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史学的嬗变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史学理论
(1)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瞿林东等:《史学 理论与历史理论》(光明日报1986、12、3)、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史学理论研究》 1987、1)。
(2)明代的史学理论
➢前期对史学理论不够重视。表现之一就是对唐朝 刘知几的《史通》的冷遇,标志就是没有新版本, 《永乐大典》也未收。但到了中期,形势大变。 首先出了个陆深(1477-1544),一是采其精粹 为《史通会要》,二是校刻并重刊《史通》。之 后,掀起了一股《史通》重刊与学习之风,并在 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史通》接连出了六个版本。
四是旧史辑佚。如先秦史书《世本》、 《竹书纪年》、多家《后汉书》、《晋 书》,以及《旧五代史》、宋代史书《建 炎以来系年要录》、李攸《宋朝事实》、 熊克《中兴小纪》等。
• (2)代表著作简介
➢ 王鸣盛(1722-1797)《十七史商榷》 ➢ 赵 翼(1727-1814)《廿二史札记》 ➢ 钱大昕(1728-1804)《廿二史考异》 ➢ 崔 述(1746-1816)的《考信录》。其基本要义是:
• 明代中期是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时期。蒙先生(川大学报1957年2期一文)、 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卢钟锋 (〈中国传统学术史〉)、张国刚(〈中 国学术史〉)都如此讲 。
(一)考据史学的登峰造极
1、明末以前的考据史学
➢苏洵:“经以道义胜,史以事词胜。” • (1)宋代的考据史学 ➢吴缜的《新唐书纠缪》、《五代史纂误》 ➢司马光的《通鉴考异》一书 ➢刘敞、刘攽、刘奉世则各有两《汉书》的
➢李贽的思想基石——“童心说”。
一是反对“灭人欲”,承认私心的合理性。
二是否定“无心之为”,肯定私心是一切活 动的原动力。
三是提出“假心说”。认为心有童心和假心 两种。童心是初心、本心,“绝假纯真”,假心 是后天接受各种思想包括封建伦理思想后的产物, “其人既假,则无事不假矣”,要求否定假心, 回到童心,具有否定封建思想的意义
➢ 李贽《藏书》是对正统史学家唐顺之的《历 代史籍左编》改编而来,是“别立褒贬”的结果 (《四库全书总目》卷50),二人的根本分歧在 于是以道德还是实功作为是非评判的标准。
《藏书》的看法很新颖,一是否定四书五经的 权威性,提出了“六经皆史”的看法;二是反对 《春秋》褒贬笔法,认为《春秋》为一时之史, 是“一时褒贬之案”,不是万世所当遵循的是非 标准;三是不讲正统、夷夏论,如对三国,称 “三国兵争”,于元朝,称“华夷一统”。四是 不写忠孝节义,认为这些“都是做出来的”。五 是反对道统论。
二是充分利用历史辅助学问。经学、小学、天算、 舆地、音韵以至金石、版本、氏族、避讳等学问, 都是研究的对象,并用来治史学。
三是利用治经的方法以治史。王鸣盛:“读史之 法,与读经小异而大同。何以言之?经以明道, 而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以求之也,但当正文字, 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其 中矣……读史者不必以议论求法戒,而但当考其 典制之实,不必以褒贬为与夺,而但当考其事迹 之实,亦犹是也。故曰同也。若夫异者则有矣, 治经断不敢驳经,而史虽子长、孟坚、苟有所失, 无妨箴而砭之,此其异也。” 《十七史商榷》序
校释 ➢李焘《长编》里也夹注有不少考史的内容 ➢李心传《旧闻证误》 ➢洪迈《容斋随笔》
✓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将宋代史学分为疑 古派、考证派和古史派等三类
✓李宗侗《中国史学史》也有宋代历史考证 学的专章
✓邹志峰博士学位论文《宋代历史考据学研 究》
• (2)明代的考据史学
杨 慎(1488-1559)开其风。 他生当明朝中期,受到复古之风的 影响,好读古书,对理学多所批评。 为学博古,主要治学手段是考据, 他精通文字学、历史地理、古今职 官、人名等,写有不少史考札记。 王世贞说他“博于稗史,忽于正 史”。
➢王世贞(1526-1590)成绩最著。在修史程 序上很讲究,首先注意博采资料,接着注 意进行汇编,进行考核(其考核的方法见 于他的《史乘考误》,主要有订误、存疑、 补遗、揭讳四种类型),后又立长编。这 是一种典型的实证史学模式。所著《史乘 考误》,清人说是“辨析精核,有裨考 证”。
➢胡应麟(1551-1602)在辨伪学上很有成就, 著有《四部正讹》一书,清人姚际恒作 《古今伪书考》,乃承继而来。
