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二轮微训练-鉴赏语言(四)分析语言风格(讲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古代诗歌鉴赏二轮微训练
鉴赏语言(四)分析语言风格
知识精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在此有必要提醒考生,我们往往给某位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种风格。

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语言风格术语积累:
1.雄浑壮阔
雄浑壮阔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

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气象。

2.豪放旷达
豪放即豪迈奔放,狂放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

这类诗(词)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象恢宏,语词宏博。

如李白的诗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

3.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浑厚,语带浓郁,语带忧愤,蕴藉深厚,读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和沉重感。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其他诗人的作品也有类似的风格,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慷慨悲壮
思绪悲壮,出语高昂,充满感慨;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愤慨不平。

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悲慨。

5.平实质朴
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质朴无华,平淡中蕴含深意。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清新雅致
清新雅致,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

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景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7.含蓄隽永
《诗品》论“含蓄”,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隽永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8.浪漫飘逸
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变化万千。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表达感情细如抽丝,情调缠绵。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幽默讽刺
幽默讽刺多指诗中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该题型分析角度如下:
1.观题材:如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等。

2.找意象: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

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

3.品用词:分析诗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

4.析情感: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

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

5.联作者:如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平实质朴,王维清新雅致,李商隐缠绵哀婉,苏轼豪放旷达,辛弃疾雄浑壮阔,陆游慷慨悲壮等。

该题型答题规范如下:
1.明风格: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做例证: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语言特色是如何体现的,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3.析效果: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考向精炼
1.(2021·全国乙卷)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2.(2019·全国Ⅲ卷)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3.(2018·北京卷)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押题精炼
押题理由:本诗属于名家非名篇的范畴,与高考近年来的诗歌选材趋势相符,备考时应予以重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要根据题干指向,结合全诗分析作答。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居初夏
陆游
天①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②傍。

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③已两忘。

【注】①指朝廷。

②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亦名“鉴湖”。

③《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有人认为本诗“有陶(渊明)诗风味”,请结合本诗以及你对陶诗风格的理解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写景手法相似。

本诗用白描手法,就近设喻,把平凡普通的乡村景色写得诗意盎然,意境深远。

与陶诗简洁勾勒式的写景手法相似。

②表达情感相似。

本诗表现乡村美景及闲适
自得生活的无限魅力,抒发的是回归田园之乐。

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诗歌主题相似,其中“桑麻长”更是直接化用陶诗。

③语言风格相似。

本诗用语平淡质朴,通俗易懂,虽有多处用典,但自然贴切,即便看不出用典,就字面意思理解,也通顺无碍。

与陶诗质朴实在、不矫揉造作的语言风格相似。

【解析】
题干要求学生分析本诗与陶诗风格相似之处,诗歌的风格可以从诗歌语言、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写景手法上,陶诗写“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诗多采用白描手法;本诗同样使用了白描手法,“天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描写村居环境,写嫩草经过雨水之后如同秧苗,小小的蝴蝶穿过花丛像蚕茧一般嫩黄。

既是简笔勾勒,又是就村居的常见景物进行比喻,勾画出乡村美好又充满生机的风光,表现了乡村生活的诗意。

表达情感上,陶诗的《归园田居》等诗大多表达诗人对田园美景、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写农家生活,风调雨顺,收获丰盛,农民生活富足快乐。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已两忘”两句写作者的感受,描写自己沉醉于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忘怀了人生得失。

本诗既描写了乡村美景,叙述了乡村生活,还抒发了诗人归隐田园的乐趣。

因此,本诗与陶诗的情感主题相似。

语言风格上,陶诗语言平淡质朴,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斗酒只鸡人笑乐”“相逢但喜桑麻长”“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等;本诗“天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旁”“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同样通俗易懂。

因此,本诗与陶诗的语言风格相似。

押题理由: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仔细阅读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多角度分析诗歌,然后分点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①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注】①上人:唐人称僧人为上人。

②道门:佛门。

前人认为这首诗“淡而有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用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特定的人生感悟,充满理趣;
②由平常习见的自然现象,参悟动静相依、有无相生之理,富含禅趣;
③借平淡无奇的问询,有意将问题抛给老友,极具情趣。

【解析】
从语言风格上:由“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贻之道门旧”等诗句可以看出,本诗语言平易浅近、简洁朴素,但表现了作者对佛性、对物理的思索,颇含哲理,充满禅趣和理趣。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寻常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哲理,富含禅趣。

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

诗人通过这一自然现象阐发了动静相依、有无相生之理。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的意思是: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寺观的旧友,了却它给我的疑问。

