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新课标,引领教学新方向----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五篇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细品味新课标,引领教学新方向----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五篇
范文]
第一篇:细细品味新课标,引领教学新方向----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细细品味新课标引领教学新方向
------学习2012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裴娟
在这次暑假中,我认真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极大地帮助了我的教学工作,为这一学期地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引领了教学方法。

我认为这次学习十分必要,效果显著。

一、把握语文教学核心
我认为语文教学核心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在“讲”、“练”、“考”中兜圈子。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明确阶段性目标。

在新课标中设置的阶段性目标是指导教师教学的具体目标,可操作性强,也是阶段内必须达到的目标,效果性强,要求教师细细体会,铭记于心,有的放矢。

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是: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在新的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没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一切活动是盲目的,同时教师的精讲善导,对教师
提出了极为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更要从备课中下功夫,设计符合阶段要求的引导语言,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二篇: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
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课改十年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

我们曾经困惑,曾经迷茫,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

8月22日,我县数学教师参加了新课程的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灵活选择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岐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

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

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
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源于生活。

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谈到: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室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
统筹学生活动。

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

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

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

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不断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多重视自主学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多倾听、鼓励、宽容,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力培养;多着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

今天的数学课堂一定要带给孩子充分发挥思考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思
想,放飞想象的翅膀,孩子的思路才会更开阔,这样的课堂也才一定会充满活力。

第三篇:读《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
读《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
文桥小学李伟平
今年暑假我有幸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使我受益匪浅,《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

它吸收了现代课程理论的最新成果,通过学习我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如下: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

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

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
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

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泼地流个不停。

”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空间和实践课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激发自我写作兴趣,从而写出心中想说的话,心中想写的事。

三、学生自悟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

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我会有效结合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让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注意感情的培养,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挖掘审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避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

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持久而强烈,语文教学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总之,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

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

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

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生活即课堂。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把语文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

读了新课标后,我更加感觉到这种美丽的必要,她是语文学习的领航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学生们去感受这种美丽!
第四篇:读《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
读《小学语文新课标》有感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
崇文小学教育集团郭雪晶
开学初,参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培训,并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也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

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北师大学习时,北京市特级教师陈延军老师这样讲道“汉语言
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承载着人类的文化,也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牢牢装着语言文字。

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让孩子们逐渐发现语言文字的精妙特点,并且学会运用它们。

”记得刚刚上完公开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时,听到李校长“这是一堂语言文字生成的课”这样的评价时,真是惭愧,因为在第一次试讲时非常的失败,把语文的“语”丢在了脑后,语文的工具性没有,成了一堂科技讲解课。

在李校长,任老师的再次指导下,我进行了修改,并抓
住“夜以继日、积劳成疾、华发早生、猝然长逝”这些词语,渗透理解词语方法,给出示范,引导学生运用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词语这样的方法,进行语言练习,而且很自然学生体会到飞天梦实现时的激动、骄傲、自豪之情。

听桂萍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的感触颇深,老师在教学青年画鱼时的句子时,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画鱼画得像的词语。

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生动传神”这些词说得多好。

学生就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训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积淀语感。

抓住文中的“忘我”“融为一体”逐层
深入理解,体会青年的特别;抓住细致的动作描写,抓住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含义,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投入。

在这其中穿插想象说话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词句内涵,从关键词句中捕捉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真正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有了工具性才会有人文性,有了对文中语言的理解才会有体会情感。

精读课文注重挖掘关键的词句领悟语言,找读写训练点运用语言,略读课文同样也需要把握这一点,不能走马观花,只停留在初读的层面上草草了事。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应该说出你是从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出人意料的举动,在学生知道老师给我们讲授错误的知识后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我会___地说:“_____”学生们就会用上许多表示愤怒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怀特森先生做法的不满意,接着又出示了“不用说,我们全都
气炸了。

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深刻地体会作者对老师的不理解,气愤。

然后出示怀特森先生的一段话,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怀特森先生,用第一人称的语气向学生解释得零分的原因。

这样学生换位体验,把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积累,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完成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才是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中,多次提到如何实施和如何评价,这还需要我不断研读,领会课程标准的意图,不断实践,切实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第五篇:小学语文新课标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