➢瞿景淳(1507-1569)提出了作史时应注意 的四事、五志和三科。四事是:重委任、假 岁月、专职业、访遗书。五志是:达道义、 彰法戒、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三科是: 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
➢梁梦龙(1527-1602)有《史要编》,中国 史学史序跋资料汇编之作。卜大有(1512— ?)《史学要义》,是关于历代学人论史学 资料的分类汇编。瞿林东说:中国古人对史 学与史事概念往往不分,“辑者十分明确地 把握了关于‘史学’自身方面的问题,并把 它概括为‘要义’。”
其于三礼,尤属古史之制度,诸儒反复研究,或著通 例,或著专例。或为总图,或为专图,或专释一事,或博 考诸制,皆可为研究古史之专书。即今文学家标举公羊义 例,亦不过说明孔子之史法,与公羊家所讲明孔子之史法 耳。其他治古音,治六书,治舆地,治金石,皆为古史学, 尤不待言。(《中国文化史》第10章《考据学派》)
传统史学的嬗变
传统史学的嬗变(晚明至清末)
• 陈寅恪:“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 学则远不逮宋人。”(《重刻西域人华化考序》)
• 瞿林东:清代前期(1644-1840)的史学是 古代史学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具有总结 和嬗变的特点”,“至明末至清前期,中国史 学已出现了嬗变的端倪。”(《中国古代史学 批评纵横》第250页、259页)
论史思想:李贽(《藏书》)、钟惺(《史怀》)、张 燧(《千百年眼》)等。这里以最有名的李贽为例。
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 书》等。其思想是超前的,自称“今世想未有知卓吾 子者也”(《焚书》卷1),“某自少至老,原情论势, 不见有一人同者。”(《焚书》卷5)又自称“卓老子 一生都肯让人,惟著书实实地有二十分胆,二十分识, 二十分才力”。曾作《读书乐·引》,说:“天幸生我 心眼,开卷便见人,便见其人终始之概。夫读书论世, 古多有之,或见皮面,或见体肤,或见血脉,或见筋 骨,然至骨极矣。纵自谓能洞见五脏,其实尚未刺骨 也。此余之自谓得天幸者一也。天幸生我大胆,凡昔 人之所以忻艳以为贤者,余多以为假,多以为迂腐不 才而不切于用;其所鄙者、弃者、唾且骂者,余皆以 为可托国家而托身也。其是非大戾昔人如此,其大胆 而何?此又余之自谓得天幸者二也。”(《焚书》卷6)
他们治史的宗旨,可以钱大昕的一段话来概括:“史非一 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 见其美”,“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 共白”(《廿二史考异·序》)。
• (3)主要方法介绍 一是客观的归纳方法。梁启超:“清儒之治学,
纯用归纳法,纯用科学精神;此法此精神,果用 何种程序始能表现耶?第一步,必先留心观察事 物,觑出某点某点有应特别注意之价值;第二步, 既注意于一事项,则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 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第三步,比较研究的 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第四步,根据此意见, 更从正面旁面反面博求证据,证据备则泐为定说, 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凡今世一切科学之成立, 皆循此步骤,而清考据家之每立一说,亦必循此 步骤也。”(《清代学术概论》)
“《尚书》但始于唐、虞,及司马迁作《史记》乃起于是 黄帝,谯周、皇甫谧又推之以至于伏羲氏,而徐整以后诸 家遂上溯于开辟之初,岂非以其识愈下则其称愈远,其时 愈后则其传闻愈繁乎!”(《补上古考信录》卷上《开辟 之初》)这个思想,可以追溯到《文心雕龙·史传》篇说 的“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崔述的考史方法及其理论认 识,已具有理性主义成分。对近代学者顾颉刚有很大影响。
李贽:“经、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也,何 以垂戒鉴乎?经而不史,则为说白话矣,何以彰事实乎? 故《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诗经》、《书经》, 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而《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 史之所从来,为道屡迁,变易非常,不可以一定执也。故 谓六经皆史可也。”(《焚书》卷五《经史相为表里》)
