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建设视角下本科教学问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流大学建设视角下本科教学问题的思考
一、一流本科必须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在高等教育各级各类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频繁出现,就意味着教学中心地位没能得到落实。
动摇教学中心地位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学与科研的对立。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是因为其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
而如今,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导致了主客二分的二元论认识倾向。
有人提出唯科研论:好的学者,就是好的教师。
有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大学教师只要把书教好,不需要搞什么科研。
这两种认识倾向其实都很危险,前者忽视了科研与教学对立的一面,后者则使大学教学陷于没有灵魂的境地。
之所以出现教学与科研的对立,归根结底是因为急躁的、功利的、畸形的大学评价体系大行其道。
大学早已不再是象牙塔,大学为了应付社会的各种排名、考核,才导致教学与科研目标的分离。
大学必须面向政府和社会,因为政府和社会决定了财政投入、生源质量等关乎大学生存的重要因素。
大学排名决定了社会影响,决定了生源,决定了政府对高校的投入。
排名主要靠科研,科研评价主要靠论文数量,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有人说:“学术攫取的欲望被空前地放大,……诸如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的标准等以整齐划一的尺度构建着中看不中用的学术政绩。
”论文按篇数奖励,就会造成数量至上,就会滋生投机取巧,教师们热衷于炮制,校长们热衷于排名。
这种追求数量的科研评价体系主导了大学的教师评价,把教师的最终目标定格在发表文章上,教师不需要进行教学研究,也不需要把科研转化为教学,就能成为一个“好” 老师和令人羡慕的老师。
正是由于这种“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评价切断了科研与教学的联系,使教师教学失去了动力,也在大学产生了虚假的科研、教授不上课、科研挤占教学等一系列怪现象。
一流大学应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没有学术大师注定成就不了高水平的大学,仅有像陈景润一样不会上课的学术大师也不是好大学。
在大学强调科学研究是必要的,但科研与教学应该是源和流的关
系。
大学教师必须承担两种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学术研究者,系统地研究所教授的领域,然后是一个教育者,系统地掌握教育的方法,两者有机结合,才算得上合格的大学教师。
这种源流合一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科研内容相一致,而不是教师教的是一套,科研又是另一套,大学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为了教学而科研。
第二,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教师们应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地转化为教学质量,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掌握最新方法,获得创新思维。
总的来说,要实现一流本科教育,就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根本扭转为了排名的科研的局面,回归大学人才培养的本源,以教学为中心,让科研为本科教学服务,让科研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让教师为了教学而研究。
二、一流本科必须提升服务师生的意识
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方面,质量保障体系还包含其他很多方面和内容。
但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简单化和粗暴化的倾向,提到质量保障,想到的就是标准、监管与控制。
从全面管理再到数据管理,管理越来越精细化,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恨不得控制每一个教学环节,企图通过全方位的监管,甚至全程的跟踪监控以达到质量保障的目的。
究其原因,是现行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把教学管理当作产品来管理的趋势,把个别人的情况泛化到所有人。
全面质量管理来自于工业界的产品管理,其核心是控制,意思是对产品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就能保证产品质量。
把这种理念照搬到高等教育管理中,会带来几方面的伤害。
首先,产品控制思维把高校管理简单化了。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工业产品,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师生,教育的过程不是机械化批量生产,而是互相砥砺、思想交融、灵性相生的主动性创造。
每门课程、每个课堂都是教育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呈现出不可复制的独特样态。
因此,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也就很难监控。
硬是要监控,只能抓些看似可比、可量化的细枝末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也因为忙于细枝末节浪费精力。
其次,产品控制思维引起了高等教育主客双方情绪的对立,监控的言下之意就是将师生置于管理的对立面。
各种监控手段并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应付检查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的教学内涵建设没能实施,教师们常常感叹所谓的管理监控已经严重地干扰了正常教学。
这种情绪也反映在高校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对立上。
过于精细化、标准化的教育质量监控往往使活生生的教育缺乏特色。
所以,有人主张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要有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
“要避免来自管理的‘条条框框’,让高等教育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国外大学更主张通过服务来提高教学质量,一流大学更是如此,几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设有教学发展中心或教学促进中心这类机构。
这类中心主要职能就是为师生提供教与学的服务,包括组织教学培训与经验分享,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并反馈意见,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专业选择、人生规划服务等。
