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的破解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17卷第1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
“垃圾围城”的破解之道
□吴江丽刘晶晶
【内容摘要】目前中国处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之中,垃圾问题作为城市化过程的一个必然产物,越来越凸显出来。

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

但是垃圾处理的速度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多地出现垃圾围城的现象。

本文从政策、
规划、处理等三方面探讨了化解“垃圾围城”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垃圾围城;垃圾分类;垃圾处理
【作者简介】吴江丽(1979.1 ),女,湖南怀化人;研究方向:环境样品的分析检验
刘晶晶,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在人类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规模的加大以及经济规模的扩大,垃圾问题会越来越凸显。

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

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1/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

全世界每年产生约5亿吨垃圾,而中国人口众多,近一半左右的垃圾是中国产生的。

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经快突破百亿吨了。

但是垃圾并不是无用的资源,其中有50%左右的垃圾是属于可以回收并再利用的资源。

垃圾的妥善处理,关乎城市的环境卫生,也关乎政府对城市的社会治理能力。

目前虽然全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垃圾问题,如新建大量垃圾填埋处理设施、推广垃圾分类等等,但垃圾处理的速度仍然赶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要破解这个难题,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多途径解决。

一、加强顶层设计,在完善政策法规上下功夫
造成我国面临如此严重垃圾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众多,垃圾产生量大,而处理手段相对落后,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是在这近40年里急剧推进的,不像欧美国家城市化是经过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的,国民素质没有同步跟上,造成了民众环保意识淡漠。

要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利用人民的智慧,开展一场与垃圾斗争的持久战。

党中央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中有一条就是“法治”,在目前国情下,要想把垃圾处理这件事情落到实处,持之以恒,必须走“法治”这条道。

从国外多年的经验来看,要解决当今中国“垃圾围城”的窘境,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要途径,而垃圾分类最终能有成效的基础是要有循环经济产业的支撑。

因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循环再利用,只有循环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方式中占有主导地位才是实现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不然垃圾分类也只是一种无用功,所以要确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绿色理念,就必须对生产和消费领域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鼓励各个行业发展绿色经济,并给以相应扶持和优惠政策,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并为后期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垃圾分类,一是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垃圾分类标准,全面落实“谁产生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对垃圾定点定时投放、垃圾计重收费、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垃圾集中处理等各个环节出台相应法规,明确相关主体责任及奖惩措施,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执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多途径增强国民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垃圾分类更是需要全民积极参与的环保,并不仅仅是政府或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环保机构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宣传法律法规,建立环保教育基地。

垃圾分类不等于减量回收,但有助于减量回收,可以借助互联网搭建旧物回收平台,例如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废旧纺织品,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被焚烧或填埋的,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污染环境,建立旧衣回收平台,通过专业的分拣之后,根据旧衣情况,可以环保再生、工艺再造、公益捐赠等等,实现零抛弃,倡导“简单生活,拒绝浪费”的低碳环保生活理念。

三是垃圾处理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府要在其中承担主导角色,加大投入力度,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创新机制,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垃圾无害化这个领域中来,补齐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等历史欠账问题。

提高城市垃圾处理的能力,在全民参与下,最大程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二、提前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合理规范垃圾处理设施
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往往几年前还是城市中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几年之后就变成了人口密集的地方了,之前预留的垃圾处理项目的地方就会出现与民争空间的情况,这些年因为垃圾处理问题出现的群众性事件很多都与此有关,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有前瞻性,在规划中要合理安排,预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垃圾处理设施,设置合理的安全距离,并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不能随意变动。

垃圾处理设施要合理规范,严格管理,确保其安全、环保和稳定运行,对垃圾处理全过程要监管,除了运营单位要定期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外,环保机构对不同类型的垃圾处理设施也要采取不同的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管措施。

例如:监管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第17卷第1期
新形势下高校教工党员教育管理途径探索
□朱卫中
【内容摘要】党是由党员组成的,党员是党的肌体中的细胞,党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工党员;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朱卫中(1973.12 ),男,河北昌黎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安全工作处安全宣传教育科科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在各项工作和任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委的指示、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

党员教育与党员管理互相依存,教育要寓于管理监督之中,不可分割。

一、当前高校教工党员教育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校党员教育情况调查看,落实不够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时间没有保障。

党课教育常常被事务性工作冲击,有的一个季度都安排不上一次党内教育,时间上保证不了。

二是“大锅菜”没有味道。

有的部门党员少,不分党内党外,不分层次内容[2],没有“党味”,缺乏党内的特殊教育。

三是应付式不深入。

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书记看来,党员教育就是上党课,就是一人讲大家听,就是念念文件,读读报纸。

要么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要么漫无边际,缺乏思想性。

四是“一言堂”现象。

每次党员教育活动,都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好象基层党组织书记就是教育者,其他党员就是受教育者,长此以往,形成了支部书记跳“单人舞”。

五是有“盲区”严得不够。

有的单位总有个别人长期借故不参加教育,有的党员自身要求不严,不积极参加教育。

六是过分强调所谓的“严肃性”,不敢接触现实矛盾,不能充分引导党员敝开思想进行民主讨论。

上述问题虽非主流,但如不注意解决,支流也会变为主流。

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抓好教工党员教育,要坚持各项制度,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保证党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加强高校教工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
党员教育,是指从思想上对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和党纪
填埋厂是否分类填埋、对焚烧厂飞灰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并且要加大监管力度,相关信息要及时向公众公开,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维护公众利益。

三、加大对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创新的支持
填埋和焚烧是目前垃圾处理的两大主流技术。

填埋这种方式土地占用量大,中国目前人多地少的国情,能够提供给垃圾填埋的空间越来越少,同时垃圾中有害成分没有经过其他处理就直接填埋了,存在着很多环境安全隐患。

例如:垃圾渗透液会对土壤及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填埋方式不当,可能排放毒气,可能污染土壤、地下水源,也可能引起爆炸。

垃圾焚烧及垃圾发电技术是一种高效绿色环保的方法,可以真正实现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比起填埋法占地面积小、效率高、减量快,可以大大节省填埋空间,被认为是今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目前解决中国垃圾问题最适合的处理办法。

因此,要加大对于该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逐步出台预处理、运输管理、高效利用技术、主要工艺装备技术等各个环节相关的标准,逐步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垃圾焚烧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解决“垃圾围城”的困境。

目前垃圾焚烧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民众担心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类剧毒物质会对人体身心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有效控制这类物质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到对这类技术的推广应用。

经验表明,实现垃圾安全焚烧,要坚持四项原则,即:不分拣到位不焚烧、不财政全额不焚烧、不公开透明不焚烧、不公平补偿不焚烧。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随着技术的更新,垃圾焚化炉产生的二恶英已经减少了99.9%,一个家庭采用焚烧处理垃圾排放的二恶英比一个垃圾焚烧工厂每天排放的还多。

总的来说,垃圾焚烧发电从技术工艺、设备应用到烟气、渗滤液、灰、渣等的治理,都逐渐达到了成熟水平,为解决“垃圾围城”、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实施生活垃圾清洁焚烧项目是大势所趋,更是国家历年来持续支持和鼓励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对于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荣婷婷,任苒.关于我国特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思考———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2]张英民,尚晓博,李开明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1,2
[3]陈兰芳,吴刚,张燕等.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J].生态经济,2012,2
[4]何晟,钱丽燕等.日本东京23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启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