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格尔尼卡》这幅世界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尺寸等)以及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明白画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例如牛象征法西斯),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从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入手,学会从构图、造型等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引领下,通过自己寻找资料、思考问题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去深入分析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可采取集体绘画同样题材作品、用肢体表现画面内容、用语言文字描述作品内容等多种方式,生动活泼地诠释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手法和立体主义风格。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2.教学器材:录播教室;
3.教学课件:PPT课件、公益广告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讲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讲述中,同学们需要思考这几个问题。
1.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
3.画家名字,哪个国家?
4.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去创作?
同学们还要结合课本认真听讲,老师会随时停下,让你来接力讲述这个故事。
好,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我们就开启今天的美术之旅。
二、新课
(一)格尔尼卡的故事
师:老师要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叫做《格尔尼卡》(音乐响《钢琴曲---辛德勒的名单》),请同学们浏览课本。
板书:格尔尼卡。
师:《格尔尼卡》是什么?
生:一幅画。
师:是的,格尔尼卡是一幅画,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幅画,它还是一座小城的名字,在西班牙,曾经宁静而又美丽,但1937年4月的一天,德国空军疯狂的轰炸了这座小城,三个小时,变成了废墟。
后来毕加索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消息。
好,由你接力讲述这个故事。
生:毕加索看到这则消息后,义愤填膺,非常伤心,想把他的愤怒画出来。
板书:在格尔尼卡上下画上两道弧线,表示眼睛。
师:毕加索的眼睛久久的凝视着格尔尼卡这片废墟,他在思考怎样的图画才能表现他对于这场战争的愤怒,是否可以像孩童那样稚嫩的线条去表现一场屠杀?他开始一遍遍的勾画草图,这是他创作的轨迹。
生:毕加索为创作《格尔尼卡》,先后画了许多草图,这是他在创作初期画的一幅草图。
从中不难看出画面上方有一个太阳,马没有出现在正式稿的位置上,但人物的安排已初步确定。
大约第六稿时才把构图画成最终的样子。
师:我们来看一下画面中有什么颜色?
生:黑、白、灰。
师:毕加索用黑白灰绘画着他对于生命的记忆。
这是最后完成的画作。
故事讲到这里,这几个问题也有答案了吧?
生:嗯。
师提问,第一个问题一起回答,第三个问题到黑板写。
(二)格尔尼卡赏析
师:这幅画中有很多的形象,同学们小组讨论他们分别象征了什么?画家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生4-6人小组讨论(大约5分钟)。
师:我们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解读这幅画中的形象。
可以肢体动作或表情模仿。
生:公牛代表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灯像眼睛一样,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
······
师:画面中出现了很多的形象,站立昂首的牛、痛苦的马、怀抱死去孩子的妇女、握着断剑的战士,所有形象都是支离破碎的,画面内容看上去比较凌乱,画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绘画形式表现战争题材?这和画家的生平有关,让我们一起了解毕加索和他的立体主义风格。
生: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
······
师:毕加索刚开始的画作也是很具象写实的,后来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发展到立体主义时期,越来越抽象,也融合了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的影响,创造出立体主义风格。
大家看一下立体
主义风格有什么特点?