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

诗人提出了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惑推给了老友,有一种故意责难的狡黠。

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极具情趣。

押题理由: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要仔细品读题干,抓住题干中的核心要素,根据其要求分析诗歌,分点作答。

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二首①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③人狂。

【注】①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②春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③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有人评价刘禹锡的诗歌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对于《其一》,我们可以从“胜春朝”和“排云上”等清新的语言中体会到诗人的乐
观与壮志豪情。

②对于《其二》来说,通过写秋天颜色的明丽,神清骨秀,同样拿春色来和秋色作对比,来表现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

③这两首诗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景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解析】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

《其一》,诗人借描绘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身姿矫健凌厉,抒发了奋发有为、一展鸿图的大志。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

总之,我们可以从“胜春朝”和“排云上”等清新的语言中体会到诗人的乐观与壮志豪情。

《其二》,诗人借描绘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里还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

景色清丽闲雅,如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让人肃然起敬。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心情肃然深沉,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

诗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

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两首诗同样拿春色来和秋色作对比,来表现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

这两首诗的可贵,不只是描绘了秋天的生气和景色,更在于表现了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使人获得了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押题理由: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于本题为情景化试题,要根据题干指向,分析诗句多角度作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伤春
孟郊
两河春草海水清,十年征战城郭腥。

乱兵杀儿将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

千里无人旋风起,莺啼燕语荒城里。

春色不拣墓傍株,红颜皓色逐春去。

春去春来那得知,今人看花古人墓,
令人惆怅山头路。

苏轼说:“郊寒岛瘦”。

孟郊之诗,多苦寒之作。

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体现孟郊诗作之“寒”的。

【参考答案】
①意象上的“寒”:意象选取和意境表现上多愁苦景物,无过多鲜艳明丽的景色。

“花冥冥”千里无人“荒城”“墓傍”,渲染了凄苦冷清的氛围。

②情感上的“寒”:体现了对民生寒苦的关注,表现了诗人伤春的忧愁和对战争的控诉。

③语言风格上的“寒”:语言风格悲凉低沉,充满了对时代的悲慨,沉郁寒凉。

【解析】
诗歌体现孟郊诗作之“寒”有三个方面:
第一,意象上的“寒”:如写“城郭腥”,写城市遭遇战火后,充满了血腥之气,渲染出肃杀悲凉的氛围;“花冥冥”写春日开放的花朵,本应明媚亮丽,却因为战乱的洗劫及肃杀之气,晦暗不明亮;写城内
“千里无人”,只有“旋风起”,更增添了悲凉的韵味;“莺啼燕语荒城里”,用“莺啼燕语”来反衬荒城的凄清荒凉,意境更加悲凉;“墓傍株”“古人墓”中提到荒凉的坟冢,也渲染了凄寒清冷的氛围。

由此可分析出,意象选取和意境表现上多愁苦景物,无过多鲜艳明丽的景色。

“花冥冥”千里无人的“荒城”“墓傍”,渲染了凄苦冷清的氛围。

第二,情感上的“寒”:写经过十年战乱,千里城乡一片荒凉悲惨的景象。

“十年征战城郭腥”写战争毁掉了人们生活的居所,留下了血腥和肃杀之气;“乱兵杀儿将女去”,写战乱让百姓失去了儿女,饱尝失去亲人的悲痛;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注和同情。

“千里无人旋风起”,写战乱灭人迹,造成了千里无人的悲惨景象;“春色不拣墓傍株”“今人看花古人墓”写城内荒凉的坟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愁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由此可分析出,在情感上体现了对民生寒苦的关注,表现了诗人伤春的忧愁和对战争的控诉。

第三,语言风格上的“寒”:诗中写城市的血腥之气、花朵的萎靡晦暗、空城的旋风悲鸣、莺啼燕语中的凄清悲凉、随处可见的荒冢,都体现出低沉阴郁的格调,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凄凉和寒意,渲染出悲凉凄清的浓重氛围。

由此可分析出,在语言上体现出语言风格悲凉低沉,充满了对时代的悲慨,沉郁寒凉。

押题理由: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进而按题干要求分析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小题。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南宋)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①此词作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八月。

文天祥领兵拒元,兵败,于宋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次年四月,他被押往大都(今北京)。

