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黔豆10号和郑9525在桐梓县的对比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与栽培
第42卷 第2期 2022年4月
收稿日期:2021-12-27作者简介:邵 鹏(1992 )
,男(汉族),贵州盘州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领域研究(E -m a i l :991442671@q q
.c o m )㊂大豆品种黔豆10号和郑9525在桐梓县的对比试验
邵 鹏1, 卢启坤1, 代永红1, 梁 晔2, 杨万红1, 赵 熊1
(1.
桐梓县狮溪镇农业服务中心, 贵州桐梓563211; 2.桐梓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贵州桐梓563200)C o m p a r a t i v eE x p e r i m e n t o f S o y b e a nV a r i e t i e sQ i a n d o u10a n d Z h e n g 9525i nT o n g z i C o u n t y
S H A OP e n g 1,L U Q i k u n 1,D A IY o n g h o n g 1,L I A N GY e 2,Y A N G W a n h o n g 1,Z H A OX i o n g
1
摘 要:对黔豆10号和郑9525两个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及相
关性进行分析,为黔北地区种植大豆品种推广提供理论支撑㊂结果表明,两个大豆品种在桐梓县的生育期相差不大,全生育期郑9525为128d ,黔豆10号为123d
;对产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两个品种均能达到高产水平,黔豆10号可达280k g
/667m 2
以上,郑9525可达300k g /667m 2以上;对两个大豆品种的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大豆品种株高㊁百粒重㊁有效株数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与单株荚数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相关,生产中可通过提高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来提高大豆的产量㊂
关键词: 大豆;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S 56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39(2022)02-0088-02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是重要的战备粮食
和平衡营养的优质蛋白食品,豆油约占油类消费的
35%[1]
㊂大豆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范围遍布全国,但大豆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2
]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高,大豆产品的消费也逐渐上升,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
也在逐年上升[3]
㊂贵州省大豆种植面积较小,且大豆
种植面临品种老化㊁增产潜力低等问题[4
],严重影响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㊂桐梓县大豆种植面积小㊁产量
低,主要是缺少可选择的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落后导致,选育和引进新品种对桐梓县大豆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㊂本试验通过对黔豆10号和
郑9525两个大豆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及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桐梓县优质大豆品种引进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撑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黔豆10号由贵州省油料研究所提供,郑9525由
河南省农科院提供㊂
1.2 试验区概况
实验地点在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桐梓县狮溪镇
凤九花椒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东经107ʎ77'
,北纬28ʎ47',海拔781m )
,试验地区土壤为沙壤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排灌方便,交通便利,便于管理㊂年平均雨日168d 左右,年均无霜期270d 左右,
年均降雨量1100mm ,年均气温15.5ħ,年平均积温4219~6696ħ㊂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1年4 10月进行,
2021年4月28 29日播种2021年9月1 5日收获㊂选用国审大豆
品种黔豆10号和郑9525为试验材料㊂两个品种各种植0.33h m 2,郑9525种植株行距为30c mˑ15c m ,
黔豆10号种植株行距为30c mˑ10c m ,
开沟条播种植㊂施有机肥1000k g /667m 2㊁三元复合肥20k g
/667m 2作底肥,出苗后30d 进行中耕并追施尿素5k g
/667m 2,
其他同一般大田管理㊂1.4 测定指标
1.4.1 株 高
在大豆成熟后每个品种选取10株测量株高,平均株高为该品种株高㊂
1.4.2 全生育期
自大豆播种之日起到成熟收获日的累计天数㊂1.4.3 产量指标
在大豆达到生理成熟期小区两侧各去掉4行,两端各去掉3m ,
