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历史.导游必知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萍乡历史——导游必知
萍乡历史文化萍乡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鼎盛。

古为吴楚通衢,湘赣边境重镇。

这里傩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浓厚的古傩遗风和显明特色,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

1.萍乡傩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萍乡傩源于何时,虽已无确切的文字考证,但从现已发现的出土文物和萍乡的历史地理沿革来考察,均可说明萍乡傩起源之久远。

如以上所述,我国古代稻作民族的图腾崇拜,可能是傩最早的标志之一。

在中华民族中,首先创造稻作文化的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百越民族,因此,可以说傩文化也是百越民族的图腾文化。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萍乡就有百越族一支的三苗先民在这里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稻作遗址中,比较典型的有毗邻萍乡不远的湖南省长沙市的南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与陶器,如石斧、石铲、陶碗、陶盘等,从中可找到早期的傩祭图象符号。

1974年萍乡大安里也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出土陶片中就有云雷纹、龙纹和山字纹饰。

这是萍乡发现年代最早的图腾崇拜的见证,也可以说是萍乡出现傩文化最早的见证。

其次,萍乡在古代战国时期为楚国领地,与大部属楚国领地的湖南省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易受楚文化的影响。

楚人好巫,三苗族好巫,所以古时萍乡必然巫风盛行。

傩派生于巫,萍乡产生巫傩文化是事理之必然。

屈原所创作的楚辞《九歌》,作为我国最古老而又有文字可考的一篇傩乐傩舞诗词,在萍乡傩乐傩舞中可以找出影子。

另外,据有关史料和民间老傩艺人介绍,萍乡的傩庙和木雕傩面具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在民间乡里并且已广泛流传着唐宏、葛雍、周武三位傩神驱鬼逐疫的神话故事。

同时,据有关史料记载:唐、葛、周三人是周幽王的谏官,因周幽王昏庸而辞官修道成仙的(见《九通分类总纂》礼类节二十二册,卷七十,第十三页)。

现从有据可查考的文物,北宋太平兴国年问,在萍乡建立的傩神将军庙算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由此可以推断萍乡不仅在唐朝以前就已开始有傩事活动了,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时期。

萍乡傩不仅历史悠久,流传亦非常广泛。

有傩即有庙,仅以傩庙为例,据考察,萍乡的傩庙遍布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尤其以西路的湘东区,北路的上栗县为最。

以至形成了“五里一将军(庙),十里一傩神(庙)”的独特景观。

这是萍乡傩文化的一个突出特色。

萍乡春锣简介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江西萍乡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乡土艺术,它以明快的节奏、诙谐的语言和简便灵活的演唱形式而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演唱者身披一黄色绸或布袋,将一面直径约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同样大小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出“咚咚咚呛|咚咚咚呛|咚呛咚呛|咚咚咚呛”的节奏,作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

传统春锣演唱的最大特征是“见赞”;三皇五帝、文武百官、九流三教、平民百姓、男女老少,见人赞人;烟茶酒果、绸缎丝棉、竹禾药材、桌椅摇篮,见物赞物;起屋造船、修桥补路、蒸酒熬糖、纺纱织布,见事赞事。

一个才艺高超的老艺人,往往记下了数以百计的小段子,对人对物对事都能应对如流。

相传一般艺人唯独不大敢进中药铺,尽管店主报酬丰厚,那数以百计的中药名称往往令艺人们怯而止步,望着这令人唾涎的丰厚偿赐而不敢问津,诚然也有敢吃这个肥�的“大师”,只不过是凤毛麟角罢了。

传统的春锣曲目,多为短篇,小段,除《大春头》、《小春头》属中篇外,近代春锣艺人开始演唱《香山记》、《许真君斩孽龙》之类的中篇故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安源工人中流传的春锣曲目《劳工记》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曲艺曲目)创作的开篇之作。

