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1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幼儿园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篇1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幼儿园课文,下面是《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
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
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
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
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
”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
”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该
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
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
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
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信息。
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
”“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
”------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
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
幼儿园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篇2
当学生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
怎样有效利用第一课时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
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学生多读课外书。
在学生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
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这样先说后读,把学生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他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
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去找好吗?”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
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
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
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而可爱的孩子啊。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学生继续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不能解决的再一起来全班讨论。
结果学生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
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
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幼儿园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篇3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一)
在幼儿的心中,妈妈是最最重要的人,而小蝌蚪却不在妈妈身边。
它们游啊游,到处去找自己的妈妈。
很多幼儿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都很喜欢这个故事。
语言交流《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会按顺序讲故事,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动物特征,培养幼儿理解、想象、记忆和表达能力。
这一课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重在理解动物间的对话和故事情节,学会动物间的对话,特别是描述青蛙特征的词句。
我先安排幼儿听故事磁带,然后教师逐幅出示教学挂图,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
然后教师先逐幅完整地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动物间的对话。
老师讲完,再请幼儿尝试自己讲,特别要说出青蛙特征的话。
这一课时,为下一课时幼儿表演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课时,先结合教学挂图,一起回忆故事内容。
再请幼儿倾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说出动物间的对话。
最后才让幼儿戴上头饰表演。
由于前面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幼儿才有话可说,动作表演自如,进行得很流畅。
从这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的角色表演是否能流畅,主要在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语言的学习,这样语言交流课才能扎实地训练幼儿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二)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是篇脱离拼音的的看图学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由于本班学生是农村孩子,对蝌蚪并不陌生。
教学本课我直接导入,问:你们谁见过蝌蚪,在哪里见过,长成什么样子?学生争先恐后
的回答,触发他们的生活实践,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导入后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每副图,猜猜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
课文以对话为主,我以朗读为主。
本课文没有注音,学生朗读有一定难度,我以教师范读形式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内容。
设计问题:小蝌蚪有什么特征?它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遇到了谁?它们的妈妈是谁?有什么特征?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围绕问题图文对照展开多种形式朗读。
如:自由读、指名分段读、男女生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等。
并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找找、划划做记号,养成读书留下记号的好习惯。
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提高了读的质量。
课文第二、三小节写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我先指名读这两小节,让学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谁,又碰到了谁,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变化,理清了文章脉络。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时的心急。
最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进一步体会。
朗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得到升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同桌或小组内共同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小蝌蚪找妈妈原文:
暖和的春天来了。
池塘里的冰融化了。
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
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
春风轻轻地吹过,太阳光照着。
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
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
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到池塘中来游水。
小蝌蚪看见小鸭子跟着妈妈在水里划来划去,就想起自己的妈妈来了。
小蝌蚪你问我,我问你,可是谁也不知道。
“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
他们一起游到鸭妈妈身边,问鸭妈妈:
“鸭妈妈,鸭妈妈,您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请您告诉我们,我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呀?”
鸭妈妈回答说:“看见过。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
你们自己去找吧。
”
“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
一条大鱼游过来了。
小蝌蚪看见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他们想一定是妈妈来了,追上去喊妈妈:“妈妈!妈妈!”
大鱼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我是小鱼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到前面去找吧。
”
“谢谢您啦!鱼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乌龟游过来了。
小蝌蚪看见大乌龟有四条腿:心里想,这回真的是妈妈来了,就追上去喊:“妈妈!妈妈!”
大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我是小乌龟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
“谢谢您啦!乌龟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白鹅“吭吭”地叫着,游了过来。
小蝌蝌看见大白鹅的白肚皮,高兴地想:这回可真的找到妈妈了。
追了上去,连声大喊:“妈妈!妈妈!”
大白鹅笑着说:“小蝌蝌,你们认错了。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鹅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唱起哥来‘各各各’的,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
“谢谢您啦!鹅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小蝌蚪游呀、游呀,游到池塘边,看见一只青蛙坐在圆荷叶上“各各各”地唱歌,他们赶快游过去,小声地问:“请问您:您看见了我们的妈妈吗?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有四条腿,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唱起来‘各各各’的………”
青蛙听了“各各”地笑起来,她说“唉!傻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吗呀”
小蝌蚪听了,一齐摇摇尾巴说:“奇怪!奇怪!我们的样子为什么跟
您不一样呢?”
青蛙妈妈笑着说:“你们还小呢。
过几天你们会长出两条后腿来;再过几天,你们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四条腿长齐了,脱掉了绿衣服,就跟妈妈一样了,就可以跟妈妈跳到岸上去捉虫吃了。
”
小蝌蚪听了,高兴得在水里翻起跟头来:“啊!我们找到妈妈了!我们找到妈妈了!好妈妈,好妈妈,您快到我们这儿来吧!您快到我们这儿来吧!”
