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军工劲旅:挪威康斯伯格集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洛克希德.马丁、MBDA这些欧美军火巨头叱咤风云的同时,仍有一些似乎名不见经传的武器系统厂商在全球防务市场上顽强地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在部分领域独树一帜。
本文将要介绍的,就是在北欧一隅的挪威奥斯陆西南洛根河畔,一个人口不过数万的康斯伯格小镇上坐落的这么一家历史悠久而实力雄厚的世界军工劲旅——挪威康斯伯格集团。
历史沿革与现状
拥有百年历史的军火企业本就不多,而挪威康斯伯格集团的历史最早竟可追溯至17世纪上半叶。
由于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镇上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银矿,当时的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于1624年将其命名为康斯伯格并在当地成立了采矿厂,后者也逐渐发展为挪威国内最大的企业。
直到19世纪初,银矿开采都一直是挪威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衰退,1814年银矿厂摇身一变改行做起了枪支弹药生意,这就是康斯伯格军械工厂(Kongsberg Våpenfabrikk),也就是今天康斯伯格集团的前身。
从开展军火贸易的最初时起,这家公司就令人刮目相看,公司于19世纪末生产的“克拉格.乔格森”(Krag Jørgensen)步枪被当时的美国陆军选中作为其制式步枪大量装备,甚至使用这种步枪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这笔军火买卖也因此成为挪威工业史上最早的一宗出口交易。
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康斯伯格军械工厂在挪威工业的战后重建过程中贡献卓著,并且很快从一家从事机械制造的工厂发展成为拥有多样化产品的大型企业,相继在防务系统、铁路运输、燃气涡轮机、近海贸易、航空与空间等领域暂露头角。
1987年,康斯伯格军械工厂果断拆分重组,将当时旗下举步维艰的民用产品业务出售,并成立了挪威军事技术公司(Norsk Forsvarsteknologi AS)从而专注发展防务系统,这一举措果然起到了立竿见影之效,公司很快走向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康斯伯格集团又迅速完成了两大转型,即从专注防务系统转为军民产品兼修、从工业产品制造转为尖端技术开发,尤其注重拓展防务领域相关高端技术的开发。
1993年至2000年期间公司陆续完成了一系列并购,不久便成立了康斯伯格集团并且于奥斯陆证交所成功上市。
当今康斯伯格集团下属四家公司,分别是主要从事军工技术开发的康斯伯格防务系统公司和康斯伯格防御技术系统公司以及航运和能源技术领域的康斯伯格海事公司和康斯伯格油气技术公司。
集团位于全球各地的员工总数已近7100人,2012年净利润达到了14.3亿克朗(约合17亿元人民币)。
康斯伯格的“四大兵器”
“企鹅”系列反舰导弹
正如前文所述,康斯伯格集团历史上从武器装备真正发迹,而今防务系统业务更是占据了集团的半壁江山,其主要产品包括空间系统、反舰武器系统、军用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以及防空系统等。
而要说到康斯伯格的拳头武器产品,无疑要从“企鹅”系列反舰导弹说起。
我们知道从二战末期到战后,制导武器技术飞速发展,这种先进武器系统通常只有实力雄厚的工业大国才有经验、资金和技术开发研制,小国只得掏钱购买。
而“企鹅”作为西方世界第一种被动红外制导反舰导弹,却由小国挪威成功开发并打破了这一局面,甚至还得到了美国海军的青睐(美军正式型号为AGM-119)。
在普遍以雷达制导方式为主的欧美反舰导弹中,“企鹅”的存在多少显得有些另类,甚至在战后一度被认为只能用于近程两栖防御而用处不大的反舰导弹发展停滞的局面下,“企鹅”的横空出世却令人刮目相看。
“企鹅”自1972年装备以来几经升级改进,已发展成为一种中短距高亚音速反舰导弹家族(“企鹅”1/2/3型),其射程在7千米至55千米之间,导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鸭式气动外形布局,战斗部为120公斤半穿甲爆破装药,威力巨大,导弹采用中段惯性制导和末端被动红外线制导方式,飞行轨迹复杂多变,抗干扰能力和制导精度高,可以从水面舰艇、直升机、固定翼飞机乃至岸基平台上单发或齐射发射,而且可实现“发射后不管”。
更重要的是,“企鹅”导弹体积小、重量轻(弹重370至385公斤),价格还不到大名鼎鼎的美制“鱼叉”反舰导弹的1/3,因而特别适合中小规模的海军部队装备用于保卫沿海近岸水域。
“企鹅”系列反舰导弹目前已装备包括挪威、澳大利亚、巴西、希腊、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等多个国家,美国海军也于1994年采购了160枚“企鹅”反舰导弹用于装备其SH-2“海妖”和SH-60“海鹰”等型直升机,近年仍有不少国家对“企鹅”导弹表示出极大兴趣。
在强国林立的世界反舰武器市场上,康斯伯格能锻造出“企鹅”这样一度被认为“非主流”的明星产品,更显难能可贵。
海军攻击导弹(NSM)系统
“企鹅”的故事至此并未休至,康斯伯格集团于2007年展开被称为“海军攻击导弹”的新一代反舰导弹的研制工作,并于2012年刚刚成功装备挪威海军“南森”级和“盾牌”级轻型护卫舰,未来还将全面取代“企鹅”系列反舰导弹。
