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教育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升本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在一定社会背景或阶级下,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综合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尤指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地促进作用。

4.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本体功能:教育最根本的功能,是教育固有的功能,是由教育的本质和内部结构决定的。

显性功能:是在实际运行中体现出来的与之相符合的功能。

隐形功能:是教育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5.个体发展:个体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生中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

终身教育理念下,包括年龄增大所导致的身心机能的衰老和减弱。

6.教育目的:广义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和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狭义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7.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是以人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对人品德给予多方面教化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智育: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学识素养和智慧才能的教育。

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包括人的智能、体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

9.终身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除了满足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还对铸造人格发展个性有影响。

10.义务教育: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一是各级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1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3.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4.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
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15.学生发展: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16.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7.课程:广义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的安排。

狭义指某一门学科。

18.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19.课程标准: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20.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1.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
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

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22.核心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综合课程: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23.国家课程:指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地方课程: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诸多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

24.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得特殊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隐性课程:指在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中经常的、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

25.必修课程:只有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有选择自由而非必须学习的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26.教学:着眼于一定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预成的课程框架,通过师生主体间交往和对话,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专门社会实践活动。

27.教学过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用书和教学手段等内容。

28.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2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共同活动的方式。

30.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
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简单点、结构与程序。

31.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计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
手段)的策划设计过程。

32.教学策略: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33.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个体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成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4.班级: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编制而成的相对稳定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35.班级组织: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6.教育评价: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37.学生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38.评价标准:实施评价过程中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征,并因评价对象和要求的不同千差万别。

39.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40.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