保障体系是使用与保障装备所需的所有保障资源及其管理的有机组合。

要按照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体系作战的要求,建立起“以军为主、以民为辅、军民结合、责任清晰、整体协调、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科学高效的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全面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保障能力。

”从保障体系的构成看,它是由保障资源要素和管理要素组成的。

保障资源要素是构成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而管理要素是使保障资源发挥应有功能的必要条件[4-7]。

保障资源主要包括人力和人员,备件和消耗品,保障设备,训练和训练保障,技术资料,保障设施,包装、装卸、储存和运输保障,计算机资源保障等。

各保障资源要达到真正的有机组合、协调配合,只能通过有效的管理,所谓管理就必须具备拥有规定职责和权限的机构(包括人和设施),以及管理的规章制度,在这里可称为保障机构,然后把保障资源置于保障机构的指挥、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之下,这就是对保障资源的有机管理。

一般情况下,诸多的保障资源是置于多个保障机构的指挥、控制之下的,或同一类保障资源实施多层次管理,即分属于各级保障机构,因此还必须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各级、各类保障机构的协调与配合,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才能使保障体系高效运行,这就是保障资源管理的有机组合。

保障体系可以认为是由适当品种和数量的使用与维修保障资源、合理的保障机构设置及有效的管理制度组成的有机整体。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装备保障体系,是装备保障工作协调、高效、规范的有力保证。

装备保障体系调整改革,必须牢固树立装备建设大保障观,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遵循装备保障的客观
规律,充分借鉴外军装备保障工作的经验,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保障与装备同步建设,依靠规范管理,依靠队伍建设,促进装备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2.2
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指导原则装备保障能力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要素。

深化装备保障体制改革必须把是否有利于发挥信息化在战斗力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是否有利于提高基于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体系作战能力作为根本依据。

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是缩短装备保障反应时间,缩小保障体系的规模,降低装备保障费用,最终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保障能力。

所谓保障反应时间是指从接到保障需求算起到完成保障任务所需的时间。

例如,当装备维修需要某一备件时,从提出备件需求,到备件到达维修现场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器材供应系统的反应时间。

某一装备发生故障,需要维修,维修开始到装备能够使用之间的时间,就是维修保障的反应时间。

这些指标是可以量化和考核的。

保障体系的规模,可以用保障体系中的保障机构和保障资源的数量、重量和体积等指标表示,也可以用保障体系包含的资产多少来表示。

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从设计的源头加以控制,比如装备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就是解决保障资源规模的有效方法,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也可以大大缩小保障体系的规模。

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谋划、能力集成、适应国情、平战结合、逐步推进的指导原则。

1)整体谋划。

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必须从全系统全寿命的角度考虑问题。

装备保障体系如何建设、如何改革,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充分论证,从顶层上明确哪些工作须由军队自己完成,哪些工作可以由工业部门的承制单位完成,哪些工作可以由保障总体单位完成,哪些工作可以由民营企业或私人企业完成等,都必须进行整体规划。

另外,各军兵种的保障设施和资源能否共用、资源能否共享,如何协调这些机构之间的责任和利益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论证;采用合同承包方式由装备承制单位提供保障时,合同如何计价、如何签订、如何监督管理,军民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责任如何界定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整体谋划、顶层设计和充分论证。

2)能力集成。

适应信息化战争需求的装备保障体制,应是一个各组成部分有机衔接、互相协
调,系统的整体能力大于各分系统能力之和的有机整体,追求改革后保障能力的聚集,最终聚焦战斗力。

因此,推进装备保障体系调整改革,应当按照系统集成的思路,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理顺关系、构建机制、整合资源,提高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提高最终部队战斗力上。

3)适应国情。

目前,世界各国的装备保障体制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都是实践的产物。

这说明,我军的装备保障体制调整改革不能照搬、照抄外军模式,必须充分系统总结几十年装备保障工作的宝贵成功经验,立足国情和军情,从满足装备作战需求和使命任务出发,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联合作战要求的一体化装备保障体制,切实为有效履行我军新时期使命任务提供保证。

4)平战结合。

面向信息化战争的装备保障体制调整改革,必须把平时与战时、现在与未来结合好,坚持作战需要什么样的保障体系,就建设什么样的保障体制。

同时,采用持续过程改进的思想方法,根据保障体系实施的最终效果,及时调整改革不适应联合作战的保障体制,充分发挥装备保障体制调整改革的质量和效益。

5)逐步推进。

注重质量和效益应作为装备保障体制调整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

装备保障体制调整改革是对装备保障规模、结构和功能等进行的重大变革,是对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再次分配,必然影响到某些既定的利益,难度大、任务重。

必须坚持渐进式改革之路,逐步推进,做好长远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搞好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协调,进行充分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必须加强改革的集中统一的坚强领导,没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的装备保障体制。

3建立“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的措
施建议
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实施承包商保障,需要打破观念的束缚、利益的藩篱,用数据来说话,用实实在在的保障效果来判断保障体制、机制和制度改革的优势[8-10]。

3.1
更新装备保障观念,实施装备综合保障工程
装备保障建设必须与装备建设同步进行,这是国内外几十年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我国开展装备综合保障已有近30年的历史,也颁布了多份国家
军用标准,但顶层《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管理条例》中装备保障同步建设的要求少,对保障性设计要求不足,在型号中综合保障工程开展情况也千差万别,有的根本没有综合保障的概念,等装备设计完成了才简单考虑一下少量保障资源,无法保证装备交付后快速形成保障能力。

