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重点中学八年级(下)段考语文试卷(3月份)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重点中学八年级(下)段考语文试卷
(3月份)
1. 古诗默写。
(1) 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 。
(贺敬之《回延安》)
(2)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______ ?
(3)______ ,悠悠我思。
(4)______ ,______ 。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5)______ ,在城阙兮。
(6)______ ,同是宦游人。
(7)______ ,凄神寒骨,______ 。
(8)《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______ ,______ 。
(9)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 。
2. 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凫水(fú)溯洄从之(sù)无人问津(jīn)脑畔(bàn)
B. 潺潺(chán)消声匿迹(nì)屹立(yì)悄怆(chuàng)
C. 矫首昂视(jiǎo)蛮横(hèng)迁徙(xǐ)幽邃(suì)
D. 撺缀(cuān duo)枯燥(zào)桕树(jiù)箬篷(nuò)
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ㅤㅤ①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鲁迅记忆里那蒙着jiǎo()洁月色的社戏,贺敬之心中那永不变味的糜.()子、油馍和米酒,刘成章笔下那气势磅礴、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吴伯箫文字里那静穆的、暖róng róng()的灯笼,无一不是民俗风情画卷中色彩浓重的一笔。
②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并感受民俗的多样和价值。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jiǎo ______ 洁
糜.______ 子
粗犷.______
暖róng róng ______
(2) 语段中的一个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4. 下列加点句中加线词语运用错误的是()
A. 春节临近,大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B.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C. 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D. 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为了研究核弹,从此他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也叫《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传统文学的源头,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 《社戏》选自散文集《呐喊》,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想构思全文。
C.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
后人又称其为“柳河东”“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并称“韩柳”他们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D.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6. 综合性学习。
三月是“学雷锋月”,育才中学准备开展“雷锋在我身边”的主题活动,请根据下列要求完成问题。
【回放新闻】(1)为下面新闻拟一个标题。
(20字以内)
在春暖花开的阳春3月里,为进一步推动“学雷锋”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弘扬社会正能量,育才中学举行“学习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的“五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学唱一首雷锋歌曲、出一期有关雷锋的版报、讲一个雷锋故事、做一件好事。
在活动中,全校师生大力弘扬雷锋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团结一致,积极向上,服务同学,服务校园,服务社会,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浓厚氛围。
【创设氛围】(2)为营造学雷锋活动的氛围,请在横线处完成下列宣传标语,使其对仗工整。
雷锋精神世代传______
【聆听故事】(3)学校准备3月28日下午2点邀请雷锋纪念馆的郭馆长来我校大会堂讲述雷锋故事,请你以校学生会宣传部长的身份电话邀请。
请将所说的话写在下面横线上。
7. 古诗词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下列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______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孟浩然之诗,总体上,虽以孤寂悠闲冲淡轻远著称,但有些诗却“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是雄浑壮逸风格的代表作。
C.第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
抒发了诗人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心。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2) 《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一语气象。
请从内容和炼字两个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名句。
8.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节选)
ㅤㅤ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ㅤㅤ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ㅤㅤ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
ㅤㅤ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
其上,为睥睨梁褊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ㅤㅤ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注】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②垠: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 nì):即“埤垸”,城上有孔的矮墙。
梁柄(I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
⑤箭:小竹子。
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
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标两处)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岸势犬牙
..差互______
②心乐.之______
③益.奇而坚______
④或.曰______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A.投以.小石以.其境过清
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乃记之.而去
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固劳而无用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5) 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 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 的不平之气。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
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
她的故事从和面
烙油饼开始。
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
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
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
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
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
不过,再仔细看,会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
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
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
”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
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
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
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
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
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
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
接着是上泥堆大形。
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
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
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
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
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她在城里捏泥人。
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
定睛看,
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20日,有删改)
(1) 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主人公的从业经历,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毛巾厂下岗→ ______ →空闲捏制小泥人→ ______ →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
(2) 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
①“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她的脸因何“发烫”?
②“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 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4) 请简要分析文题“泥土温润的光芒”的妙处。
10. 阅读名著,完成下面问题。
(1) 一书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
ㅤㅤ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
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
三是“会意”。
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
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
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
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2) 老师找来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A ______
B ______
C ______
D ______
(3) 阅读下面有关“霍”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ㅤㅤ霍,飞声也。
鱼而双飞者,其声霍然。
《说文解字》ㅤㅤ霍,……鸟飞急疾貌。
《康熙字典》①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_
ㅤㅤ甲骨文中,“隹”字偏旁的汉字大多跟鸟有关,比如“霍”字。
起初,甲骨文中的
字,是根据自然情境①而生;后来,“”字逐渐②为“”字;最终,这个字在隶书中写作“霍”
A.①会意②简化
B.①摹画②转变
C.①油然②衍生
D.①创作②变化
②下面是一段师生对话。
请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语句。
生:歌曲《霍元甲》中,有一句“霍霍霍霍霍霍霍霍,霍家拳的套路招式灵活”,这几个“霍”字连用挺奇怪的,有什么意思吗?
