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
作者:杨帆
来源:《新课程》2024年第03期
情境化教学,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或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处理充满情感与思想深度的内容时,情境化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感悟文学作品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多重价值和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情怀”,教学内容包含《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百合花》《哦,香雪》等作品,不仅展现了青春的激昂、创造、奉献、拼搏、活力、纯真和质朴等不同面貌,还体现了作者对青春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为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青春价值,同时思考自己的青春与成长。

一、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生动情境
情境化教学是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师首先需要精心创设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情境,如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介绍等,让学生置身于能够激发他们兴趣和好奇心的学习环境中。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来引入课文主题,通过讲述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融入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课文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或作者的生平故事,帮助学生建立与课文内容更为深刻的情感和认知联系。

在本单元的情境化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与青春主题有关的视频片段,如青春励志电影的精彩片段,或者著名人物关于青春的演讲,或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场景等。

视频中展现的青春活力、挑战和奋斗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简要介绍每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铺垫。

背景知识不仅能增加學生的学习深度,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角下理解和感受主题的多重维度和价值,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名人故事的引入,也能使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触摸到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情节和人物可以设计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契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播放一段关于海洋的视频,展示浩瀚的海面、翻滚的浪花和无边的海平线,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

接着,利用微课向学生简要介绍《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创作背景。

如可以从诗人郭沫若在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决定从日本渡海回国的历史时刻讲起,展示那个时代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不仅能了解诗歌的历史情境,还能感受到诗人面对浩瀚大海时内心的波澜和时代的呼唤。

视觉和听觉刺激能够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那种雄奇壮伟、流动奔腾的气
息,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开情感共鸣的端口,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深入理解青春的激情和挑战。

二、立足情境特点,引入教学内容
情境创设完成后,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课文中的关键概念或主题。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或分享自己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经历,自然而然地引入课文中的主题。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或挑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新的教学内容。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情境感,还能促进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实践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在第一单元的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享自身经历和感受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

如作品《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青春经历,尤其是那些与挑战、梦想、奋斗或成长相关的瞬间。

如引导学生讨论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心态、追逐梦想的经历或是青春期的重要转折点,然后将这些个人经历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面对浩瀚大海时的勇敢和决心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表达的青春的创造与挑战的主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设计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探索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如何理解诗中表现的青春激昂和奋不顾身的精神?”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生平,探讨这种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意义。

利用这类型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青春的多维价值,还能够在思考和讨论中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促进情境互动,深化内容理解
为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应根据情境的特点积极组织互动活动,采用角色扮演、情境对话和模拟实践等多种互动形式,使情境化教学更具感染力。

如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或表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从而对文本有更深的感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活动讲解课文。

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情境化教学中,为促进情境互动,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互动活动。

第一,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挑选一篇课文,组织角色扮演活动。

例如,在学习《红烛》时,通过模拟课文情境,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角色的情感,还能在互动中加深对青春奉献精神的理解。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回顾《红烛》的创作背景和主旨,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分配角色。

在分配角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选择角色,一组学生扮演“我”,另一组学生扮演“红烛”。

接下来,每组学生花时间理解自己角色
的情感和动机。

教师可以提供指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如“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为什么要赞美‘红烛’?”或“作为‘红烛’,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奉献与牺牲?”为强化体验感,学生可以准备一些道具来模拟《红烛》的情境,如用红色的纸做成红烛,或者准备一些象征性的物品来增强情境的真实感。

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准备一些简短的台词或者即兴对话的大纲。

课堂上,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模拟场景,扮演“我”的学生在音乐氛围中表达对“红烛”的赞美和对奉献精神的理解,扮演“红烛”的学生则回应自己的感受和对牺牲的看法。

通过对话和互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和理解角色的情感和文本的主题。

通过角色扮演性的情境模拟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情感上更加深入地理解《红烛》中表达的青春的奉献与牺牲主题,还能够在交流和反思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深化对青春价值的认知。

第二,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

针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样富有深意的诗歌,教师可以通过更细致的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具体的探讨问题,如深入探讨诗中“放号”的象征意义,让学生讨论这一动作如何反映了诗人对青春、自由和未来的向往和宣言。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情感和主题联系到自己的青春经历和感受上,分析这首诗如何影响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

在讨论环节,教师可鼓励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文字、意象和节奏,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和情感共鸣。

接着,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合作探究项目,比如组织学生一起创作以“青春情怀”为主题的诗歌或短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讨论主题、选词造句,并最终完成作品。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实践文学创作,还能加深他们对青春主题的个人理解和表达,在探讨和创作过程中体会到青春的力量和价值。

四、鼓励创作分享,引起情感共鸣
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基于课文内容和创设的情境进行创作和分享,如写作、绘画、音乐创作或任何其他形式的艺术表达,引导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作品。

例如,学生可以基于对主题的理解,写一首诗,画一幅画,或编一段短剧。

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情感体验。

这种创作和分享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共鸣和共享的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为更有效地开展创作分享活动,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每篇作品的青春主题,理解诗歌或故事所传达的青春价值,如激昂、创造、奉献、拼搏、活力、纯真和质朴。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从文本中提炼与自己经历相关的青春元素,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例如,在讨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挖诗中体现的青春创造力和勇敢放号的精神。

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的“放号”时刻,抓住自己勇敢面对挑战,勇于表达自我、追求梦想的瞬间展开创作,通过诗歌或短文展现他们自己的青春理想、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故事。

学生通过个人经历与创作主题的联系,深刻理解诗中的青春价值,在创作中探索和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独到见解和情感体验。

接着,教师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或最能引起共鸣的作品,以自身的理解为基础,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偏好选择写作、绘画、音乐创作或短剧编写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

如可以写一首表达自己对青春理解的诗,也可以画一幅描绘青春梦想与挑战的画,或者创作一段反映青春奉献精神的短剧。

例如,有学生为《致云雀》中对自由和活力的描绘所触动,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理解。

画面中,广阔的蓝天下,一群云雀振翅高飞,每只云雀都代表着不同的青春梦想和追求。

天空中散布的几朵白云象征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而阳光的洒落则代表着希望和勇气。

通过这幅画,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对青春活力和自由追求的理解,还传达了面对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最后,教师组织一场班级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情感体验。

在分享会上,学生不仅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还能听到同学们对青春的不同理解和感受,从而在班级内营造一种基于青春主题的情感共鸣和共享的氛围。

比如,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创作的短剧《梦想的颜色》,讲述了几位高中生如何在青春期追逐并实现各自的梦想。

短剧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展现了青春期的疑惑、挑战以及最终的坚持和成功。

在分享短剧背后的创作灵感时,学生指出,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勇敢表达自我的精神激发了他创作的想法。

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情感体验,不仅让学生看到了青春梦想的多彩和可能,还激发了班级内部对如何面对青春挑战和把握青春机遇的深入讨论,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通过这样的创作和分享活动,学生不仅深化了对反映“青春情怀”单元文本的理解,还在情感上与同学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

综上所述,情境化教学可以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紧密结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立足情境特点引入教学内容,且应在情境中开展多样化的互动活动,再通过创作和分享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面向未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创设更具多元化特点的学習情境,如数字化场景模拟、虚拟现实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真实的学习体验,以更好地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十八中学)
编辑:常超波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帆(1986—),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