萍乡春锣的起源,目前还没有发现历史文献中的确切记载,从南唐后主李煜书写桃符以志迎春,到明大祖朱元璋倡导百姓贴春联以庆迎新春。

虽然涉及到迎春接福的主旨,但是不是与萍乡春锣有缘则无法断定。

根据萍乡春锣传统唱本中的叙述和民间传说,萍乡春锣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报春”说。

二是“迎春接福”说。

三是“周吴”二姓说。

萍乡餐饮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饴。

昭王派人向孔子求教,孔子说:这是吉祥的象征啊!只有成就霸业的人才能得到它。

从此,这块扼吴头楚尾的土地便命名为萍实之乡------萍乡。

从萍乡地名的溯源来看,这片青山叠嶂,绿水环绕的沃土就与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根据考古资料发现:萍乡西周时期的甬钟,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鼎和陶罐.陶鬲.陶盉…酒具‟等大量出土文物,印证了饮馔礼乐制度在萍乡很早就已形成.三国宝鼎二年{公元267年},萍乡设立县治,便有了驿馆.伙店.伙铺.酒家等从事餐饮住宿的单位.唐.宋.元明.清时期,交通运输还是以水路船运为主,萍乡是赣江水系与湘江水系的交接部,官宦商贾都要在此换乘船只,因此促成了萍乡餐饮业的繁荣.许多历史名人也在萍乡留下了不少赞叹美酒佳肴的诗篇。

萍乡食风,深受吴楚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影响,加上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大量中原百姓南迁到萍乡,明末清初,福建.广东两省人民大量内迁到萍乡,因此形成了萍乡食风的诸多特色.经过两千余年的繁衍生息,历代劳动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与“吃”有关的烹饪文化趋向昌明鼎盛,在烟熏火燎与刀勺锅瓢的交响声中,从厨者利用本地特有的物产,演绎出赣西美食的神奇和魅力。

有如:
大安冬粘米的清香,长平山羊肉的肥美,杨岐石鸡的滑嫩,武功冬笋的甜爽,鲜活可口的禾花鲤鱼,热腾腾辣呼呼的杨胡子米面,早春翠绿的艾米古,冬月金黄的腊肉腊味……。

这些体现着浓郁乡土风味的菜点,取材多用本地的山珍河鲜,土特产品,精于刀功,注重火候,讲究制汤、用芡、调味,烹调多用烩、炖、爆、炒、煎、氽、蒸等技法。

成菜或质火念味鲜,或滑爽软嫩,或干香酥脆,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口味特点是咸、鲜、香、辣,少用酱色与厚芡,忌甜口,却偏爱单独的甜菜。

萍乡的特色菜肴不胜枚举,比较传统的有:三层楼(萍乡杂烩)、红白肚尖、粉皮羊肉、活煮禾花鲤鱼、栽禾米粉肉、莲花血鸭、砂钵牛肉煮仔芋、香酥小河鱼、上栗手撕狗肉、煎太极图(黄鳝)、香辣蔸浆(牛腩)、扎鱼、甲鱼焖猪手、油淋仔鸡、腊肉及各种腊味……
萍乡的点心小吃也颇有特色,米制品点心种类繁多,如萍乡米面、米豆腐、推浆米古、
米发糕、硬米麻片、空心麻圆、各式棕子、汤圆、艾米古、麻糍、葱油米饼、象形水点心等,这与萍乡地处江南稻米之乡有关。

萍乡人嗜辣,哪怕是一桌丰盛的筵席摆在面前,如果没有两三个辣味菜,还会说吃不下饭。

这种饮食习惯与萍乡地处“卑湿之地”有关。

俗语说:“鱼仔打个屁,辣椒都有味”。

“鳙鱼头,草鱼腰,黄鳝泥鳅炒辣椒”。

辣椒几乎可与所有的动物性原料相配伍,风味互补,相得益彰。

萍乡的“小炒菜”就是此类菜肴的代表。

萍乡的辣味有鲜辣.香辣.糊辣.糟辣.豉辣.酱辣等多种风味,由此衍生出五光十色使人垂涎欲滴的辣味菜.辣得韵味悠长,辣的淋漓酣畅.萍乡人加工辣椒有独到之处,象铺辣椒、白辣椒、油酥干红椒、辣酱、辣味霉豆腐等,都是佐酒下饭的好小菜,到谁家做客,主妇们会殷勤地拿出来让客人品尝,炫耀自己的当家本领。

