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边塞诗(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深入了解盛唐边塞诗.

二.欣赏王昌龄的边塞七绝.

三.结合具体诗句,学习鉴赏边塞诗.(重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授课过程:

第一教时

一.了解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

1、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视频欣赏<<唐之韵>>边塞诗人(上),了解王昌龄等诗人.三.王昌龄及其边塞诗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其中有的诗写出了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四.边塞诗鉴赏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第二教时

一.总结上堂课的鉴赏作文.

二.边塞诗鉴赏练习

1 阅读卢纶的《塞下曲》,回答问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

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⑵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

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了大雪。

2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⑴两首诗都表达了主题

⑵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

“碛里”“月中”使人倍感环境的悲凉,气氛的悲怆。“三十万

人一时回首”夸张手法写出典型的情景,显出笛声的哀怨,表现征人思乡的感情。

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

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绘出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3 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

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

“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三.作业:

参考:

从军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

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