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尽版小班案例分析【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幼⼉园教育的内容是⼴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艺术等五个⽅⾯,还可按其它⽅式作不同的划分。那么,作为幼教该如何写教育笔记?下⾯为您提供了详尽版⼩班案例分析【三篇】,供您参考。

【篇⼀】

案例描述:

这⼀天,孩⼦们正在开⼼的玩区⾓游戏,我正在娃娃家做客呢。突然,“这是我先拿到的!”“不给,是我先拿到的”,建构区中传来了不和谐的⾳符,我应声来到建构区,只见熙熙和妍妍正在争抢⼀块积⽊,眼看两⼈就要“动⼿”了。因为之前在区⾓活动点评的时或是谈话活动时,我们引导幼⼉⼀起探讨过“有⼈抢我玩具应该怎么办?”这⼀问题,也曾总结出了⼏个解决问题的好⽅法:⼀、“⼀起分享吧”:⼤家⼀起玩;⼆、“交换玩具吧”:找⼀个更好玩的玩具作交换;三、“等待⼀下吧”:等别⼈玩好了再玩,等等。所以,我把问题抛给了孩⼦:“我们⼀起想⼀想,怎样才能两个⼈都玩到玩具呢?”两个孩⼦僵持了⼀会,妍妍放⼿了,对熙熙说:“你玩好以后,先给我噢!”熙熙玩了⼀会之后,就让给妍妍玩,两个⼩朋友和和⽓⽓⼜开始开⼼的玩游戏了。

案例分析:

幼⼉争抢教玩具的事例,在幼⼉园屡见不鲜,⽽⾯对不同年龄段的孩⼦,教师应有不同的解决⽅式。

对于⼩班幼⼉,教师⼼⾥应该明确的是:1、幼⼉已经存在基本的是⾮观念;2、孩⼦已经能够培养⼀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3、孩⼦还停留在个体活动的阶段。所以,遇到幼⼉争抢纠纷,托班教师可直截了当地制⽌:“不可以抢玩具!”,中班教师可遵循游戏的概念,为活动赋予⼀定的情景性和⾓⾊性:“你是娃娃家的谁?你的任务是什么?”⽽在⼩班,⼤多数的幼⼉已经明⽩“抢玩具是不对的”,但是⼀旦争抢起来,还是会头脑发热、僵持不下。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解决问题的⽅法,⽽不可⽤⼀句“抢玩具是不对的哦!”打发了幼⼉的兴致。当然,为了将⾃主性“⾏为”提升为“习惯”,教师在经过⼀段时间的“⼲预性”的引导以后,可以在集体活动时进⾏⽅法的总结,最后尝试引导幼⼉⾃主解决⽭盾。碰到幼⼉争抢玩具的现象,我们教师可以尝试着引导让孩⼦⾃⼰开解决,不要每次都是⽼师来出⾯解决,其实,不能争抢,每个孩⼦都懂,我们教师要做的只是让孩⼦冷静下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信不久,班级⾥会传来和谐之⾳:“这是我的xx!”“我们⼀起⽤吧!”

【篇⼆】

在⼀次⾓⾊游戏中,我正在"理发店"旁忙着收拾东西。"⼩姐,你要理发吗?"⼀个甜甜的声⾳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徐佳⼩姐,你要理发吗?"声⾳加⼤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我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双⼩⼿摸着。看来"理发师"看上了我这⼀头长发,不去美⼀下是不⾏的。再说孩⼦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下。打定主意我马上放下⼿中的活,转⾝笑眯眯地说:"谁是理发师呀?"⼩⼥孩唐镱菲站了出来,"我是理发师,绝对给你做好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听蒋⽼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脸神⽓的样⼦,⼩孩的记性真好!

接下来⼀场顾客与理发师之间的⾃由交谈开始了。

理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顾客:"你们这⼉没有专门洗头⽤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团糟。

于是菲菲叫了夏源、薛听函等⼏个⼩⼥孩七⼿⼋脚的忙了起来。⼀会⼉,她们就⽤⼏张⼩椅⼦拼了张洗头躺椅。⼀切动作都⽐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笼头冲了冲、吹头。

理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很随便的样⼦。

"童花头好看,我帮你剪个童花头。"美发师⼀个拿塑料推⼦,另⼀个拿剪⼑,两位理发师象模象样地剪起来。理发过程中我们之间的闲聊也更深⼊了。

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建⽴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如何建⽴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先要树⽴正确的⼉童观:尊重幼⼉。教师要尊重幼⼉的⾔⾏、想法,与幼⼉建⽴⼀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孩菲菲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我是笑眯眯的应答孩⼦,转⾝投⼊到孩⼦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幼⼉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做平等中的⾸席。《纲要》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个引导者、合作者、⽀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案例中⼩⼥孩要与教师玩"理发店"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中的活"积极的投⼊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在"理发师"⼯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对于幼⼉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的这种引导⽅式增强了幼⼉的⾃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脚的忙了起来";"⽤