师:这里是拟声词。
其实我们在《木兰诗》里学过的,你记得吗?
生:想起来了,就是那句“______ ”。
“师:其实从字的起源来看,(根据《说文解字》K康熙字典》来解释)______ ,所以它原本就是表示声音的词语。
生:哦,老师这个解释让我豁然开朗!
师:不仅如此,“霍”字还有______ 的意思,与霍家拳的套路招式“灵活”相呼应。
11. 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ㅤㅤ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
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
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
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
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
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①选段选自著名学者______ 的名著《______ 》。
②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天雨粟”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亲山亲水有亲人
【小题2】胡为乎中露,青青子佩,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挑兮达兮,与君离别意,寂寥无人,悄怆幽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析】(1)亲山亲水有亲人
(2)胡为乎中露
(3)青青子佩
(4)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5)挑兮达兮
(6)与君离别意
(7)寂寥无人悄怆幽邃(重点字:邃)
(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重点字:逑)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C
【解析】A.有误,“脑畔”的“畔”应读作“pàn”;
B.有误,“消声匿迹”的“消”应写作“销”;
C.正确;
D.有误,“撺缀”的“撺”应写作“掇”,“箬篷”的“箬”应读作“ruò”。
故选:C。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
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
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3.【答案】【小题1】皎,méi,guǎng,融融
【小题2】略
【解析】答案:
(1)皎méi guǎng融融
(2)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并理解民俗的多样和价值。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jiǎo洁”写作“皎洁”,“糜子”中的“糜”读作“méi”,“粗犷”中的“犷”读作“guǎng”,“暖róng róng”写作“暖融融”。
(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语序不当,应改为: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并理解民俗的多样和价值。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答案】B
【解析】ACD.使用正确;
B.使用有误,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该成语褒贬误用。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
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
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
5.【答案】A
【解析】A.有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6.【答案】育才行动美名扬
【解析】答案:
(1)才中学举行“学雷锋”主题系列活动
(2)育才行动美名扬
(3)郭馆长:您好!我是校学生会宣传部长,诚邀您3月28日下午2点来我校大会堂讲述雷锋故事。
您看,可以吗?
(1)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
根据“在春暖花开的阳春3月里,为进一步推动“学雷锋”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弘扬社会正能量,育才中学举行“学习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的“五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学唱一首雷锋歌曲、出一期有关雷锋的版报、讲一个雷锋故事、做一件好事”一句可知,新闻人物:育才中学;事件:举行“学习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的“五个一”活动。
再根据字数要求,可确定答案:育才中学举行“学雷锋”主题系列活动。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根据上联“雷锋精神世代传”和对联的要求,可确定答案:育才行动美名扬。
(3)本题考查邀请。
邀请对象:雷锋纪念馆的郭馆长;邀请事由:学校准备3月28日下午2点来我校大会堂讲述雷锋故事;邀请人:校学生会宣传部长。
根据分析,需注意称呼,表达得体。
对联的特点:字数相同、词性相对、语意相关、平仄相合。
7.【答案】【小题1】C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BD.正确。
C.有误,颈联中的“耻”意指自己不能出世有愧于天子,尾联中的“羡鱼情”表现了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并无忧愤不平之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结合关键词“蒸”“撼”来分析。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思是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写出了洞庭湖水气蒸腾、烟波浩渺的样子;“撼”,摇动。
犹如万钧雷霆,使岳阳城天摇地动,写出了洞庭湖波浪力量强大,要将岳阳楼城摇动似的。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
答案:
(1)C
(2)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参考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8.【答案】【小题1】略
【小题2】像狗的牙齿那样,对……感到高兴,更加,有人
【小题3】D
【小题4】略
【小题5】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
故断为: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
①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②句意:心里为之高兴。
乐:对……感到高兴。
③句意: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益:更加。
④句意:有人说。
或:有人。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以:介词,用/连词,因为;
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C.之:助词,的/代词,代指见到的景象;
D.是:代词,这。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都。
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依,依傍。
句意为: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似的。
②重点词:自,从。
北,向北。
逾,越。
句意为: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但在“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之时,则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小石城山记》这篇散文先
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的议论,奇秀之景在荒野,暗喻作者怀才不遇,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寄予在景物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曲旨远。
答案:
(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2)①像狗的牙齿那样;②对……感到高兴;③更加;④有人。
(3)①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似的。
②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4)D
(5)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有两条路。
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