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沧桑,归来仍是少年——献给湖南师大附中建校115周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持人:冯琪教海拾贝·人文E-mail:*****************
一
1905年,乙巳农历三月初八公历四月十二,宜订盟挂匾。
惟一学堂揭牌创建。
1912年,民国肇始,学堂更名学校,监督易名校长,步入广益中学时期。
1955年,熙宁街大礼堂召开湖南师院附中成立大会,随后移址二里半,开创“附中”时期。
7年“惟一”时光,43秋“广益”岁月,65载“附中”时期,筚路蓝缕,弦歌不辍。
时至今日,“公勤仁勇”扎根湖湘百有十五年矣。
二
小心翼翼地翻开20世纪以来的中国百年画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民族与国家的沧桑巨变,从醒过来,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
要捕捉这种沧桑,只需几个历史老镜头,它会告诉我们,百年衣装就是百年家国,人的样子就是国家的样子。
一个人很难长命百岁,记录人世沧桑,但一所学校可以薪火相传,见证民族的艰难跋涉。
百年以上历史的学校众多,但百年以上历史的名校少见。
名校之名,固然有人才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但更在其鸣——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持之以恒成为时代的演讲人。
此类学校,少之又少,而就在这少之又少之中,湖南师大附中赫然在列。
三
回望百年,惟一学堂,为民而生。
民族国家的概念,自17世纪从莱茵河畔的威斯特伐利亚岸边慢慢走上历史舞台,在欧洲上空盘旋了百年之后,随着巴士底狱的呼喊声,才将“主权之外再无主权”的观念送往阿尔卑斯山之外。
长夜漫漫何时旦,当20世纪曙色初现时,“老大帝国”的泥土中才挣扎出“中华民族”的启蒙。
此时的中国,危殆世局全隐藏在那张“一目了然”的时局图中。
梁启超说,“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可暮霭沉沉,民在何方?没有国民,何来民国!没有教育,何来启蒙!
时湘江风云际会,湘乡人禹之谟,“手提三尺剑,跃起作龙鸣”,继谭嗣同菜市口未竟之志,承唐才常武昌城扑杀之痛,受黄克强同盟会组建之托,毅然奔走新安巷,租房借舍,组建学堂,启蒙新民。
惟一学堂自此肇始。
此后,为湘乡盐税案,禹之谟替民诘问官府;为响应武昌枪声,彭遂良、彭昭率民攻打宜章城;为阻止袁世凯篡位,唐拓壮、罗介夫北上组织暗杀团,为民除贼。
为民而来,为民而生,启蒙新民,拯救民瘼,此惟一学堂毕生之使命也。
四
回望百年,广益中学,为国而存。
在中华民族最为艰难的抗战时期,如果说,西南联大的跋山涉水,开启了高校保种存国的教育救亡,为中华民族保留了复兴的火种,那么可以说,广益中学的逆江而上,则代表着少年中国的后继有人,为中
阅尽沧桑,归来仍是少年
——献给湖南师大附中建校115周年
陈胸怀
63
华民族延续了复兴的火石。
广益三迁,栉风沐雨。
先是长沙大火寄寓望城陀市,再是日寇南侵奔走常宁柏枋,后是衡阳血战跋涉蓝山所城。
学校以空间换时间,沿着蜿蜒的湘江,用深深浅浅的脚步捍卫少年中国的血性。
学子以身躯赴国难,年长的毫不犹豫扛起钢枪走向战场,年幼的毫无畏惧在崇山峻岭之中安放书桌。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在迁往蓝山的路上,上百师生,爬行在崇山峻岭之中,十几岁的孩子,吃饭没粮,喝汤少盐,居然走了几百公里。
这是一位怎样的校长,李之透当掉所有家产以换粮食,湘西南的大山深处依然回荡着他“只要我还有一口饭吃,就绝不会让大家挨饿”的悲怆声音。
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辗转千里,即使精疲力尽,也从未放弃,抵御外侮牺牲上百子弟,磨血办学只为国家蓝田得玉、后继有人。
金一南在《苦难的辉煌》中说,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
但历史却眷顾着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眷顾着这所艰苦真诚的学校,眷顾着这群颠沛流离的少年。
朱镕基、张履谦、黎介寿、黎磊石,一位总理,三位院士,这些国之大才,就在这里度过了他们最为艰难的求学时光。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广益中学在艰难困苦中写就了时代最动人的音符。
五
回望百年,师大附中,为未来而教。
潇湘槐市,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一所书院吞吐一个时代,一所学校旨在长天大木。
学校之间的差别不在环境之好坏,不在质量之高低,不在文化之深浅,而全在办学境界之高下。
这种境界,就是为未来育人。
为未来育人,需用眼光审视时代,用力量把握趋势。
无论是教育理论的欧风美雨,还是教育理念的自然生长,师大附中始终坚守未来中心,定位于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于教育未知领域,为教育续航提供引擎动力,为教育前行发出“附中”声音。
探索路上,若无滴水穿石冰冻三尺之力,难成民
族复兴大器之功。
上世纪80年代王楚松主持长达十年的“全面打基础发展个性特长”整体教育实验,演变成风靡全国的“合格+特长”教育模式,新晋院士“科研渔夫”刘少军少年求学就受益于斯;90年代成就金牌摇篮的理科创新试验启程于斯,推动素质教育的赵尚志接力于斯,关注人格健全点燃“心育”火种的黄月初呐喊于斯。
步入新世纪,攻坚克难,全国高中新课程学分制改革起源于斯;锲而不舍,现代学校建设体系构建完善于斯;再接再厉,研究型高中建设持续发力于斯。
这些艰苦卓绝的探索,直面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用实力展示“附中样本”和“附中方案”,既有行走路径,更有散发芬芳的教育思想。
邓日提出“还三权于生”的思想言犹在耳,常力源倡导“理性办学内涵发展”的思想奉为治校圭臬,谢永红凝练“全人教育终身发展”的思想直抵教育本心。
科研路上,很多人坚持非此即彼的平面思想,但师大附中却相信自由在高处,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不拔,向下夯实,向上攀登,向纵深挺进。
师大附中的这种孜孜以求,或许来源于静默苍翠的无言大麓,敦厚沉稳;或许来源于长流不息的涛涛湘水,志在大海;或许来源于近在咫尺的湖湘文脉,浸润着千年书院的氤氲。
山的顶天立地,水的灵动洒脱,文的经世致用,汇集成她的大气内敛。
六
匆匆走过长沙百年中学的校史馆,明德的庄重、周南的朴素、长郡的清新、雅礼的古朴、一中的恢宏,都会让我思绪联翩、满怀敬意。
而师大附中的校史馆总给人一种阅尽沧桑之感。
翻阅这本沧桑之书,从“惟一”发轫,经“广益”赓续,到“附中”弘光,这115年,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着这样一句话:为民而生,为国而存,为未来而教!
我想,师大附中,其初心在此,使命在此;其灵魂在此,基因在此——沧桑阅尽,少年归来在此!
(作者系湖南师大附中党委委员、校长助理、师大附中星沙实验学校校长)
教海拾贝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