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望历史
作者:除庆华
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5年第21期
【导语】
历史总能让人回味,总能让人生发出无限感慨。

那一段段被铭记于心的岁月.悄悄地从心底慢慢萌发,叫人难以释怀,感慨万千。

回望历史的足迹,有许多我们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意大利克罗齐语)历史总是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永远都在触发着当下处境中人们的.情思。

那些心系天下、对现实有强烈关怀的人,往往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选文1 历史哲学
废墟
余秋雨
我诅咒度墟,我又寄情度墟。

度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

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垒在度墟中陨灭。

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度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

度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碾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垒融入大地。

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

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度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

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中国历来缺少度墟文化。

度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怀古者只想以古代夸,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

结果,两相杀伐,两败惧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伤了现代。

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

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

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

他们保存了度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浪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度墟驱逐。

度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度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度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

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

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

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

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含英咀华
“废墟”是一种象征,它涉及我们如何看待具有悲剧意味的过往事件,进而引申到我们应如何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类社会发生的一切悲剧性历史事件,从而唤醒我们的历史感。

思考练习
1.作者对废墟为什么又寄情,又诅咒?
2.结合文本,分点谈谈你对存留废墟的看法。

选文2 同史悲剧
登娄山关
从维熙
去年深秋时日,我登上了娄山关。

娄山关古代名叫太平关。

越是标有太平名字的雄关,越是因为没有太平而命名。

由于这儿地势险要.两边皆为深深的大山沟壑,有“一夫把关、万勇难登”之奇险,又因其地理位置“北可拒巴蜀,南可挡黔桂”,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之所以得知这个雄关的名字,并非来自史书,而是来自于青年时代读过的毛泽东诗词,其中之《忆秦娥娄山关》犹如磁石吸铁般,牵动着我的中枢神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记得,我读毛泽东的诗词时,心情曾为其笔下凝重而悲凉的画面击倒.久久才从那沉重的意境中解脱出来:继而拿来史书,寻觅当年的铁马金戈之战痕。

据史料记载,1935年2月25日清晨,红军兵分三路攻打娄山关:黄克诚率部队从东翼进攻,张爱萍率部队从西翼进攻:而从正面强攻的则是当时的第三军团团长彭德怀的铁血军团。

血战从黎明开始,直到下午5点.终于攻下了状如天堑的娄山关。

当日黄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一起策马,踏过横尸遍野的崎岖山路,登上了娄山关。

毛泽东那首《忆秦娥娄山关》,就是他登上娄山关之后挥笔而就的。

站在娄山关城楼,看盘结错落的条条山路的时刻,另一股难以压抑的悲情.像黄河之水.一下淹没了我的心田。

历史就像九曲十八弯的山路那般,当岁月流逝过去了八十多年之后,娄山关却给我心灵上增添了新的历史伤痛:当年率兵攻打娄山关的主将彭德怀、黄克诚、张爱萍先后都去了天国,其中除了张爱萍在新中国成立后远离了京城,到青海领导研制原子弹、氢弹,命运得以善始善终之外,彭德怀和黄克诚等一批铁血将军,先后都因为民请命的直言敢谏,在庐山会议——特别是在疯狂的“文革”中而受到了命运的严酷惩处.
历史何以这么残忍地对待这样的开国功勋?我叩问面前的大山——大山垂首无语,像是对着娄山关默哀:我叩问头上的白云——白云却飞落下来丝丝细雨,既是对我的回答,又像是苍天在祭奠忠烈,洒下来的滴滴泪水。

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刻我的思绪飞向了远古:汉王刘邦在
称帝之后,苦苦地追杀功臣韩信。

连我从姓的远古祖宗从公,也在被追杀之列。

因为从公当年是韩信手下的一员副将,当韩信被屠刀肢解成了肉馅之后,从公不得不率领韩信残部,逃往山东诸城,图谋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但因人单势孤,最后无果而终。

继而,我的思绪从远古一步步向近古收缩,回眸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朝代,都演绎过大同小异的类似历史故事。

其中最为惨烈的,是明代杀猪起家的皇帝朱元璋的表演。

当他坐稳江山之后,居然导演出一幕火烧功臣楼的惨烈血剧……中国封建历史的尾巴很长很长,尽管皇历不知翻过了多少页,但是这种传承并没因岁月更迭而完全断肢解体。

这是冰冷雨丝下的娄山关,给我的又一次历史悟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含英咀华
历史常常是惊人的相似,开国功臣常不能善终,从几千年前的韩信,到明朝的开国功臣们,再到彭德怀和黄克诚等一批铁血将军皆如此。

