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时导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时导学
1、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时导学
课时导学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知识链接】
1.介绍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
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自主学习】
1.注音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刨刮( ) 粗糙( )
2. 解释下列词语
海枯石烂:
楔形文字:
【整体感知】
给课文内容分段
第一段:(1—5)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段:(6—30)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1—32)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合作探究】
1. 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提示一:读第8—19自然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2.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拓展延伸】
5. 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增加知识找寻宝藏
6. 分析第6—22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7. 品味语言
1.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2、《第10课信客》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独立阅读,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学习重点:
1.对信客的工作的细致描写。

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学习难点:
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学习内容及流程:
一、【课前自主预习】独立预习课前完成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唏嘘()噩耗()焦灼()猝然()
伎俩()吊唁()文绉绉()诘问()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猝然:
伎俩:
诘问:
焦灼:
颠沛:
诺诺:
吊唁
3、了解
,生于年,是我国著名的、、。

主要作品有、、、等。

4、了解背景
的家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

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承担,于是“信客”这种特殊的职业也就应运而生。

从小就听人家讲家乡信客的故事长大,对信客的酸甜苦辣记忆犹新,于是就写了此文。

课文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

二、【我的课堂】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提问: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复述课文内容。

3、下面还有这几个问题,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并推选展示讨论结果
(1)、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对“信客”这种职业的初步印象。

(2)、信客工作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你喜欢信客吗?为什么?
(4)、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要重点写?
三、【课堂能力训练】仔细读题积极思考,认真完成
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济(jì)文绉绉(zōu)
B.噩耗(è)伎俩(jìliǎnɡ)
C.吊唁(yàn)唏嘘(xī)
D.诘问(jié)焦灼(zhuó)
2.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信客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B.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

C.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D.茅屋外只有劲利的山风。

3.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接济噩耗低媚顺眼()
B.唏嘘希罕呵斥风尘苦旅()
C.诘问伎俩颠沛穷愁了倒()
D.焦灼吊唁鸡零狗粹长途跋涉()
四、【课后拓展提升】温故知新拓展视野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信客之墓志铭:
五、【我的收获】(请同学们写下你心中的感悟、收获。


3、《第10课
信客》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信客”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3、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
1、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

2、研读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品格,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和思路,理解写作意图。

学习内容及流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独立预习,课前完成
1、反复认真熟读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按课文内容填空
三十年信客生涯,()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传递两地亲人信物。

为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

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

四乡敬重,(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二、【课堂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小组学习
(一)小组合作,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以下细节问题,并将讨论成果在全班交流展示:
(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信客?为什么要写老信客?
(2)年轻信客的结局怎样?为什么要求死后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3)请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年轻信客的一生。

(4)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二)美句赏析
(1)信客沉稳的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2)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3)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学生小组研读品析以上语句后,试小结本文语言的特点。

三【课堂能力训练】仔细读题积极思考,认真完成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
点乡情乡谊?()
(3 )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
去。

()
2.为什么老信客说“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用原话回答。

四【课后拓展提升】温故知新拓展视野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文化积累:从四大名著中,分别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写出其性格特征及相关情节,并对该人物作出简要评价。

名著
人物
性格特征
故事情节
评价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
3、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班主任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3)有时候,课堂上老师上课也用方言,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
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你说道:
五【我的收获】(请同学们写下你心中的感悟、收获。


4、《第10课信客》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信客”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3、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
1、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

2、研读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品格,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和思路,理解写作意图。

学习内容及流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独立预习,课前完成
1、反复认真熟读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按课文内容填空
三十年信客生涯,()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传递两地亲人信物。

为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

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

四乡敬重,(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二、【课堂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小组学习
(一)小组合作,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以下细节问题,并将讨论成果在全班交流展示:
(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信客?为什么要写老信客?
(2)年轻信客的结局怎样?为什么要求死后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3)请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年轻信客的一生。

(4)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二)美句赏析
(1)信客沉稳的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2)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3)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学生小组研读品析以上语句后,试小结本文语言的特点。

三【课堂能力训练】仔细读题积极思考,认真完成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3 )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2.为什么老信客说“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用原话回答。

四【课后拓展提升】温故知新拓展视野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文化积累:从四大名著中,分别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写出其性格特征及相关情节,并对该人物作出简要评价。

名著
人物
性格特征
故事情节
评价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
3、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班主任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3)有时候,课堂上老师上课也用方言,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你说道:
五【我的收获】(请同学们写下你心中的感悟、收获。


5、部编版第
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课时
我们总会长大,我们的脸上身上总会留下时间攀爬过的脚印,下面是我带来的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2021,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
【教学手段】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

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
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
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
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

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
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
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

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
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5.研讨本文的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班级展示,老师点拨。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

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
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

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3)说明方法的使用
①举例子。

在讲到人对岩石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州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子;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

这些例子都很简洁,有力地说明了问题。

②打比方。

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
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③分类别。

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总结
6.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班级展示)。

7.学生板书设计展示。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

(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2.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

(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6、八年级上学期语文《信客》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信客”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3、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
1、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

2、研读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品格,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和思路,理解写作意图。

学习内容及流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独立预习,课前完成
1、反复认真熟读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按课文内容填空
三十年信客生涯,()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传递两地
亲人信物。

为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

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

四乡敬重,(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二、【课堂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小组学习
(一)小组合作,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以下细节问题,并将讨
论成果在全班交流展示:
(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信客?为什么要写老信客?
(2)年轻信客的结局怎样?为什么要求死后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3)请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年轻信客的一生。

(4)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二)美句赏析
(1)信客沉稳的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2)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3)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学生小组研读品析以上语句后,试小结本文语言的特点。

三【课堂能力训练】仔细读题积极思考,认真完成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2.为什么老信客说“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用原话回答。

四【课后拓展提升】温故知新拓展视野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文化积累:从四大名著中,分别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写出其性格特征及相关情节,并对该人物作出简要评价。

名著
人物
性格特征
故事情节
评价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
3、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班主任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3)有时候,课堂上老师上课也用方言,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你说道:
五【我的收获】(请同学们写下你心中的感悟、收获。


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词语,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能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划分情节;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3.激发高度的爱国热情,并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重点:
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自己高度的爱国热情。

预习导学
1.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国家)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权者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2.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叟(sǒu): 年老的男人。

操练: 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踱(duó): 慢步行走。

诧异(chà): 觉得十分奇怪。

祈祷(qí)(dǎo): 原意是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宛转: (歌声、鸣声等)悠扬动听。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悔不该这样。

3.阅读课文,理出“我”对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发展变化过程。

(用二字词语填空)
8、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一课时导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