⼏张椅⼦拼了张洗头躺椅";"⽐较专业";"左⼿拿塑料推⼦,右⼿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的⾃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篇三】

⾓⾊游戏开始了,傅雷鸣今天做出租车司机,只见他⾮常开⼼地开着⼩车,来来往往。突然,张儒屹飞快地冲了过来,把傅雷鸣狠狠地撞了⼀下。傅雷鸣摔倒在地上,⼤声地哭了起来。看到了刚才发⽣的⼀幕,我正要像平时⼀样教育张儒屹不应该在教室⾥跑那么快时,突然看见张儒屹⼀副闯祸后⾮常紧张⽽后悔的表情,我⼀下⼦转变了想法,为什么不换⼀种⽅法帮助孩⼦真正认识⾃⼰的⾏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为呢?于是,我装做不知道刚才发⽣的事情,并问他们:"怎么了?"傅雷鸣边哭边说:"张儒屹刚才把车开得很快,把我撞倒了。""什么,是出车祸了呀!那可不得了,你⼀定受伤了,很痛吧?万⼀有什么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快,快让我送你到医院⾥去检查⼀下。张儒屹还不快来帮忙呀。"我表现出了⼀副⾮常紧张的样⼦。说完,要求张儒屹和我⼀起扶着傅雷鸣慢慢地来到了"娃娃医院","医⽣,快给他检查⼀下,他刚才出车祸了,张儒屹把车开得太快把傅雷鸣撞倒了。"于是,王⼀帆医⽣就让傅雷鸣躺在床上给他象模象样地检查了起来,并不停地责怪张儒屹:"你呀,⼀点也不懂事,为什么把车开得那么快?傅雷鸣的腿都断了,"说着⽤⼿抬了抬腿,"不⾏,要住院开⼑。以后你开车可要慢⼀点,记住了吗?"张儒屹在旁边不住地点头,说:"我下次⼀定注意,慢⼀点开。"

案例分析:

在平时的⾃由活动和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上这样的事情。孩⼦们喜欢在教室⾥你追我赶、打闹嬉戏,⼀不⼩⼼就会摔倒,甚⾄发⽣撞伤的流⾎事件,⾮常危险。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师们常常采⽤的⽅法往往就是千篇⼀律的说教,不停地教育孩⼦们在活动室不要奔跑,要注意安全。可是,⽼师们苦⼝婆⼼说教的结果是⽼师说得⼝⼲⾆燥,⽽"肇事者"当时显得诚惶诚恐乖乖认错,在玩的时候却⼜忘记了,效果不明显。⽽这⼀次我尝试以游戏的形式来处理,使孩⼦们始终处于游戏的情节中,并在游戏中借王⼀帆"医⽣"的⼝"教育"了张儒屹。如此,不仅避免了张儒屹由于撞倒⼈⽽必须挨的批评,造成⼼情不愉快,不情愿地接受说教,反⽽使张儒屹真正地意识到由于⾃⼰的鲁莽⾏为给同伴带来了痛苦,⽽且也使傅雷鸣忘记了刚才发⽣的不愉快。同时,也丰富了游戏情节。

反思:

⼀、《幼⼉园教育指导纲要》(试⾏)中指出:幼⼉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个能使幼⼉感受的到接纳、关爱和⽀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呆板的⾔语说教。

⼆、⼩班幼⼉的⾃我控制能⼒和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出现忽视规则的⾏为。如果教师只是⼀味地说教,效果恐怕是⼩之甚微的。这次将孩⼦经常出现的问题融⼊到⾓⾊游戏活动中进⾏教育,使孩⼦意识到⾃⼰⾏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加强⾃我约束控制⼒。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

三、教师要尝试⽤新颖、独特的教育⽅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幼⼉园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综合能⼒,能够灵活地运⽤各种教育⼿段和途径来教育引导孩⼦。

五、在游戏中,当张儒屹⼜在教室⾥奔跑并撞倒了同伴后,我对他进⾏了仔细地观察,发现张儒屹紧张⽽后悔的表情,说明孩⼦已经认识到⾃⼰的错误⾏为了,如果我再对他的⾏为加以批评的话,⽆疑会伤了孩⼦的⾃尊⼼,⽽且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采⽤了不同于平常的教育⽅法,以游戏的情境、⼝吻对他进⾏了⾝临其境的实地教育,从⽽达到了说教所达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