而且这类机构往往是学校中最庞大的机构,如哈佛大学博克教学中心,人员多、经费足,活动频繁,深入到各个教学环节,是世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典范。
目前,尽管多数高校在国家行政干预下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有部分高校成立了学业指导中心,但是其服务内容仍停留在表面,服务方式还很单一,服务范围也很狭窄,服务态度并非发自内心。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非常迫切的任务是要转变管理方式,变控制为服务,变“你必须做什么”为“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与师生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要利用“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实现一流的教学服务,须从理念、组织、制度三个层面,着手进行改革,才能将服务落到实处。
理念层面上,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站在服务师生的角度,以师生发展为根本,把管理目标与师生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获得师生主体认同,实现师生成长和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目标。
组织层面上,高校应组建一个高效的本科教学服务机构。
这是因为,教学是一项追求卓越的复杂工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团队的力量,发挥集体智慧,协调多方部门,注重每个细节,为每个师生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服务,才能趋近完美。
而现行的教务处不具备如此职能,不能有效协调全校资源。
已有一些高校在尝试本科教学管理组织架构的调整,比如成立本科生院等,但是革命性的、以本科
教学为中心统领全校工作的改革还没有出现,以师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自治更未实现。
在制度层面上,应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为本科教学服务,实现“三个打通”。
一是教与学的打通,不应该教务处是一套管理体系,学工处又是一套管理体系,避免由于两者管理目的不同而产生冲突。
二是本科与研究生的打通,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程、教师、实验室等资源充分共享。
三是科研与教学的打通,真正体现以教学质量提升最终目标,实现科研考核教学化,将科研水平转化为教学质量。
三、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围绕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发展
众所周知,国内学分制改革大都停留在宣传层面上,普遍推行的只是兼顾了学年制的计划性与学分制的灵活性的学年学分制,学生“吃不饱”“吃不到”与“不想吃”的情况还很普遍。
究其原因,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模式还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配给制左右着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当前的高等教育仍然受配给制的影响而留有很多计划经济的色彩,比如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还带有明显的国家强制性。
学校没有人事决定权,编制掌握在行政主管部门手中,教学的资源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级主管部门,造成学校资源不足,包括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教室资源、实践资源等。
这些资源不足,直接影响学生的选择空间,学生基本上还处于“给什么吃什么” 的状态。
第二,齐步走的管理模式影响着高等教育。
计划经济模式下,相同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是一样的。
当前,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还影响着高校,因为这样的管理方式最省时、省事、省力。
再加上仅限于完成任务的考核政策,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选择和竞争的动力。
理论上,现在的高等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学生交纳了学费,学校与学生双方已经形成消费关系,学校应该保护消费者权益,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学的专业、课程和教师。
第三,堡垒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割断了资源的联系,共享机制没有形成。
由于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管理惯性造成学院、学校、地区之间的壁垒森严,不能实现开放共享,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学生的选择余地。
第四,学分制所需的配套跟不上。
学生的
个性化选择要求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辅助部门和餐厅、浴室等后勤服务部门的开放时间延长和调整,有些部门需要24 小时开放。
这些都需要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习惯,不容易在短期内改变。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我国高校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条件还不成熟。
一流大学培养的是行业精英和社会栋梁,本科阶段往往是学生打基础和形成发展方向的阶段,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厚实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基础,并找到学生的兴趣,是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
这时候的学生可以选择,可以放弃,也可以重来。
没有自主的学分制,就不会有学生充分自由的选择;学生没有选择,就会妨碍兴趣产生;学生没有兴趣,就不能激发学习动力。
“国外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共同特点是十分突出全人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综合的能力与完整的人格。
实现全人教育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通识教育;二是自由选择”。
而当前,我国学年学分制还不能达到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的条件。
要使学生“愿意吃”“吃得饱”“吃得好”,就必须在学分制改革上取得突破。
完全学分制是导师制、选课制和弹性学制的有机结合。