生:几何切面、多视角、二度空间变成了三度空间、结构美···
三、创作与拓展
师:这幅《哭泣的女人》和我们今天学的《格尔尼卡》一样,并不写实,真实的人没有长成这么扭曲变形的,这也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他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可见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一)创作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模仿《格尔尼卡》的创作手法及立体主义风格,以战争与和平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响《钢琴曲---辛德勒的名单》、《Starry starry night》、《祈祷---刘文正》)
师巡视指导。
(大约15分钟)
(二)展示
以投影仪展示学生画作。
请创作者亲自讲解创作初衷及内容。
评出“最美作品”、“最具创意作品”、“最具潜力作品”等。
板书设计:由生完善黑板关于眼睛的板书。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格尔尼卡》这幅世界名画,画面中没有飞机炸弹,却聚集了残暴、痛苦与绝望。
这是贪婪的人类发动的残酷战争,也是艺术对战争的思考,这就是毕加索与《格尔尼卡》的故
事。
师:当我们久久凝视着课本上的这幅画,如同毕加索当年悲愤地注视着那片废墟,我们不忍直视,因为太痛苦、太难过,当我们不想看的时候,可以合上课本,关掉电视报导,可是他们关不掉(PPT展示公益广告画面:你可以关掉它,而他们不能),这些难民现在每天都在恐惧和绝望中度过,这里的孩子依然在哭泣。
播放公益广告视频:愿世界没有战争。
师:让我们一起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安康!(和学生一起双手合十祈祷)
音乐响:《祈祷---刘文正》。
师:相信同学们欣赏了《格尔尼卡》后有很多感触,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以100字左右的短文写下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这幅画或毕加索的其他作品,下节课之前请同学们为我们讲述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毕加索
(西班牙)
学情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的开篇,作为七年级的新生,直观、感性的内容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的生活
经历与《格尔尼卡》作品所呈现的痛苦、阴暗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适时诱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同时新时代的学生更加注重视听效果,所以在课件中我融入了大量音乐衬托悲剧气氛,借助多媒体播放公益广告视频等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总体而言,七年级新生对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还是能较好的理解,因为其二维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绘画,学生通过平时观看的一些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也能够很快引起共鸣。
效果分析
《格尔尼卡》这幅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学生对作品的诠释比较到位,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
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
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在创作部分里,生模仿《格尔尼卡》并借鉴立体主义风格进行创作,从而达到练习效果:
(1)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学生对于创作部分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如一个女生画了日本捕鲸的残酷场面,说明她很关注社会;还有对于和平的渴望,都体现了生对战争的反思。
教材分析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是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的一节欣赏课。
1. 作品背景: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在1937年创作的一幅著名的艺术作品。
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
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2. 教学思路:
本课教材意在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从这一点出发,在版面安排上做了很大的改革:它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从背景到艺术家构思的过程,并通过蓝线在画面里引出的一些局部,让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经过充分的自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这些局部经过精心选择,试图通过几种典型的象征性艺术手法,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所以,本课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讨论、探究、体验。
教师要少讲,只是在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起到点拨的作用。
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从而培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评测练习
一、填空
1.《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的作品,他创造出()风格。
2.《格尔尼卡》这幅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3.《格尔尼卡》创作于()年。
二、问答
1.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名作,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请写出至少两件)
2. 欣赏《格尔尼卡》会给你的心灵带来怎样的感受?(50字左右)
课后反思
《格尔尼卡》是一节欣赏课,在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中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因为毕加索的绘画比较抽象,课堂比较难把握,备课量也比较大。
在备课时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格尔尼卡》的资料,同时融入了“造型·表现”课的内容,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美术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欣赏课怎样上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具体到教学中怎么改变?教师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了。
我选择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尝试性地将“造型·表现”课的绘画内容融入欣赏课,又设计了讲故事、讨论、观看视频等活动,改变了以往欣赏课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得欣赏课出现了气氛热烈的场面。
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毕加索的喜爱和了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好多同学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重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作品创作的过程、作品的创作方法及色彩构图特点都有所了解,对作者毕加索及毕加索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还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欣赏课。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名教师恰如一位导演,教材、教参好似剧本,学生就是演员和观众。
”这句话是否值得深思呢?一位专家也曾说:“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一名演员。
”我认为这种比喻更为恰当,更适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因为教师以导演自居,势必会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使课堂教学失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自由、尊重、和谐、信任等关系。
把自己看成是导演,也看成是一名演员,就意味着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相互建构,只有这样做,才能创设出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
课标分析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属于美术课程标准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多年来,在美术欣赏课不断得到加强的情况下,
现在的美术课程标准不仅把美术作品欣赏作为四个学习领域之一,而且强调不仅要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学会评价美术作品,并把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
这种要求明显地比过去提高了。
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领域外化性行为特征相比较,“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来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同时,课标指出,各个学习领域并不是独立的,是交叉融和的,在“欣赏·评述”领域学习过程中也有“综合·探索”。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合作、探究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
本节课我将“造型·表现”融入“欣赏·评述”领域中,以期有更好的课堂效果,赏练结合,让生更好地体会画家的创作手法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