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粉尘与职业卫生(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卫生
粉尘是指直径很小的固体颗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生成,或在生产或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
`生产性粉尘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它不仅是严重危害职工健康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而且还可污染周围环境,危害居民的健康。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生产性粉尘来源甚广,几乎所有矿山和厂矿在生产过程中均可产生粉尘。
如采矿和隧道的打钻、爆破、搬运等,矿石的破碎、磨粉、包装等;机械工业的铸造、翻砂、清砂等;以及玻璃、耐火材料等工业,均可接触大量粉尘、煤尘;而从事皮志、棉毛、烟茶等加工行业和塑料制品行业的人,可接触相应的有机性粉尘。
主要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
1.固体物质的破碎或机械加工:如矿石的钻孔、爆破和粉碎,金属的切割和研磨以及粮谷的脱粒和磨粉等均可产生粉尘。
2.可燃性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如煤炭燃烧时可产生烟尘。
3.某些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或氧化:如熔炼黄铜(含锌)时可产生氧化锌的烟尘。
4.粉末状物质的混合、过筛、包装、运输等:如调制型砂、包装水泥等均可产生粉尘。
二、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粉尘的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的混合粉尘三类:
1.无机粉尘:①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粉尘。
②金属性粉尘:如锡、铝、铁、铅、锰、锌等金属及其化合物。
③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
2.有机粉尘:①动物性粉尘:如兽毛、羽毛、丝、毛发、骨质、角质等。
②植物性粉尘:如棉、麻、谷物、木材、甘蔗、烟草、茶等。
③人工有机粉尘:合成纤维、有机燃料、农药、炸药、合成树脂等。
3.混合性粉尘:上述两类粉尘混合存在时,称为混合性粉尘,是生产作业中最常见的粉尘存在形式。
如棉、麻、烟草初加工时,常产生棉、麻、烟草与砂土的混合性粉尘。
三、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
粉尘的理化特性不同,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亦不同,所以其理化特性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
从卫生学角度出发,主要应考虑的粉尘理化特性如下:
1.粉尘的化学组成和粉尘浓度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浓度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作用。
如二氧化硅粉尘致纤维化,但游离型和结合型、结晶型、和非结晶型的作用各异。
某些金属(如铅及其化合物)粉尘通过肺组织吸收,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
另一些金属(如铝)可导致过敏性哮喘或肺炎。
同一种粉尘,作业环境中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严重。
2.粉尘的分散度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百分比表示。
小颗粒粉尘所占比例愈大,则粉尘的分散度愈高,分散度低表示粉尘中颗粒所占的比例大。
粉尘颗粒的直径大小用微米(μm)表示。
粉尘的分散度与粉尘在空气中的悬浮性有直接关系。
粉尘颗粒愈小,在空气中的沉降速度愈慢,悬浮时间愈长,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越多。
粉尘的分散度还与粉尘在呼吸道中的阻留部位亦有密切关系,不同直径的粉尘粒子在呼吸道的沉积部位不同,一般人为,直径小于
15μm的粒子可进入呼吸道,其中10~15μm的离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因此把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称为可吸入性粉尘,5μm以下的粒子可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可呼吸性粉尘。
3.粉尘的溶解度
具有化学毒性的粉尘(如铅、锰及其化合物等),随溶解度的增加,对人体的危害增强。
无毒粉尘则相反,随溶解度的增加,对人体的危害减弱。
致纤维化作用的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等),虽然在体内溶解度很低,但可引起尘肺,对人体的危害则比较严重。
4.粉尘的比重、形状和硬度
粉尘颗粒的比重大小和形状与粉尘的沉降速度有一定的关系,比重愈大、愈接近球形,沉降速度愈快。
边缘锐利,呈锯齿状坚硬的大颗粒粉尘(如铁尘等),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的局部刺激和损伤。
长而柔软的纤维状粉尘(如棉尘等),易沉降粘附与呼吸道粘膜,引起慢性炎症。
5.粉尘的荷电性
高分散的粉尘常带有电荷。
这种电荷可由粉碎过程和流动中相互摩擦而产生,或由吸附空气中的离子获得。
温度升高时电荷增多,湿度增加时电荷减少。
同一种粉尘颗粒可带正电荷、负电荷或不带电荷。
粉尘颗粒带有异相电荷时,可促进其凝集,加速沉降。
一般认为荷电的粉尘颗粒易被阻留肺内,并能影响细胞吞噬速度。
6.粉尘的爆炸性
高分散度、高浓度的可氧化的粉尘(如煤、面粉、糖、硫磺、铝等),遇到明火、火花或放电时,可发生爆炸。
爆炸的最低浓度为:煤尘30~40g/m3,糖10.3g/m3,面粉、硫磺、铝7g/m3。
四、生产性粉尘体内过程
1.粉尘在呼吸道的沉积
粉尘被吸入呼吸道后,主要通过撞击、重力沉积、随机热动力冲击(又称布朗运动)、静电沉积、截留而沉降。
撞击主要发生在大气道分岔处,随着气道变小总截面积增大,气流减慢,粉尘由于重力沉降阻留于气道表面。
直径大于1μm的粒子大部分通过撞击和重力沉降而沉积,沉降率与离子的密度和直径的平方成正比,直径小于0.5μm 的粒子主要通过空气分子的布朗运动沉积于小气道和肺泡壁,纤维状粉尘主要通过截留作用沉积,物质破碎新产生的粉尘粒子带较多电荷,易在呼吸道表面产生静电沉积。