它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独立性,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要实现完善的学分制,第一,导师制必须跟上,开展全面、深入、完善的学业指导。
因为学生对未来的发展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流变性和盲目性,需要专家型的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英美等国高校都有学业指导中心,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及时方便的学业指导。
第二,要有选择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课程资源,教室资源。
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要简政放权,包括人权、财权等,要给高校灵活配置资源的权限与机制;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优质资源。
要通过完善考核激励政策,培养与引进优质师资,调优质师资开课积极性,要通过小班化、开设平行班等为学生提供量大、质优、可选择的课程。
同时要顺应互联网+ 时代的要求,加强优质网络课程的应用与建设,扩大课程资源。
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为我所用,另一方
面,吸纳国内外优质课程的建设经验,建设一批优质的网络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要通过建立开放、合作、共享机制,扩大实验、实践教学资源。
第三,要有可选择的机制,通过完善弹性学制、补退选课制度、学分互认、互换等政策,使学生有充分选择课程、专业、导师和学习时段等的自由。
四、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建设一流课程
必须承认,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普遍存在问题的。
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一半以上的课程教学不满意。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表面文章太多,或者玩概念、跟时髦,做文字游戏,或者改头换面,搞形式主义,或者小改小试,无关痛痒,或者只关注个体,掐尖教育,搞形象工程,真正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能够真正实施。
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程教学来实现的,所以课程建设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核心问题是“教什么”“如何教”。
关于“教什么”方面,高校课堂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第一,教学内容陈旧,不能紧跟学科发展的进度。
第二,教学内容简单,且有教学内容越来越容易,教学要求越来越低,水课越来越多的趋势。
第三,教程内容不成体系,不能达到课程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应该达到的目标。
关于“怎样教”方面,高校课堂教学可谓问题多多。
一是教师不研究教学方法。
二是一言堂的课堂讲授占主导地位,教师单向灌输为主,教学集中在课堂上,课后学生无任务,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三是学业评价太简单,以期末考试确定学生最终成绩的现象相当普遍。
要建设一流本科就应该进行一场深刻的课堂教学革命,推进以研究性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改革,全面实现四个“突出”: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
二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又要及时引导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三是突出一流大学研究的功能,教师需要好好研究教学。
四是突出能力的关键目标,教学要时时考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具体体现在“教什么”方面,首先,要在国外寻找标杆专业,然后参考标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方案制订,完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其次,
尽量采用先进的原版教材或精品教材。
同时学校完善现代教学平台系统,加强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充实、改进和调整教学内容。
具体到“怎样教”方面,首先,通过研究性教学的推进,基于严格的教学检查、考核,要求教师杜绝五种现象。
一是“一言堂”,其特点就是整堂课没有提问,没有互动。
一个人的演讲式教学,老师讲得再好,学生获得的信息总是有限的。
好的教学应该是在师生互动、共同建构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二是大量讲授学生会的、能看懂的,抓不住教学的重点难点。
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只会使学生对大学感到失望而失去学习兴趣。
实现“三不教”,即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不教,要求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做到因材施教。
三是只教知识,不教能力,不教思考问题的方法。
知识不是教学的目的,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才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四是教学集中于课堂,学生课外没事干。
鼓励把课堂变为辅导答疑、引导思维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五是只考一次,一张试卷定成绩。
学校提出,要实施注重平时、注重能力的形成性学业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多与学生互动,学生更加专注和投入学习。
其次,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以探究和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着力解决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然,一流本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探讨,本文提出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学观念、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是当前本科教育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可以说是当前本科教育改革的最核心问题。
“双一流”建设必须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抓住一流大学建设的牛鼻子,才能使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落到实处。
(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