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2016-2017中考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 山东东营湖南株州四川成都

2016 黑龙江齐齐哈尔四川南充湖南常德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共10分)【2017山东东营】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②陂(bēi)薮(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缊(yùn):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②须其夜艾.

③阴.布大网④叹其以诈相笼.

2.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分)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一)1.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 2.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3.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4.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

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写法、作用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雁奴,是雁里面个头最小的。然而天性尤其机警。每到群雁睡的时候,唯独雁奴不睡,为雁群站岗放哨,只要周围稍微有一点人的响动,它一定先大声啼叫,大雁们就互相叫唤者逃走了。

后来乡里的人设下更为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事先在大雁经常歇息的陂塘水泽处,暗暗布下大网,往往还在它旁边挖几个洞。太阳还没下山,人们就手持捆好旧棉絮的棍棒并且藏到洞中,等到夜色将尽,在洞外点燃火把,雁奴最先警觉,开始大声报警,人马上把火灭了。雁群惊醒之后,到处看,发现没有什么动静,就又睡了。于是人们屡次点火熄火,雁奴就屡次鸣叫报警,群雁屡次被惊醒;惊醒后又没发现什么动静,雁群以为雁奴在毫无根据地乱叫,于是都去轮番叮啄攻击它,又都睡了。不久,火把又点着了,雁奴害怕群雁啄击它,就不敢再鸣叫报警。

乡里的人没有再听到雁奴的叫声,就张开网向大雁捕去,大约十只中能捕获五只。

……冯生善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雁奴说》,我感叹文中用欺诈笼络人、嫁祸于人的现象。我说:“哪里只是大雁这样呢?人类本来就有这种情况。李斯可以说是秦朝的雁警,赵高采取诈燎之术而使李斯受到胡亥的打击,以致国家最终归入汉朝;陈蕃可以说是汉朝的雁警,曹节采取诈燎之术而使陈蕃受到孝灵帝的打击,以致汉室最终被魏朝擒获。由此看来,这难道不应该为它感到深深的悲哀吗?”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9分)【2017湖南株州】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湮.于沙上②遂.反溯流逆上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

(2)可据理臆断欤?(2分)

3.初三复习时,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

(1);

(2)。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2分)

(二)1.①埋没。②于是,就。2.(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2)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3.要点:从河床角度,如河床太陡、淤泥或卵石河床等;从水流角度,如水流常年很浅、很缓等。(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8分)【2017四川成都】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棹.数小舟棹:划船。B.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渐激.渐深激:猛烈。D.转转不已.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B.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怅恨久.之D.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三)1.C 2.A 3.B 4.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