所有这些沉降作用,有都与尘粒的大小、密度、通过气道的空气速度有关。
2.人体对粉尘的防御和清除
对于吸入的粉尘,人体具备有效的防御和清楚机制,一般认为,有三道防线。
(1)鼻腔、喉、气管支气管树的阻留作用大量粉尘离子随气流吸入时通过撞击、重力沉积、截留、静电沉积作用阻力留于呼吸道表面,减少进入气体交换区域(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的粉尘量。
气道平滑肌收缩使气道截面积缩小,减少含尘气流的进入,增大粉尘截留,并可启动咳嗽和喷嚏反应,排出粉尘。
(2)呼吸道上皮粘液纤毛系统的排出作用呼吸道上皮存在“粘夜纤毛系统”,由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纤毛和覆盖于上的粘液组成。
正常情况下,阻留在气道内的粉尘粘附在气道表面的粘液层上,纤毛向咽喉方向有规律摆动,将粘液层中的粉尘移出。
有证据表明,虽然肺泡上皮未见纤毛,但其表面的粘液及粘着的尘粒在向支气管流动。
这种方式是很有效的粉尘及外来异物清除方式,但如长期大量吸入粉尘,损害粘液纤毛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极大降低粉尘清除量,导致粉尘在呼吸道滞留。
(3)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入肺泡的粉尘粘附在肺泡腔表面,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尘细胞。
大部分尘细胞通过自身阿米巴样运动及肺泡的舒张转移至纤毛上皮表面,再通过纤毛运动而清除。
绝大多数粉尘通过这种方式约在24小时内排除;小部分尘细胞因粉尘作用受损、坏死、崩解,尘粒游离后再被巨噬细胞吞噬,如此循环往复。
进入肺间质的小部分粉尘被间质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尘细胞,部分尘细胞坏死、崩解释放出尘粒,尘细胞和尘粒进入淋巴系统,沉积于肺门和支气管淋巴结,有时也可经血循环达到其他脏器。
尖锐的纤维粉尘,如石棉可船透脏层胸膜进入胸膜腔。
人体通过各种清除功能,可排除进入呼吸道的97%~99%的粉尘,约1%~3%的尘粒沉积在体内。
但长期吸入粉尘可削弱上述清除功能,导致粉尘过量沉积,酿成肺组织病变,引起疾病。
五、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所有不溶或难溶的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
(1)尘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一类疾病。
(2)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危害,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无进展,x线胸片阴影可逐渐消退。
(3)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入棉、亚麻、大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吸入被霉菌、细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4)呼吸系统肿瘤: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
(5)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2.局部作用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粘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终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
体表长期接触粉尘还可导致堵塞性皮脂
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
金属磨料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
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
3.中毒作用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可在呼吸道粘膜很快溶解吸收,导致中毒。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卫生(二)
生产性粉尘是指工作场所在生产、加工、搬运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微粒的总称。
它包括木材粉尘、金属粉尘、煤尘、纺织品粉尘等,广泛存在于各种行业和工作环境中。
而职业卫生则是研究和采取措施,以预防工作环境中对工人健康的不良影响和防止职业疾病的发生。
生产性粉尘对职业卫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呼吸系统影响:生产性粉尘中的微粒会进入到呼吸道,对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和损伤。
例如,木材粉尘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会对上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并导致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金属粉尘则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等疾病。
2. 皮肤影响:某些生产性粉尘如矽尘、氧化铜等会对皮肤产生刺激,长时间接触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湿疹等症状。
还有一些粉尘如硫酸铜粉尘可能引起皮肤癌。
3. 毒性影响:一些生产性粉尘含有有害化学物质,如铅、砷、汞等重金属,长期接触可能导致中毒。
例如,矽尘中富含游离二氧化硅,长期吸入可能导致矽肺等严重疾病。
为了防止生产性粉尘对职工的健康造成危害,需要采取以下职业卫生措施:
1. 源头控制:主要是通过工艺改进、设备更新等措施降低粉尘的产生和释放量。
例如,可以使用封闭式设备、局部排风装置等减少粉尘产生。
2. 工程控制:通过调整工作环境、采取防护设施等方式减少粉尘的扩散和接触。
例如,可以在生产车间增设排风系统、粉尘屏障等。
3. 个体防护:对于无法通过源头控制和工程控制来降低粉尘浓度的情况,需要给职工配备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例如,呼吸道防护装备(口罩、面具)、防护眼镜、耳塞等。