有人会说,萍乡人炒菜只晓得放辣椒,此言谬矣,以偏概全。

其实,萍乡菜的口味类型多种多样,辣味菜只是家常菜中的一部份而已。

清末民初萍乡的烹饪手本上记录了500多款本地官府菜、民间菜,就没有一例辣味菜,1996年萍乡市烹饪协会编写出版的《萍乡风味食谱》上,辣味菜也是一小部份,而更多的是风味各异的美食佳肴。

萍乡的腊肉、腊味也堪称一绝,易经上就有“日希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的记载。

每年冬至后,农户人家杀了过年猪,就要熏制腊肉、腊味,以备正月里待客,所有的畜、禽肉及其内脏,鱼类及芋头、豆腐均可熏制,熏制前先用盐腌渍2-10天不等,然后悬挂在火塘一米多高处,燃木柴、树蔸、锯屑、谷壳熏制,冬季取暖,一举两得。

熏知时宜文火慢熏,半月后取下洗去烟垢,晾晒干爽,色泽金红。

如浸在茶油缸里,可经年不坏。

腊肉腊味可蒸可炒,萍乡的“蒸五花腊肉”、“冬笋炒腊驴肉”等,令人大快朵颐,食后难忘。

萍乡:辣子炒薰肉“江西人辣不怕”,辣在萍乡。

因为毗邻湖南的关系,萍乡人在吃辣上煞是生猛,据说连水蒸蛋都要放辣椒末。

萍乡:奇异的潮水洞
"曾上吴峰纵远观,海门风雨吼蛟寒。

空山剩有虚亭在,也涌云涛绕画栏"这是清朝乾隆年间莲花厅同知李其昌吟咏潮水洞的一首七绝。

诗人浪迹江湖,宦海沉浮,曾游历边不少名山大川,他把潮水洞和波澜壮阔的钱塘江相媲美,足见潮水洞当时是一处多么美妙奇异的所在了。

潮水洞位于莲花县坊楼镇峙龙口(境北邻东边村)附近,上有奇岩怪石耸立的青山,下有汩汩溪流据史料记载,潮水洞“洞水浩淼,每子午二时则满,汹汹乎广陵钱塘之涛无以过之。

明嘉靖间陈闻礼栖息其中,因号潮洞居士。

弟太学生闻善患泛滥为泞,筑池疏浚之,得弗滥。

构小亭于洞口,游客得临流坐饮而观,名观潮亭。


地处偏远山区的潮水洞为何如此受人敬重垂青,它一经发现,就引来骚人隐居,构起飞檐小亭,招惹观潮人流,留下展痕处处……这除了环境清幽外,最主要的就是那令人莫释的奇妙的潮水了。

当然,古人对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是大惑不解的,认为这是“一水盈盈遥通溟渤耶?”是的,只有大海才会涨潮落潮,此泉不通海域,潮从何来?此处距海千里之遥,地脉何以相通呢?要说这的确成了千古难解之谜了。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潮水洞的谜底解开了。

原来,潮水洞之潮,属虹吸泉现象,虹吸泉在国内是罕见的.该洞的岩质系石灰石,被水溶解成溶洞,每隔十二小时左右,溶洞就与溶沟巧遇相连,地下水与大气的压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溶洞里的地下水被大气的压力逐渐压入四壁密封的沟内(沟相当于虹吸管)再越过沟的弯曲顶端,涌流出来,而出现“起潮”现象.当溶洞的储水被大气“吸”干后,“潮水”又慢慢退回到溶洞里。

