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弃妇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弃妇诗
——《卫风·氓》和《邶风·谷风》的分析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弃妇诗是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为人们所关注。
诗中所描写的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作为弱势群体的女子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弃妇女活更是非常悲惨。
我们可以从弃妇诗中了解弃妇的生活、感受,并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关键字:诗经、弃妇、男权、抛弃、
一、弃妇形象的分析
虽然这两首诗都是以女主人公以自己自叙的口气叙说自己被丈夫抛弃的不幸生活,但在弃妇形象上依旧有差别。
(一)、怨恨、决绝型,对婚姻不抱希望。
《卫风·氓》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诉说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细细回想其婚姻的失败,女主人公是清醒的,她从爱情的幻想中走进现实,认识了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与过去告别。
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女也不爽”,丈夫遗弃她只是“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罢了。
她本想与丈夫“及尔偕老”,但丈夫“老使我怨”,留给自己的只有无限的忧伤与哀愁,谁让自己嫁错了人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终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女主人公是敢爱敢恨的,一旦发现丈夫无情无意,便不再对婚姻抱有任何希望。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淇水见证了她所有的爱与恨,悲与欢,憧憬与后悔。
当她再次经过淇水时,已经今非昔比了,那飞溅起来的水花,打湿了车帷幔,她的忧伤与悲愤也就顷泻而下!女主人公对当初作出的这个决定,有所省悟,她对自己说,也对所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子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就是说,女人啊,不要见着男子就迷恋,男人迷恋女人,可以说甩脱就甩脱,女人迷恋男子,只能无法自拔。
这里显示了女主人公的决绝之心。
(二)、哀婉、柔弱型,乞求丈夫能够回心转意。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诉说丈夫喜新厌旧,而自己含辛茹苦却受尽虐待,终被抛弃,感情凄凉、哀怨。
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自信自强的。
女主人公虽然留恋旧情,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必定恼怒丈夫的绝情,然而,她并没有斥责丈夫,也没有哭天喊地、低三下四地哀求,“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暗示出女主人公柔中带强的特征,这种自信,一则来自对自己的肯定(“泾以渭浊,湜湜其
沚”),二则来自在于她有谋生的能力,“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勤劳善良、温柔多情、自信自强的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
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故意走得很慢,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怒其不争了。
二、被弃后的态度与生活
(一)、《邶风·谷风》的女主人翁与《卫风·氓》的女主人翁相比,更加自信自强一些。
她对丈夫充满着无限依恋,也希望丈夫能够念及旧情,回心转意,她也相信自己还是美丽的,并不比新人差,所以她是哀怨中几多温婉,悔恨中几多希望。
她的痛苦是深藏于心的,在回忆中思前想后,只是无可奈何罢了,所以才显得凄凄切切。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她并不害怕将来的生活,因为她有一定的谋生能力。
这就是她希望丈夫回心转意的资本,也许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所以全诗怨而不怒,怨中有望。
(二)、《卫风·氓》的女主人翁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年老色衰,再也不可能让丈夫回心转意,有的只是沉痛自悔,不存在什么幻想了,她要与过去一刀两断,态度非常坚决。
总之,《诗经》中的女子被弃后,无一例外地都抱怨丈夫的薄情,悔恨当初的婚姻,她们面对这样的结局,只能独自哀伤,黯然离去,即使有心理上的反抗,也只能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
(三)被弃后的生活
在《诗经》弃妇诗的作品中没有对弃妇被弃后生活的直接描写,在那个历史时期,妇女被弃后一般只能回到娘家度日,而在娘家女子不但不被理解,还会遭到兄弟们的讥笑(如《卫风·氓》中“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在生活中自然也就不会有好脸色看,弃妇在娘家的生活也就十分窘迫。
所以自食其力是弃妇的惟一选择,像《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三、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
在那个男尊女卑,父权、夫权为天的社会,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一致的。
(一)、根本原因
《诗经》时代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期,男性的权力更为集中,地位更为突出,男权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已经确立。
夫权制剥夺了妇女们的财产所有权,使她们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这是弃妇悲剧产生的是根本的原因。
(二)、直接原因
1、男子变心。
在婚姻中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男子一方一旦变了心,女子就会面临被抛弃的命运。
2、无子。
据大戴《礼记·本命》说:“妇有七去”,《诗经》中虽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却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弃妇遭弃的因素。
3、礼教。
中国礼教说到底是家庭伦理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关系范畴的问题。
传统上,“家”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
四、上古时代已婚女子的整体风貌
通过对弃妇形象的分析,我们对上古时代已婚女子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以看出弃妇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特点。
1.吃苦耐劳。
如:《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 ;《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温顺多情。
如:《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自我肯定。
如:《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卫风·氓》:“女也不爽”。
4.感情专一,留恋旧情。
如:《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软弱,认命。
如:《卫风?氓》“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结语
《诗经》中的“弃妇诗”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共创家园,那些遗弃她们的丈夫们,也曾信誓旦旦,与子偕老,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她们也容颜不再时,丈夫便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们。
然而,《诗经》中的弃妇悲剧始终是温和的。
弃妇们尽管遭遇很悲惨,有怨有怒,但是她们没有反抗能力,孤立无助,生活凄惨,正是在她们的声声苦诉中,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里,女子要想拥有美满的爱情、幸福的生活,维护人格的尊严,就必须在经济上有独立的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