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全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全解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是他游览庐山后的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首诗语言浅显,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是苏轼诗歌中的名篇。
本文将对《题西林壁》进行全面的解读,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背景、鉴赏和影响:诗歌原文及注释
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形式特点
诗歌内容分析
诗歌鉴赏要点
诗歌影响与评价
诗歌原文及注释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或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歌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
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还。
卒于常州。
追谥文忠。
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诗歌形式特点
《题西林壁》是一首七言绝句,即每句七个字,共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宋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简洁明快,适合表达诗人的即兴感悟。
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技巧:
对偶:诗中每句都是两个对偶的词语或短语组成,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偶的作用是使诗句结构严谨,语言对称,音韵和谐,意思明确。
比喻:诗中用“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喻庐山的形状变化,用“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用“身在此山中”比喻主观片面的视角。
比喻的作用是使诗句形象生动,寓理于景,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联想:诗中用“此山”联想到庐山以外的其他山,用“真面目”联想到事物的全貌和真相。
联想的作用是使诗句意境开阔,寄寓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
诗歌内容分析
《题西林壁》是一首写景说理的诗歌,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两句写景: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看庐山,发现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气势。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展示了庐山的奇妙变化和美丽风光。
后两句说理:由于身处在庐山之中,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和真相。
这两句奇思妙发,从游山的体会中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跳出局限和偏见,采取客观全面的视角。
这两句寓意深刻,具有普遍性和启示性。
诗歌鉴赏要点
《题西林壁》是一首寓理于景、深入浅出、意味无穷的名篇,具有以下几个鉴赏要点:
语言浅显:这首诗所用的语言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没有任何雕琢或修饰,但却能表达出深刻的哲理。
这是苏轼文学风格的特点之一,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新颖独特的意境。
意境深远:这首诗虽然只写了一个游山的场景,但却能引申出一个关于认识论的问题:如何正确地认识事物?这个问题不仅适用于游览庐山,也适用于观察世间万物。
这首诗反映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启发人们要超越主观片面的认知,追求客观全面的真理。
寓理于景:这首诗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想,而是借用庐山的景色来说明自己的体会。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自传诗,也是一首时代诗。
这首诗既反映了苏轼的游山感受,也反映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苏轼的政治遭遇,也反映了苏轼的文化精神。
这首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解读和欣赏,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和感悟。
诗歌影响与评价
《题西林壁》是苏轼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颂。
以下是一些关于《题西林壁》的影响和评价:
历代名家评价:宋代黄庭坚称赞苏轼“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
(《冷斋夜话》)。
清代王文诰认为“凡此种诗,皆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
近代陈衍说“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宋诗精华录》卷二)。
现代游国恩等说“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中国文学史》)。
文化影响:《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著名的成语和格言,用来比喻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或自己的原因是因为处于局限或偏见之中。
这个成语和格言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和领域,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
艺术影响:《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一句也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用来指导画家如何描绘山水画中的山峰形态和变化。
这一句也被用来比喻事物或人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或印象。
综上所述,《题西林壁》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名篇佳作,它展示了苏轼博大精深的文化修养和创造力,也展示了宋代文学特别是宋诗的鲜明特色和风貌。
它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