如此循环往复,泉水便时涨时退,出现了这一奇特的景观。

千万年来,潮水洞似乎坚持着一种什么顽强神圣的信念,平时滴水不漏,而每当子午二时
则喷珠汇玉嘎然作响,涌出一股清冽晶莹的泉水,顺着小溪叮叮呼呼如鸣佩环,流向寺龙河。

由于年代久远,那飞檐高喙的玲珑小亭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几片依稀可辨的瓦砾,让人们去遥想当年的景象:青山、玉洞碧溪、红亭,或观潮,或畅饮,或吟咏,游人如织,流连忘返,这是一幅多么恬静幽雅的游乐园。

萍乡旅游景点一、孽龙洞风景区
孽龙洞位于萍乡城北15公里处的杨歧山下,是一个形成于一点八亿年前的天然溶洞。

相传古代鄱阳湖有条孽龙想把江西变成泽国,到处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后被许真君制服于杨歧山下这个山洞里,故名孽龙洞。

洞长4公里,蜿蜒曲折,溪水相伴,水随洞转,洞因水活。

洞内厅廊相连,最大洞厅高达30米,可容纳上千人。

石笋、石花、石幔玲珑剔透,千姿百态,形成一座蔚为壮观的天然雕塑艺术长廊。

洞内主要景观有:千人厅、龙牙穴、擎天柱、知丘田、仙女池、雨打芭蕉、峡谷、鸳鸯池、童子拜观音、洞天飞瀑等。

二、武功山风景区江南名山武功山主峰位于萍乡境内,主峰海拨1918.3米,其高度为江南名山之最。

特别令人叫绝的是山顶草甸,春绿秋黄,延绵十几万亩,为江南一绝。

武功山群峰竟奇,危崖嵯岈。

溶洞幽深,灵石峥嵘,兼有泰山之雄,黄山之秀,更包罗庐山之飞瀑,峨眉之烟云,风景名胜遍布全山。

有“一湖、二泉、五瀑、七潭、七岩、十六洞、八峰、七十五景”之称。

主要景观有“龙王潭”、”尽心桥”、“仙池”、“风火洞”、“三包盐”、“吊马桩”、“鸡冠岩”、“千丈崖”、”万松岩”、“潭口瀑”、“三叠泉”、“乌龙潭”等等。

武功山风景绮丽,四季出游皆宜。

此山为江南名山最后一座未开发的处女山,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古代曾是文人雅士、僧俗道人游览凭吊胜地。

最近几年,更是人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为突出武功山“原始、古朴”的大山风貌,在接待游客方面,作出如下安排:
*由当地导游陪同游客完成登山全过程,沿途各景点的生动讲解,把客人带入一个个美丽神奇的境界。

*山顶备有丰盛的萍乡特色风味餐;药物脚浴能帮助游客一洗旅途的疲劳。

*顺达竹苑山庄造型漂亮,干净舒适,并按五、六十年代山里人的生活习惯安排住宿。

*晚上篝火晚会,农作物烧烤,集雅趣、野趣于一身,令游人在欢笑声中度过浪漫的山顶之夜。

*凌晨金顶观日出,高山草甸漫步游,别有一番情趣。

我社推出这个旅游产品的主题是: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暂别舒适的现代物质文明生活,在武功山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彻底放松自己,品尝人生的另一番滋味,从而引发出更多的生活情趣。

诚邀各地同行与我们携手合作,欢迎更多的朋友到韵味无穷的武功山来品玩,我们相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武功山必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旅游风景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杨岐山风景区
景区概述:
杨岐山位于萍乡北部的上栗县境内,距城区25公里,古称翁陵山、漉山,海拔约1000米。

战国初著名哲学家杨朱(又称杨子),来到此地,面临歧路,迷向哭泣,故此山名“杨岐山”。

杨岐山层峦叠翠,山势嵯峨,四时秀色,气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称,是一个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外延,以丰厚的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融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景点包括杨岐普通寺和义龙洞。

