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教育
2.合作学习
3.教学相长
4.苏格拉底法
5.多元智力
6.学习动机
二、简述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孔丘的教学思想。

2.简述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观点。

3.简述影响创造性学习的主要因素。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题(共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论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2.论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3.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哪些关系,并联系实际加以论述。

4.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杜威的的理论的关系。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教育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包括: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等。

2.合作学习
答: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合作学习包括问题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等方式。

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认知品质的形成,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3.教学相长
答: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
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不断地进步。

4.苏格拉底法
答:苏格拉底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又称产婆术。

产婆术的过程可以分为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5.多元智力
答: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主要包括:言语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自知智力、社交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八种,后来又补充了存在智能,成为九大智能。

多元智力理论克服了传统智力观念在认识上的偏狭,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关于智力本质的认识,为我们科学认识智力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6.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
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二、简述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孔丘的教学思想。

答: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他的教育思想包罗万象,具体如下:
(1)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①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认为通过文化教育可以影响政治;又提出“庶、富、教”,说明教育受经济制约;提出“足食、足兵、民信”,强调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是立国的根本;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②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教育在人一生的任何发展阶段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育目的
孔子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3)教育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大部分,以前者为重心。

作为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四种。

(4)教育对象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及国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5)道德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包括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和改过迁善等。

(6)教学方法和原则
孔子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

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这种基本认识,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7)教师修养
孔子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教育实践,树立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典范,并谈到许多有关教师修养的意见,具体包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等。

2.简述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观点。

答: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种: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