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孔丛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孔丛子》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盂献伯拜上卿,叔向往贺,门有御,马不食禾。

向曰:“子无二马二舆,何也?”献伯曰:“吾观国人尚有饥色,是以不秣马;班.白者多以徒行,故不二舆。

”向曰:“吾始贺子之拜卿,今贺子之俭也。

”向出,语苗贲皇曰:“助吾贺献伯之俭也。

”苗子曰:“何贺焉?夫爵禄旗章,所以异功伐,别贤不肖也。

故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

且夫卿必有军事是故修车马比卒乘以备戎事。

有难则以备不虞.,平夷则以给朝事。

今乱晋国之政,乏不虞之备,以成节,以絮私名,献伯之俭也可与?又何贺?”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材料二: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

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

”王曰:“何故?”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

”王曰:“言之。

”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

贵义尚德,清素好俭。

仕而有禄,不以为积。

不合则去,退无吝心。

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

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

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

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

”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

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注】乎?”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

”宰予归,以告孔子。

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

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

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

”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


(节选自《孔丛子·记义第三》)【注】贶(kuàng),赐,赏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A卿必有军B事C是故D修车马E比卒F乘G以备H戎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同“斑”,指杂色斑点或斑纹。

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中的“颁”意义和用法相同。

B.虞,指意料,预料。

与成语“不虞之誉”中的“虞”词义不同。

C.遗,指给予,赠送。

与《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的“遗”词义相同。

D.赐,指孔子的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

成语“端木遗风”的涵义就是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之风。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等级森严,以官职级别的高低决定所配备的车马的数量,比如上大夫配备两辆车和八匹马,中大夫配备两辆车和四匹马,下大夫只配备一套车马。

B.盂献伯被授予上卿之位后,叔向前往祝贺。

当他看到孟献伯门口的车马时,叔向认为盂献伯节俭,然后让苗贲皇去祝贺。

但苗贲皇认为孟献伯不值得庆贺。

C.孔子派宰予出使楚国,楚昭王准备了用象牙装饰的安车来迎接孔子,但宰予根据孔子日常的言行断定孔子会接受,于是就回绝了楚昭王的安排。

D.宰予回来后,子贡认为宰予没有说尽老师道德的高美。

他认为夫子的道德与天一样高,与海一样深,宰予所说的只是老师的一些实事罢了。

而孔子却认为宰予贵在真实,子贡显得浮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爵禄旗章,所以异功伐,别贤不肖也。

(2)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

5.同是节俭,苗贲皇对于“献伯之俭”和宰予对于“孔子之俭”的认识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
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
..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或曰:平公失君道,师旷失臣礼。

夫非其行而诛其身,君子于臣也;非其行则陈其言,善谏不听则远其身者,臣之于君也。

今师旷非平公之行,不陈人臣之谏,而行人主之诛,举琴而亲其体,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礼也。

夫为人臣者,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以待之,此人臣之礼义也。

今师旷非平公之过,举琴而亲其体,虽严父不加于子,而师旷行之于君,此大逆之术也。

臣行大逆,平公喜而听之,是失君道也。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使
人主过于听而不悟其失;师旷之行亦不可明也,使奸臣袭极谏而饰弑君之道。

不可谓两明,此为两过。

故曰:平公失君道,师旷亦失臣礼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

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

”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

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

”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

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

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

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

”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

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吾闻A古之善B御者C执辔D如组E两骖F如舞G非策之H助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与“余立侍左右”词义不相同。

B.信,指的确,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词义不相同。

C.策,指竹制的马鞭,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词义相同。

D.弥,指更加,与“欲盖弥彰”的“弥”词义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有过错,作为臣子应该遵循“人臣之礼义”,立即用看轻爵位俸禄以待君主醒悟的方式远离君主。

B.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对臣下失去了准则,那就会使君主在听取意见方面犯错误而觉察不到自己的失误;如果臣子对君主失去礼节,就会使奸臣袭用过分劝谏而掩盖谋杀君主的行径。

C.卫将军文子向孔子求证鲁国公父氏是否真的“不能听狱”,孔子向文子介绍了公父氏“听狱”的原则,文子依然还有疑惑并继续追问。

D.孔子运用比喻论证,将礼教比作缰绳,刑法比作鞭子。

他认为善于驾马的人重视的
是缰绳的束缚而不是鞭子的鞭策,君主治理天下与驾马的方式相似。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2)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

10.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礼”各有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1.CEG2.B3.C4.(1)爵禄和旗帜,是用来区别功劳的大小,区分贤与不贤的。