杨岐普通寺
杨岐普通寺,始建于盛唐时期,迄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临济宗下一大支派――杨岐宗的祖庭,座落在杨岐山寿桃峰下,距县城约10公里,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杨岐普通寺初名广利禅寺,乘广禅师于唐天宝十二年(753)所创,后甄叔禅师得嗣其法,于唐大历年间新建法堂、僧舍,规模扩大。

宋庆历年间,方会禅师在此创杨岐宗,将广利禅寺改名为普通寺,兴旺时有和尚上百人。

寺内有山门院落,内有大雄宝殿、观音堂、关圣殿、藏经楼等,现有如来佛、观音、关帝等大型塑像,还有护法韦陀、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木雕神像,杨岐寺肃穆庄严,金碧辉煌,富有我国南方古刹的独有风格,寺周围青山环列,古塔巍巍,古柏参天。

自唐至明清,香火鼎盛不衰,每岁之春或佛诞时节,善男信女前往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

杨岐寺作为佛教杨歧宗的发祥地,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日本影响更大。

据1987年7月,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日本禅宗研究所副所长铃木招雄介绍,杨岐宗在日本影响很大,其信徒发展到100多万人。

198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了“杨岐普通寺”匾额。

杨岐二十四景
岐山风景名胜区有著名的“杨岐二十四景”:涌泉池、千丘田、观音崖、老虎洞、乌龟洞、前沽塘、后沽塘、仙鱼塘、寒婆岩、张口狮子崖、关门石、杨岐石窟、金瓶晒果、猴子扒石、斗牛石、铁笼关虎、小天池、三岛湖、山顶泉、方竹林、棋盘石、别有洞天,子午泉、案山关o
唐碑、唐塔、唐柏
唐碑
唐碑有两块,一块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为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的碑文,由刘禹锡篆刻,建于唐元和二年;另一块是《甄叔禅师塔铭》,唐大和元年建,沙门至闲撰文,僧元幽书写。

前者为刘禹锡的得意之作,后者书法如行云流水;均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道光17年(1837年)住持将二块塔铭分别镶嵌在前殿正门左右墙上。

唐塔
唐塔有两座,一座是乘广禅师塔,位于普通寺的右侧,高2.35米,呈八角形,由花岗岩石垒成,塔身浮雕古朴雄浑,具有古代建筑风格。

甄叔禅师塔在杨岐寺左侧,高1.78米,宽0.88米,形似方亭,又称油盐塔,西塔已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柏
寺后有一株唐柏,名“倒裁柏”,传说为甄叔手植,故又称“甄叔柏”,此树高31米,围7米,直径2.33米,传说此柏是和尚施法栽活的,因此叫“倒栽柏”这树虽经千年风霜雨雪,仍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张口狮子岭
杨岐山气势磅礴,张口狮子岭、万仞峰、龙峰,三峰如笔架横亘,主峰张口狮子雄踞中央。

站在天宝坡仰望张口狮子岭,山顶真如一头张口狮子,狮子的头部、眼睛、鼻子、嘴巴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相传登上张口狮子岭,能够望到长沙城。

曾有人作诗曰:“长沙牵出一根藤,走到杨岐结个瓜,瓜叫张口狮子岭,站在瓜上看长沙”。

子午泉
寺后有“子午泉”,相传与海潮相通,子午时分,清泉喷涌,子午过后则一脉细流,潺缓
而出。

古时这里建有一亭,泉池周围以雕石砌成,现已不存。

杨岐四竹
在杨岐寺前有一种奇特的方竹,为杨岐一绝,竹杆四方有棱,四季生笋,多处移栽不活,唯此地生长茂密;此外尚有“观音竹”、“实心竹”和“墨竹”,称为“杨岐四竹”。

文廷式墓
文廷式墓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其墓位于普通寺50米外,占地50平方米,墓碑朝南,碑文、对联清晰可辨,墓表系其生前挚友沈增所撰。

该墓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丘田
在杨岐山东麓的东峰山坡口,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梯田,有的如腰带那样狭长,有的像井口那般窄小,层层叠叠,纵横交错,这就是千丘田。