要更新观念,提高对装备保障的认识,大力推行装备综合保障工程。

3.2
完善装备保障管理体制袁落实装备一体化保
障机制和制度
目前,对装备保障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层装备管理部门没有设立高级别的装备保障管理部门,各军兵种的管理体制也各不相同。

军委提出了“一切工作都要向战斗力聚焦”的要求。

而战斗力就在部队、在基层,装备好不好用,好不好保障,基层最清楚。

论证提出保障要求不准确,就是“中心”没有沉在基层,没有放在部队。

因此建议在装备发展部加强装备保障管理力量,同时将部队装备试用职能归入保障管理范畴,今后装备建设质量怎么样,部队保障部门和作战部门最有发言权,提出装备改进建议也最有说服力。

3.3
探讨工业部门设立保障服务机构和建立承包商合同保障的新模式
目前,某一装备研制生产,都是由几百家甚至几千家单位合作完成的,如果按照谁研制生产谁负责保障的模式,必然会带来保障效率低下和保障管理上的困难。

例如,一旦开始装备演习训练,工业部门就需要派出多个单位的保障力量,一同上装(舰)。

外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装备保障集成商的模式,将保障工作集成起来,由某一保障集成商统一负责某类装备或装备某个组成部分的保障工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保障的质量和效率。

这个保障集成商可以是生产某型装备的单位,也可以是某一修理基地,还可以是新组建的专门保障机构。

国内可以考虑以集团公司为单位,分战区设立保障机构,统一负责某一大类装备的保障工作,由该机构负责协调各分承制单位所生产产品的保障。

建议研究探索装备全寿命一体化保障模式,将装备的保障问题从装备研制一开始就交由承制方综合考虑,让承制单位从装备全寿命的角度、从研制和保障工作的总体中获得最大的利润。

3.4
从装备设计源头重视装备的保障性设计新装备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装备研制。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装备保障问题,必须从装备设计的源头抓起,从设计工作一开始就重视装备的保障性,将保障性与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进度、费用同等对待,达到保障性、进度和费用之间的最佳平衡。

保障体系建立必须着眼于联合作战总体考虑,不能局限于单一装备,保障体系保障的对象应该是一个或多个作战单元,同时要实现保障资源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还要考虑装备保障的指挥问题,以提高保障对联合作战的支撑作用。

3.5
制定和发布装备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和标准
实施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需要有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予以支撑,否则就不能取得整体效益。

关于在装备型号中如何开展保障性和综合保障工作,如何确定保障资源和建立保障系统,原总装备部已颁布了一批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方面的国家军用标准,如GJ B 3872《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GJ B 1371《装备保障性分析》和GJ B 3837《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等,需要对这些标准进行成批整体修订,并加大标准贯彻实施的力度,把标准落实好、实施好。

同时,还应制定一批联合作战条件下保障体系建设的规范和标准,以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

4结束语
保障力也是战斗力。

历史上战争如此,现代战
争更是如此。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广泛应用,装备的整体性和复杂程度空前提高,装备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过去的装备发展中,装备保障建设严重滞后于装备研制,造成保障建设难以及时到位,部队装备难以尽快形成战斗力。

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警示我们,必须从装备体系建设的全局出发,自装备立项就要把保障性问题作为设计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统筹考虑,开展保障性设计,同步建立保障系统,并将单一装备的保障系统与部队现有保障体系相结合,构建“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宋太亮.装备保障性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201-203.
[2]宋太亮.装备保障性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
工业出版社,2008:1-5.(下转第15页)
样机生产、大型地面试验等工作之间的矛盾。

3结束语
航天型号涉及到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的科
学技术体系,它由多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且彼此相互关联的分系统和子系统组成,航天新型号研制的特点是投资巨大、研制周期普遍较长、设计生产的工作量大、专业领域众多、协作面广泛、技术协调繁杂。

在方案研制阶段,必须要确保技术方案正确,技术指标满足设计要求,不能出现较大的方案性的反复,这是航天型号研制的关键阶段,也是技术状态和进度矛盾最为突出的阶段,如何管理好技术状态和进度尤为重要。

通过总结多个航天型号研制的经验,针对技术状态管理与进度管理最常见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统筹思路和工作重点,可供更多的航天型号研制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尚超.型号方案设计阶段应重视的几项工作[J].质量与可靠性,2004(5):1-2.
[2]李洪.把成功作为信仰:航天工程质量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224.[3]李大南.深入型号研制加强方案阶段标准化工作[J].航天标准化,2002(1):1-2.
[4]郭源.多载荷集成演示验证项目管理探索与实践[J].航天工业管理,2019(3):4-5.[5]方建平.并行工程在航天型号研制中的应用与
实践[J].航天工业管理,2018(5):2.图2火箭
型号方案阶段试验体系图
(上接第10页)
[3]宋太亮.装备大保障观总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9-13.
[4]国家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装备保障性分析:GJB 1371―1992[S].1992:1-3.[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GJB 3872―1999[S].1999:2-3.[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装备保障性分析记
录:GJB 3837―1999[S].1999:126-127.[7]宋太亮.装备综合保障实施指南[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3-14.
[8]宋太亮.装备保障使能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63-64.[9]宋太亮.武器装备大环境观[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23-24.[10]宋太亮.装备建设大质量观[M].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2017:274-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