(2)现在天下道德被搁置,夫子的志向就是想振兴礼义道德并推行它。

5.①苗贲皇不赞成“献伯之俭”,他认为这是破坏晋国的政事,光耀私人的名声;
②宰予认可“孔子之俭”,他认为孔子不在乎俸禄和官位,而是贵义尚德,在乎的是能否弘扬道义仁德,如果能助君主“行其道”,孔子就算徒步上朝也心甘情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况且卿一定要掌管军事,因而要修整车马,训练步兵和战车,以防备战事发生。

“且夫”为连词,表示下文更进一层的议论,“卿”作主语,“有军事”作谓语和宾语,应在“事”后断开,所以选C;
“修车马”“比卒乘”句式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结构,“马”“乘”后分别断开,所以选E、G。

故选CEG。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以及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句意:头发斑白的老人大多数还步行。

/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B.“词义不同”错。

虞,都指意料,预料。

句意:国家有难的时候就可以用来防备意外的发生。

/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C.正确。

句意:想通过宰予赠送给孔子。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D.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楚昭王准备了用象牙装饰的安车来迎接孔子”错误。

根据材料二中“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可知,楚昭王用象牙装饰安车,是想通过宰予赠送给孔子,并不是用来迎接孔子。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异”,区别;“功伐”,功劳。

(2)“方”,现在;“寝息”,被搁置;“兴”,振兴。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的“今乱晋国之政,乏不虞之备,以成节,以絜私名,献伯之俭也可与?又何
贺”可知,苗贲皇不赞成“献伯之俭”。

他认为这是破坏晋国的政事,光耀私人的名声。

根据材料二宰予对楚昭王说的话以及孔子对两位弟子的评价可知,宰予认可“孔子之俭”,他认为孔子不在乎俸禄和官位,而是贵义尚德,在乎的是能否弘扬道义仁德,如果能助君主“行其道”,孔子就算徒步上朝也心甘情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盂献伯被授予了晋国的上卿之位,叔向前往祝贺,盂献伯的门前停着车马,马不吃谷物。

叔向说:“你只有一辆车子一匹马,这是为什么?”盂献伯说:“我看国人还有饥饿的气色,所以不用谷物喂马;头发斑白的老人大多数还步行,所以不用两辆车子。

”叔向说:“我开始的时候是祝贺你被封为上卿,现在要祝贺你的节俭了。

”叔向出来,对苗贲皇说:“(你)帮我去祝贺盂献伯的节俭。

”苗贲皇说:“这有什么可贺的?爵禄和旗帜,是用来区别功劳的大小,区分贤与不贤的。

所以晋国的法制规定,上大夫配备两辆车和八匹马,中大夫配备两辆车和四匹马,下大夫只配备一套车马,这是用来标明等级的。

况且卿一定要掌管军事,因而要修整车马,训练步兵和战车,以防备战事发生。

国家有难的时候就可以用来防备意外的发生,太平的时候可以用来供应上朝议事的需要。

现在盂献伯扰乱晋国的政事,缺乏防备意外的手段,而成就他的节操,以便光耀他私人的名声,盂献伯的节俭可行吗?又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材料二:
孔子派宰予出使楚国,楚昭王用象牙装饰安车,想通过宰予赠送给孔子。

宰予说:“夫子他老人家是不会坐这车的。

”楚昭王问:“为什么?”宰予回答说:“我通过老师的日常用度,考虑老师的心思所在来观察,所以知道他不会用这辆车。

”楚昭王说:“说说看。

”宰予回答说:“自从我侍候夫子以来,私下里见他言语不离大道,行动不违背仁。

重视义崇尚德,清正质朴喜好节俭。

出仕享有俸禄,但是却不用来积累财富。

不合于道义则离去,辞官的时候没有恋恋之心。

妻子不穿华丽的衣服,妾也不穿丝制的衣服,车马器皿都不雕刻华丽的花纹,不把谷物等粮食给马吃。

如果道可行则以治理国家为乐,道不行则以修身为乐,这就是夫子成为夫子的原因。

假如是看起来外观华丽的东西,听起来淫邪的妖冶美女的歌声,夫子经过的时候不会去看,遇到的时候也不会去听。

所以我知道夫子不会使用这辆华丽的安车。

”楚昭王说:“既然这样,夫子的意愿是什么呢?”宰予回答说:“现在天下道德被搁置,夫子的志向就是想振兴礼义道德并推行它。

天下确实如果有想治理的君主能够推行夫子之道,夫子即使是走着去上朝,也一定会乐意去,何必在远方使您这厚重的赏赐遭受辱没
呢?”楚昭王说:“从今以后就知道夫子的道德是多么伟大了。