据说曾有人到千丘田数过,从左边数到右边,只有999丘,从右边数到左边,还是999丘。

这时已是傍晚收工时分,一个在田里劳动的农夫捡起放在地上的斗笠、蓑衣,数田的人才发现,斗笠、蓑衣底下竟然还有一丘田,不多不少,合起来整整一千丘。

四、上栗天堂湖
天堂湖位于上栗县赤山镇,水面1050亩,库容量1200万方,三面环山,一面是大坝,大坝高20米,长140余米,呈带状形,湖中,小岛,岛上树木丛生,参差不齐,透着勃勃生机,湖的左右有两座连绵起伏的青山,叫夜合山。

目前已在天堂湖建起了“得月楼”、“百利度假村”、“天堂湖避暑山庄”等亭台楼阁,这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使天堂湖更具特色。

天堂湖现已成为一个天然游泳池,成为人们休闲、消暑的好去处。

天堂湖旅游交通:
成为人们休闲、避暑、消夏乘火车到萍乡车站后,在站前汽车北站乘萍乡至天堂湖的旅游客车,40分钟后即到。

秋收起义策源地-萍乡
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与湖南株州毗邻,距
长沙100公里。

现芦溪、上栗、莲花三县,安源、湘东两区及省级经济开发区安源经济开发区。

全市面积3827平方公里,人口178万。

境内浙赣铁路横贯东西,319国道和320国道交汇通过,交通非常便利。

萍乡人文历史丰厚辉煌。

萍乡因楚昭王在此地得"萍实"而得名。

自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建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至今萍乡市博物馆保留有新石器时代历史物、史学家郭沫若定名的青铜器"彭高编钟"和"马王塘编钟"以及世间罕见的西汉透光铜镜等大批历史文物,反映出一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萍乡文明发展史。

萍乡民俗文化绚丽,采茶俚调、民间灯彩、古朴漆画繁衍流传,历久弥新。

渊源于楚巫的傩文化"三宝俱全"(傩面、傩舞、傩庙),被称作"艺术的活化石"。

萍乡是中国革命圣地。

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举行的武装斗争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其指挥部就设在萍乡。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领导的安源革命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在安源组织部署了秋收起义,继而率部队进军井冈山,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萍乡自然风光秀丽宜人。

境内东部的武功山是江西最高的名山,山峰奇峻,古木参天,飞瀑泻玉,草甸青翠,北部的杨歧山为中国佛教名山,西部的大屏山与南部的玉壶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为旅游胜地。

境内著名的孽龙洞、东源溶洞、蕉源溶洞皆瑰丽异彩,洞因水活,水随洞转,乃一大奇观。

城内孔庙、宝积寺、横龙洞纯阳观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书卷气息与梵音韵律汇织,是极富人文特色和文化熏陶的旅游资源。

萍乡达到三星旅游饭店标准的有安源宾馆以及萍乡宾馆、黑天鹅宾馆、昌盛宾馆等,电讯大楼、各金融保险大楼、秋收起义广场等具有民族风格和现代特色的高层建筑群和明月湖度假村,争相辉映,为萍乡这个工业重镇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国内外来萍乡旅游观光和投资的人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萍乡城区面积由建国初的 1.1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

长度近百公里的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将老城区、北站新区和安源经济开发区紧紧连接在一起,由萍水河以及滨河东、西两路形成的“一河两岸”风景带集交通、休闲、绿化于一体。

面积达334亩的秋收起义广场以其广阔的用地面积和高标准的建设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城市亮丽的窗口。

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碑名的秋收起义纪念碑巍然屹立在秋收起义广场上,广场中心直径68米的彩色喷泉和高标准建设的城市路灯营造出迷人的城市夜景。

市内交通便捷,开通公共汽车线路10余条,拥有公共汽车300台。

城区气化率达70%市区园林绿化面积65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26%.1993年建成开放的占地300亩的鹅湖公园座落在城北新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