青蛙妈妈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和她的孩子蝌蚪一块儿游玩去了。
幼儿园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篇4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们的自然角也散发着勃勃生机。
一群小蝌蚪在自然角的清水中嬉戏,当孩子们看见小蝌蚪时,注意力完全被小蝌蚪吸引了,问题也在不断的出现。
“王老师,小蝌蚪哪里来的?”“小蝌蚪怎么这么小啊?它有眼睛、嘴巴吗?”……孩子们的议论引起了我的反思:应该把孩子们拉到我预设的活动中吗?很显然幼儿对小蝌蚪的兴趣很浓,马上打断他们,让他们来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显得很生硬。
于是我调整了原有的计划,让孩子们继续观察,满足他们的需要。
在观察中,孩子们发现小蝌蚪的脑袋是圆圆的、扁扁的,尾巴是细细的、长长的,它游的时候尾巴是弯弯的,不动的时候是直直的,顺着孩子的兴趣,我们一起学学小蝌蚪,并把小蝌蚪的特征编到了儿歌里,大家非常快乐。
这时,一个孩子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小青蛙的。
”有些孩子马上附和,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自然地引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在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中,幼儿完全沉浸在故事氛围中,还强烈想表演这个故事。
其实,主题课程中是有《小蝌蚪找妈妈》的经典故事,但教师主动引入和幼儿自发想知道而生成的课程在意义上是不同的,生成性课程让幼儿更有学习的强烈兴趣。
孩子显然对小蝌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要根据预设的计划马上把孩子拉到故事中,就会造成孩子跟着老师走的现象,那么这时我们就应顺应孩子的需要,既然他们对小蝌蚪感兴趣,就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
孩子观察到一定的程度个别幼儿就提出:“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的。
”但也有人不同意,于
是就产生了问题,这时我才引出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带着问题来听故事,效果则更加好,远远优于本来的预设活动。
《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孩子们仍然沉浸在快乐中。
在活动中我发现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兴奋。
今后,我们要更加有心去发现和把握孩子在活动中的兴趣点,让幼儿快乐学习。
幼儿园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
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自主阅读能力。
4.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识字、读书。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文中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
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你知道它是谁吗?
(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书课题:3
4.小蝌蚪找妈妈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同学们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妈妈吗?怎么找的?找到了没有?(观看动画课件)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3.课件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内容,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
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角色迁移,体验文本
播放课件,多种形式读好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a.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
指导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b.理解“一群”的意思,通过“一只”、“一群”进行比较,知道“一群”数量多,并用“一群”说话。
c 、小结小蝌蚪的样子: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2.看图读二、三自然段。
指导蝌蚪与鲤鱼妈妈与乌龟的对话。
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意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礼貌:第二次很热情,但有点着急。
鲤鱼:亲切。
乌龟:和蔼。
学生分角朗读,戴上头饰表演朗读。
3.指导朗读第四、五段。
a.蝌蚪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b.青蛙妈妈的话应该怎么读?(亲切、慈爱)
4.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5、说说青蛙妈妈的样子:大眼睛、四条腿、白肚皮、披着绿衣裳
三、感情朗读
四、巩固练习,理解内容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2.我会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
五、巧设悬念,课外延伸
小青蛙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
他们一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到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教学反思:
我在课前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
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相机点出对应的图片。
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说得对吗?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
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
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幼儿园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篇6
《小蝌蚪找妈妈》是大部分孩子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习观察、思考画面的内容,并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在导入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思考: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大部分幼儿都不了解,因此更加激发幼儿的探知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逐一出示图画引导幼儿阅读画面内容,并让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大胆想象,猜测它们会互相说些什么话?最后又会怎样呢?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都能基本正确读懂内容,并想象角色的对话,把图画完整地讲述;同时启发幼儿发挥想象,鼓励幼儿根据故事中小动物的角色、心理特点丰富对话内容,幼儿对此环节很感兴趣,能大胆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模仿。
在帮助幼儿梳理故事情节时,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前后的画面,推断故事的内容。
但在
活动中,教师需注意调整一下环节:1、教师在引导幼儿如何观察画面后,未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2、虽然让幼儿集体欣赏配乐故事,但此前教师可让幼儿逐一完整地讲述整个画面。
同时在活动中,也有个别幼儿参与性不强,教师可仔细观察,并运用策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园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篇7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准备:小蝌蚪生字卡课件,课文六幅插图课件,歌曲《小蝌蚪》。
教学教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小朋友想不想和它们交朋友?
生:(大声说)想。
(出示课件1)
师:谁认对一个词语宝宝就可以得到一只可爱的小蝌蚪。
(认对后点击一下生字卡,小精灵欢快地说:“奖给你一只小蝌蚪”)生认读生字。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师:小朋友个个都是认字的能手,池塘里的小蝌蚪可高兴啦!
(出示课件2,即文中插图1)小蝌蚪长成什么样?看谁观察得仔细。
生仔细观察后纷纷举手说。
生一:小蝌蚪有大大的脑袋。
生二:小蝌蚪有黑灰色的身子。
生三:小蝌蚪长着长长的尾巴。
师:你真行,正确地读出了“长”的两种读音。
小朋友试着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你带着笑容把“快活”读得重一些,小蝌蚪真高兴呀!谁也能高兴地读一下这段话。
生高兴地读。
师:真不错!小朋友读得这么高兴,李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小朋友认真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棒!师范读后,问: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一(评):老师把“一群” “大大”“黑灰色”读得重一些,把“长长”读得长一些。
生二(评):老师带着微笑读。
师:谢谢小朋友的夸奖(点击小精灵),你们想读好这句话吗?
生:(笑着说)想!
师: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3,即文中插图2)
师:图2中的小蝌蚪与图1中的有什么不同?
生: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你真棒!(点击小精灵)小朋友都看一看,小蝌蚪真的长出了两条后腿。
生:真可爱!
师:小蝌蚪想做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看图说话。
师:小朋友真聪明,请小朋友找一找哪个自然写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读读。
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