”宰予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

孔子说:“你们认为宰予的话怎么样?”子贡说:“没有说尽老师道德的高美。

夫子的道德与天一样高,与海一样深。

像宰予所说的,不过是老师做事实在罢了。

“孔子说:”言语贵在真实,才能使人相信,舍弃了真实还有什么可称赞的呢?所以子贡的浮华比不上宰予的真实。


6.CEG7.C8.A9.(1)没有什么比当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君主的话是没有人敢违抗的。

(2)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

用刑罚遏制犯罪,那么百姓就会惧怕。

10.①韩非子认为君臣应各遵其礼;
②孔子认为君主治理百姓要重礼轻刑。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

“古之善御者”作“闻”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C处断句;
“两骖”作主语,主语前断句,“如舞”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谓语后断句,所以EG处断句。

故选CEG。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左右”,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方位名词,左右方向。

句意:平公身边侍从请平公除掉师旷。

/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

B.正确。

“信”,的确,确实。

/随意,随手。

句意:是真的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

C.错误。

词义不同。

“策”,竹制的马鞭。

/鞭策,驱使。

句意:没有缰绳而用鞭子。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D.正确。

句意:所以百姓更加暴乱。

/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立即……”错误。

材料一“善谏不听则远其身”“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以待之”,强调要谏,劝谏不听再远离或辞职。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当,成为;“惟”,只有;“莫”,没有人;“莫之违”,宾语前置,应为“莫违之”。

(2)“齐之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礼齐之”;“齐”,规范、约束、统一;“耻”,意动用法,感到羞耻;“刑”,犯罪。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故曰:平公失君道,师旷亦失臣礼矣”可知,韩非子认为君臣应各遵其礼;
根据“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

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可知,孔子认为君主治理百姓要重礼轻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平公和群臣在一起喝酒,喝酒很畅快时,就感叹地说:“没有什么比当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君主的话是没有人敢违抗的。

”师旷在晋平公跟前陪坐,便拿起琴来撞他。

晋平公撩开衣襟躲避开了,于是琴撞坏在墙上。

晋平公说:“太师拿琴撞谁?”师旷说:“如今有个小人在旁边说话,所以我拿琴撞他。

”晋平公说:“说话的人是我。

”师旷说:“哎呀,这不是当君主的人该说的话。

”平公身边侍从请平公除掉师旷,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鉴戒。


有人说:晋平公丧失了做君主的准则,师旷丧失了做臣子的礼节。

如果认为他的行为不对就惩罚他本人,是君主对臣下的准则;认为他的行为不对就陈述自己的意见,好好地加以劝谏不听那么就远远地离开他,是臣下对君主的原则。

如今师旷认为平公的行为不对,不陈述作为臣子的谏言,而用君主的惩罚方法,举起琴来撞平公的身体,这是颠倒了君臣上下的位置,丧失了作为臣子的礼节。

做臣子的,君主有了过错那么就劝谏,劝谏不听那么就看轻爵位俸禄以待君主的省悟,这才是做臣子的礼节。

如今师旷责备平公的过错,举起琴来撞平公的身体,即使是严厉的父亲也不会如此惩罚儿子,而师旷却对君主施行了这样的方法,这是大逆不道的做法呀。

臣子干了大逆不道的事,晋平公却喜欢而听从他,这是晋平公失去了做君主的准则。

所以晋平公的这事迹不可以宣扬,因为它会使君主在听取意见方面犯错误而又觉察不到自己的失误;师旷的行为也不可以宣扬,因为它会使奸臣袭用过分劝谏而掩盖谋杀君主的行径。

不能称颂这两件事,这是两种过错。

所以说:晋平公丧失了作为君主的准则,师旷也丧失了作为臣子的礼节。

材料二:
孔子到卫国,卫国将军文子问他:“我听说鲁国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

公父氏审理案件,让有罪的人恐惧,让无罪的人感到羞耻。


文子说:“让有罪的人惧怕,是使案件能审察,刑罚恰当。

让无罪的人感到耻辱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

用刑罚遏制犯罪,那么百姓就会惧怕。

”文子说:“现在用刑罚来整治百姓,刑罚尚且用不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骑马时用上缰绳,用刑罚来整治百姓就好像骑马时用鞭子。

在这边拿着鞭子在那边动,这是善于驾马。

没有缰绳而用鞭子,那么马就会迷失道路。

”文子说:“用驾马来说的话,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不更快吗?如果只有缰绳而无鞭子,马还会惧怕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

因此,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罚,所以百姓服从命令。

现在废掉礼教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