作者以整齐的旬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深沉感慨。

思考练习
1.作者引用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汉朝时的韩信?
3.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4.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概括说明。

选文3 历史选择
诗人的夜晚和佞人的白天
徐虹
在见到他的塑像之前,我们早已经知道他的事——在几千年以前的一个夜晚,也许有一点冷风,冷风里夹杂着秋天的冻雨.风里也有风尘仆仆的长途旅行者的气息。

他们从前线应招回朝,中逮歇息,那些随行的军士默默地跟从他们。

父与子下马离镫的一瞬.马忽然没来由地嘶鸣起来.鼓起的眼泡乖张大的鼻孔都呈现惊愕的表情!凭借多年来的战事经验,他们当然也嗅到了一股不祥的气味。

那十几名军士背上的兵器冷冷的,月光下泛着寒光。

他们的命都掌握在他的手里,当然也有他自己的命。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几千年之后,人们站在他的墓前,试图
理解他的灵魂、性情、信仰、抉择,是怎样经过了几百几千回的博弈和锻炼,才在十二次召回的阴险通知之后,在最后的一刻,驱使他踏上赴死之路?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空悲切.”也许在他少年的记忆中,有一种记忆被命名为忠诚——为了一个国家的荣誉,也为一个人。

多少年了,两者合二为一,国家是以那个被称为帝王的人为图腾和象征的。

于是.忠诚就成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信服和听任。

才华、情感、韬略和性命都不重要,命令和规则是空前的。

在那些暗红的城墙深部,是华丽和繁华的宫殿。

那么雄伟和不可侵犯.不可知.不可测。

宫殿外面有那么多令人眼晕的台阶和等级。

秩序,是这里唯一的语言。

它将人的血脉一切两断,不留一点情面。

而小人们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他抉择的最后时刻,如果他的母亲还在,会劝阻他,还是鼓励他?
事情紧张起来。

在汤阴岳飞庙的草地上,风那么轻,阳光那么灿烂,墙壁粗糙,石凳安闲。

人们不愿意想象他被折磨时的惨烈,也不能体会他当时心情的恶劣。

他们激烈地讨论着衣冠冢的存放省份问题,遗址的修缮问题,空气的湿度问题,历史细节的考证问题,等等问题。

那些话题与他的心事无关。

冤屈就是一个人虽然没有被堵上嘴,但是语言全无用处。

他和他的儿子都曾经是烈兽,是猛虎,是图腾,像鹰一样呼啸,像狼群中的头狼,牙齿锋利,威武无比,一呼百应。

怎么就瞬间被剪了羽翅,屈就在一间茅草屋里?他们的血羞辱地流向湿地,骨头几乎被刑具压酥了。

他们虽然靠信念和意志硬挺着,但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使他们痛苦得咬碎了牙齿,唇边的血浸红了垂下的乱发。

他们此刻不能杀人。

在疆场上,手起刀落.那些冷兵器作用于人体造成“噗噗”的声响、血花飞溅,曾经使他们何等快意。

但那些是侵犯的敌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战场上的逻辑是清晰的,单纯的——我与敌人,杀与被杀,胜与败,追击与逃跑……虽然也会有冷箭,但军人们对局面了如指掌。

而现在,英雄们处于他们完全陌生的阴霾里,那是他们不擅长的——能够感觉到阴谋家们的暗中推手却看不见他们,需要对君心反复地揣摩和期待,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认与不认都是错误,男人的力量完全派不上用场。

进退两难,举目四野,全是黑暗。

悲剧是选择决定的,选择是意识决定的,意识是命运决定的,命运是性格决定的。

性格是什么决定的?是历史么?是风么?是少年时代母亲的话语么?
这一座叫作汤阴的城,存留着一个英雄的遗迹,流传着他的故事。

许多人来,许多人走,许多人看他念他思考他钦佩他,许多人忘记他,回到自己生活的洪流和旋涡中去。

如果关于他的传说,能在人们抉择善恶的时候演化为一个砝码,影响了今天,增加一些厚道和良善,减少一些奸佞和阴谋,他也不枉一死,人也不枉一悲。

审美只有在发挥作用之后才会显示力量。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有删改)
含英咀华
作者以凭吊汤阴岳飞庙为线索,巧用想象,将岳飞当年屈死的历史情景重现,将历史与现实穿插,描写与议论结合,引入深思,让人震撼。

思考练习
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为“诗人的夜晚和佞人的白天”?请结合全文分析。

2.文中为什么说“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认与不认都是错误”?
3.简要分析本文在材料的组织上的突出特点。

4.文中画线句所问的,作者并没有明确回答。

你认为岳飞的母亲会怎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