• (4)历史地位小议
➢ 朱维铮:“这班迂阔的书生,写出来的解经考史 的种种论著,分开来看无不支离破碎,合起来看 则可说是此一拳,彼一脚,将百年来高踞庙堂的 ‘正学’,摧残得百孔千疮。”(《晚清学术史论》第 24页)
➢
➢ 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纯学术研究的阶段。传统史 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富有经世思想,自先秦《春 秋》之作,到清代初年,都是如此。直到乾嘉史 家治史,逐渐有将经世的目的淡忘,而惟以寻求 历史的真理为矢志,“持论必执其中,实事必求 其是”(阮元《十驾斋养新录序》)
• 柳诒征:
世尊乾嘉诸儒者,以其以汉儒之家法治经学也。然吾 谓乾嘉诸儒所独到者,实非经学,而为考史之学。
考史之学,不独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 史商榷》,或章学诚《文史通义》之类,为有益于史学也。
诸儒治经,实皆考史,或辑一代之学说(如惠栋《易 汉学》之类),或明一师之家法(如张惠言《周易虞氏义》 之类),于经义亦未有大发明,特区分畛(zhen)域,可 以使学者知此时代此经师之学耳。
二是旧史的校勘与辨证。卢文弨(chao)《群书拾 补》,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 ;罗士琳、刘文 淇《旧唐书校勘记》、陈景云《三国志校误》、 遗缺。关于《史记》,梁玉 绳《史记志疑》(对三家注多有补正)、 方苞的《史记注补正》。关于《汉书》, 沈钦韩《汉书疏证》、全祖望《汉书地理 志稽疑》。关于《后汉书》,沈钦韩《后 汉书疏证》、惠栋《后汉书补注》。
(二)史学评论的成熟完备
1、历史议论 论史方法:早在《左传》,已有关于人物、事件的评论。
到宋代极为流行,如三苏父子的史论、范祖禹的《唐 鉴》、吕祖谦的《东莱博议》,但“察其实际,鲜不流 于纵横捭阖之论”,到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 出,而后此类历史议论“始臻于大成”。为什么这样说 呢?因为他“能就众多史实以讨论历史之渊源、原因、 背景、发展、影响”,类似于西方史学极为擅长的历史 解释。(《清代史学与史家》第3页)
史德与心术理论
元朝末年揭傒斯明确提出了史家应具备的“心 术”问题。《元史》卷181《揭傒斯传》“诏修辽、 金、宋三史,傒斯与为总裁官。丞相问:修史以何 为本?曰:用人为本,有学问文章而不知史事者, 不可与;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者,不可与。 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本也。”周少川所写《元 代史学思想研究》认为这是要求史家正心的“第一 人”(见该书34页)。
(3)清代的史学理论 ➢A、章学诚的史学理论
罗炳良:章学诚的七大理论问题,一是六经皆史理论, 二是史德与心术理论,三是史意理论,四是撰述与记注理 论,五是史书体裁理论,六是知人论世理论,七是方志学 理论。( 《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 14页) 六经皆史理论
王阳明《传习录》记:徐爱问:“先儒家论六经,以 《春秋》为史。史传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阳明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 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 《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 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2、清代以来的考据史学(以乾嘉考据史学为主)
杜维运:“惟中国之历史考据学,必至清代 始放射万丈光辉,而到达‘对证据作科学之评价 与分析’之最高境界。”(《清代史学与史家》)
• (1)基本成果概览
一是旧史的改编。如《宋史》,明时有王惟俭 《宋史记》、王洙《宋史质》,清人有陈黄中 《宋史稿》(已佚)。
✓推崇有为之君 ✓歌颂富国之臣 ✓赞扬利民之臣 ✓赞歌婚姻自由
➢李贽的先进性还可以从我们习惯认为是先进思想 家的顾炎武、王夫之的评论来看。顾氏说:“自 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 李贽”,王夫之说他是“妄人也,尤不足齿也”, “近世李贽、钟惺之流,导天下于邪淫,以酿成 中夏衣冠之祸,岂非愈于洪水、烈于猛兽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