按对角斜线4点,每点取6m 2进行实收测产㊂每个实收测产点随机选取10株统计单株荚数㊁单株粒数㊁百粒重㊂
1.5 数据分析
试验采用M i c r o s o f t E x c e l 2010软件和S P S 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㊂

88㊃
问题探讨
邵 鹏等:大豆品种黔豆10号和郑9525在桐梓县的对比试验
表1 两个大豆品种各生育期
品种种子萌发
及出苗期(d
)幼苗期
(d )花芽
分化期(d )开花
结荚期(d )鼓粒期
(d )成熟期
(d )全生育期
(d )郑9525
6
27
35
1027
23
128
黔豆10号
625349
2623123表2 两个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
品种有效株数
(株)株高
(c m )
单株荚数(个)单株粒数
(粒)百粒重
(g )理论产量(k g /667m 2)实收产量
(k g /667m 2)郑9525
14507
66.84
58.30
122.7018.25
324.86
306.82
黔豆10号2451255.27
38.8571.50
16.46288.52289.87表3 郑9525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农艺性状相关系数
理论产量株高单株荚数
单株粒数
百粒重
有效株数
理论产量1.000株高0.4381.000
单株荚数0.047*0.479
1.000
单株粒数0.000**0.438
0.047*1.000
百粒重0.199
0.496
0.3910.199
1.000
有效株数
0.486
0.017*
0.497
0.486
0.3661.000
注: * 表示p <0.05, ** 表示p <0.01㊂下同㊂
表4 黔豆10号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农艺性状相关系数
理论产量株高单株荚数
单株粒数
百粒重
有效株数
理论产量1.000株高0.1951.000
单株荚数0.01**0.234
1.000
单株粒数0.000**0.195
0.01**1.000
百粒重0.138
0.302
0.2030.138
1.000
有效株数
0.291
0.029
0.307
0.291
0.4671.000
2 结果分析
2.1 生育期
如表1所示,郑9525和黔豆
10号大豆品种种子萌发及出苗期
和成熟期生育期相同,分别为6d 和23d ,幼苗期相差2d ,花芽分化期㊁开花结荚期㊁鼓粒期均差1d ,全生育期郑9525为128d ,比黔豆10号晚5d
㊂2.2 农艺性状及产量
如表2所示在黔北地区郑
9525平均株高为66.84c m ,黔豆10
号为55.27c m ,郑9525比黔豆10号高11.57c m ;单株荚数郑9525为
58.3个,黔豆10号为38.85个,相差19.45个;单株粒数郑9525为122.7粒,黔豆10号为71.5粒,
两者相差51.2粒,百粒重相差1.79g ;理论产量郑9525为324.86k g /667m 2,黔豆10号为288.52k g /667m 2,相差36.34k g
/667m 2;实收测产郑9525为306.82k g
/667m 2,黔豆10号为289.87k g
/667m 2,相差16.95k g
/667m 2㊂2.3 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如表3和表4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郑9525大豆品种株高㊁百粒重㊁有效株数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
与单株荚数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
单株粒数呈极显著相关;黔豆10号
大豆品种株高㊁百粒重㊁有效株数与产量呈正相关,但
相关性不显著,与单株荚数㊁单株粒数呈极显著相关㊂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两个大豆品种各生育期进行分析,在黔北地区两个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相差不大,全生育期郑
9525为128d ,黔豆10号为123d ,全生育期在120~
130d
;对产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两个品种均能达到高产水平,黔豆10号可达280
k g /667m 2
以上,郑9525可达300k g
/667m 2
以上;对两个大豆品种的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大豆品种株高㊁百粒重㊁有效株数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
与单株荚数㊁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生产中可通过提高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来提高大豆的产量㊂本试验
种植大豆面积较小,农艺性状统计不够全面,如节间数㊁分枝数等没有进行统计,将在下一步试验中再做补充和分析,以期为优质大豆品种在桐梓县推广和引进提供理论支撑㊂参考文献:
[1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等.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J ].大豆科学,2008(1):1-7.
[2
]张淑荣,李广,刘稳.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7(5):10-15.[3
]周应恒,邹林刚.中国大豆期货市场与国际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关系研究 基于V A R 模型的实证分析[J ].
农业技术经济,2007(1):55-62.
[4
]朱星陶,陈佳琴,强兴明,等.贵州大豆生产现状及产业技术需求与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2(10):208-213.

98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