4. 定期检测:需要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粉尘浓度的检测和监测,以及对职工进行健康检查,早发现职业病的存在和潜在风险。
5. 培训和宣传:加强职工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和相关法规宣传,提高职工对生产性粉尘危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6. 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职业卫生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综上所述,生产性粉尘与职业卫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对生产性粉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能够减少工人患职业病的风险,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职业卫生的实施需要企业、政府和职工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推动职业健康事业的发展。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卫生(三)
一、引言
在各行各业的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量的粉尘。
这些生产性粉尘对工人的健康及职业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
职业卫生措施。
本文将从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危害、控制及相关职业卫生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细小颗粒物,主要分为两类:非有机粉尘和有机粉尘。
非有机粉尘的来源包括金属加工、磨削、砂磨、研磨等工艺过程;有机粉尘的来源主要是木材加工、烘焙、谷物加工等行业。
这些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会通过机械、气流等途径悬浮在空气中,对工人呼吸器官、皮肤等造成危害。
三、生产性粉尘的危害
1.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生产性粉尘中的颗粒物在进入人体时会被呼吸道过滤系统拦截,但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粉尘中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比如,煤矿工人长期暴露在煤尘中会导致煤尘肺病;金属工人暴露在金属粉尘中则容易患上金属尘肺。
2.对皮肤的危害
部分生产性粉尘在长期接触皮肤后会引起接触性皮炎,如水泥工人长时间接触水泥粉尘会导致接触性皮炎。
此外,某些有机粉尘如木尘会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肤湿疹等疾病。
3.对眼睛的危害
粉尘中的颗粒物会悬浮在空气中,当这些颗粒物进入眼睛时会引起眼部不适甚至损伤,如眼结膜炎、角膜炎等。
四、生产性粉尘的控制
生产性粉尘的控制有两个主要方面:控制源头和个人防护。
1.控制源头
控制源头是指通过改进工艺、采用防护设备等方式减少或消除粉尘的产生。
比如,在金属加工过程中,可以使用湿式磨削或切割来减少金属粉尘的产生;在木材加工过程中,可以采用更高效的吸尘设备。
2.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是指通过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保护工人对生产性粉尘的暴露。
常见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尘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工人在接触粉尘环境时应正确佩戴这些防护装备,并及时更换。
五、职业卫生措施
为了保护工人免受生产性粉尘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职业卫生措施。
1.环境监测
对于产生生产性粉尘的工作场所,需要定期进行粉尘浓度的监测。
通过监测了解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教育培训
对于从事可能接触生产性粉尘的工人,需要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包括对危害的认识、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应急处理等知识培训。
3.合理配置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粉尘环境中对工人的健康有害,因此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定期进行休息,以降低工人暴露在粉尘中的时间。
4.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工人身体的异常情况,对于已经出现粉尘病的工人,可以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5.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控制生产性粉尘的危害,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粉尘控制标准、防护装备配置要求、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六、结论
生产性粉尘对工人的健康和职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针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措施。
通过控制粉尘源头、个人防护及职业卫生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工人受到生产性粉尘危害的风险。
同时,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加强监测、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也是保障工人职业健康的重要步骤。
注:本文只是简单介绍了生产性粉尘与职业卫生的相关内容,具体实施时需根据不同行业和工艺过程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和制定措施。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