同被押送的还有他的同乡好友邓剡。

邓因病留在天庆观就医。

临别时邓剡作词送别文天祥。

文天祥写此词酬答邓剡。

②“能”,同“恁”,这样。

③蛟龙:《三国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④蛩:蟋蟀、蝗虫等昆虫。

⑤登楼作赋:汉末中原大乱,王粲南下依附刘表,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怀乡。

⑥龙沙,指北方沙漠。

本词格调苍凉悲壮,但并无绝望之气。

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词作是如何体现这点的。

【参考答案】
①词人以蛟龙本非池中之物为喻,抒写自己虽遭囚禁而志向远大的情怀。

②“横槊题诗”三句,用典抒发自己抗元失败、壮志难酬之情,但词人以“方来还有英杰”表达对国家复兴的期望。

③“一叶漂零”“朱颜都变尽”写尽人生坎坷,但“丹心难灭”强调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④“去去龙沙”三句,言人北去,离故国渐远,但“杜鹃枝上残月”却表达词人死后犹卷恋故国的爱国赤诚。

全词看似抒发“牢愁”,格调苍凉悲壮,但情绪却并不低沉,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可谓风骨境界高远。

【解析】
结合“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分析可知,诗人说,是蛟龙就应该腾空,它本来不是池中受屈之物。

词人以蛟龙本非池中之物为喻,抒写自己虽遭囚禁而志向远大的情怀。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词人想到曹操横槊题诗,忆起王粲登楼作赋,这一切都变成了空中飞雪。

词人用典抒发自己抗元失败、壮志难酬之情,但词人以“方来还有英杰”表达对国家复兴的期望。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意思是可笑我像一片飘零的落叶,今天重来秦淮河,正赶上这新凉时节,秋风飒飒。

文天祥独力支撑,扶大厦于将倾之际,在淮水之间和敌骑数次相遇,历尽艰难才得南归,这几句,写尽人生坎坷,但“丹心难灭”强调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我将要奔向寒冷荒漠的龙沙,回首了望大好河山,一脉细细的山峦俨如青丝。

“去去龙沙”三句,言人渐北去,心终南向,以致频频回首,对故国江山无限留恋顾念。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我的老友,应记住杜鹃哀啼的树枝上高挂残月。

表达词人死后犹卷恋故国的爱国赤诚。

故全词欢畅淋漓,不假修饰,无齐蓬之痕,绝无病呻吟之态,直抒胸臆,苍凉悲壮,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可谓风骨境界高远。

押题理由: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评价的内涵,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加以阐释、验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①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注】①张谓,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

张谓的诗有淡妆之美: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

请从首联或颔联中任选一联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示例一:首联表面上只是客观地以洞庭秋景入题,用语平易;实际景中离情,用意深远:用本就令人善感多怀的秋季和八月仲秋的特殊时间来表达寄身他乡的愁情,用“湘江北流”表达随眼前江水回到北方的渴望和实际无法实现的伤感。

示例二:颔联表面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却又时空交感,虚实结合,暗含巧思:“万里梦”从空间角度极言乡关遥遥,“五更愁”从时间角度道尽思乡愁深;“还乡”为虚梦,“为客”方为实情,虚实结合,凄凉无限。

【解析】
就本诗的首联来说“平易”“朴素”指的是诗歌的语言特点,“深远”“高华”则是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本诗的颔联而言“平易”“朴素”指的是抒发的情感,“深远”“高华”则指的手法和表达效果。

首联,“八月洞庭秋”,对景兴起,着重在点明时间。

“潇湘水北流”,抒写眼前所见的空间景物,表面上没有惊人之语,可谓“平易”“朴素”,却包孕了丰富的感情内涵:秋天本是令人善感多怀的季候,何况是家乡在北方的诗人面对洞庭之秋,可以说是“深远”“高华”。

颔联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可谓“平易”“朴素”;然而却时间与空间交感,对仗工整而自然。

“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可以说是“深远”“高华”。

押题理由:本诗属于名家非名篇的范畴,与高考近年来的诗歌选材趋势相符,备考时应予以重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二)
李白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清人王夫之评价这首诗“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托体高”指立意高远。

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归隐,尾联是诗人的临别赠言,“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勉励友人即使归隐也要像谢公一样,做一个具有济世安民情怀的大贤人,格调积极向上,立意高远脱俗。

②“著笔平”是指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直抒胸臆,整体风格平易不事雕琢。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清人王夫之对这首诗评价“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托体高”就是说这首诗以立意取胜;“著笔平”,也就是用语朴实。

作答时只要抓住立意以及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即可。

“托体高”指立意高远。

诗歌的尾联“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意思是高隐东山的谢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为他忘不了解救苍生的重任。

这联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勉励友人即使归隐也要像谢公一样,做一个具有济世安民情怀的大贤人,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立意高远脱俗。

“著笔平”是指语言质朴自然。

如“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言灵活地化用东汉许由“洗耳”的典故,不加以藻饰,直抒胸臆,是汉魏风骨的继承。

名家特色:李白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