相比较“企鹅”而言,NSM导弹系统的变化可谓面目全非,已经成为一种高精度、多任务型、多平台的中型远程防区外发射武器,甚至可攻击陆上目标。
NSM导弹的外观采用降低雷达信号反射的隐身设计以及吸波复合材料,动力系统为TRI-40涡扇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混合设计,弹重410公斤,有效射程为3至280公里,导弹过载承受能力提高了一倍,弹头采用125公斤模块化高爆侵彻装药和智能可编程引信。
导弹配备双通道数据链,飞行中段采用GPS、惯性与地形匹配制导,末段采用红外成像制导, NSM导弹系统的最大特色莫过于其所具备的自动任务计划的能力。
也就是说,导弹系统可根据给出的战术情况和舰艇战斗管理系统预先设定的战术标准,在几秒钟内自动生成任务计划。
而战术标准包括:飞行时间最短、被探测概率最小、单发或饱和攻击、搜索范围最大、飞行路线预设以及规避区域/高度等。
因此,NSM导弹系统具有目标识别和突防能力强的优势,主要用于摧毁水面舰艇、地面防御工事以及高价值目标。
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对传统导弹挂架以及机身内部弹仓的良好兼容能力,NSM导弹未来将很有可能被集成到F-35联合攻击战斗机(即JSM机载型)、欧洲“台风”和瑞典“鹰狮”战斗机上,从而使后者具备强有力的中程反舰和对陆攻击能力。
此外由于NSM导弹依旧保持了体积小的特点,发射箱长度可控制在4米以内,很容易部署到地面机动车辆、小型水面作战舰艇甚至潜艇上。
2013年1月底,康斯伯格集团还发布了研发NSM导弹潜射型的计划,将用于2020年以后装备挪威海军潜艇部队。
康斯伯格集团未来有充分的信心将NSM导弹系统投入全球市场竞争,量产工作将于2013年内展开。
而事实上,波兰方面已经率先采购了该型导弹的岸基机动发射系统用于海岸防御,北约许多成员国和其他国家也对该导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保护者”遥控武器站
对于广大军事爱好者而言,遥控武器站已不陌生,这种继承了机枪、榴弹发射器甚至反坦克导弹的自动武器系统可使射手在装甲战斗车辆内部就能完成对目标的观瞄射击,从而避免了资深直接暴露在敌火力威胁下。
在这一领域里,挪威康斯伯格集团再次斩获第一的头衔——700套M151“保护者”遥控武器站于2000年交付美国陆军,这不仅是世界上最早服役使用的遥控武器站,而且也已成为目前世界上装备最多的遥控武器站,该系统可以配备M2 12.7毫米口径大口径机枪、7.62/5.56毫米口径的通用机枪、40mm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以及烟幕发射器、激光测距仪、红外摄像机等设备,具有火控系统先进、目标识别能力强、射击精度高以及环境适应性良好的特点,除了装备美军“斯特瑞克”8x8装甲车以外,“保护者”遥控武器站通过多次升级改进,目前已相继装备到了M1A2主战坦克、M113装甲车、“悍马”、“美洲狮”6×6 轮式装甲车、ACMAT 4×4 轮式车、“潘哈德”VBR/VAB、ASUV 8X8、XC-36O 8×8等装甲战斗车辆上,包括挪威、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葡萄牙、英国、瑞典、法国在内的16个国家都已采购装备。
尽管在市场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康斯伯格集团仍在坚持对“保护者”遥控武器站的升级改进,其舰载“海上保护
者”就是在“保护者”基本型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海上稳定型遥控武器站,该系统沿袭了陆基型的基本结构,但通过改进设计以适应海上作战环境,通过加装增强型稳定装置以使该系统在舰艇摇晃时保持稳定瞄准射击,因此对美军“斯巴达人”无人侦察艇以及其他中小型水面作战舰艇都有良好的匹配能力。
MSI-90U潜艇作战系统
在技术水准较高的水下作战系统领域,挪威康斯伯格集团同样颇有建树,高度综合的MSI-90U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CWCS)就是为常规潜艇研制开发的模块化平台。
该系统于1980年投入开发,采用传感器、武器和导航系统的界面,以高性能数据总线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为基础,将潜艇上的鱼雷武器系统、声呐电子支援系统、搜索与测距系统以及导航系统集成,可对目标探测数据进行综合和评估,对目标运动进行分析、分类和识别,并进行威胁判断、武器指示和武器控制,具备同时跟踪30个目标并实施鱼雷攻击的能力。
MSI-90U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最初为挪威“乌拉”级、“科本“级潜艇以及德国211型潜艇研制,后来又被德国采购12
套用于装备更现代化的212/214级潜。
康斯伯格集团后来还为水面作战舰艇研制开发相应的系统,于上世纪末相继开发出MSI-340武器控制系统和MSI-350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而最新改进型的MSI-90U MK2作战管理系统也于2012年开始装备挪威海军“乌拉”级潜艇。
轰动一时的东芝-康斯伯格事件
除了在武器装备系统研制领域时常技惊四座以外,历史上康斯伯格集团还无意中被牵扯进一桩震惊世界的事件里,这就是“东芝-康斯伯格事件”。
事件的原委是这样的:早在1980年,前苏联农业和消费品生产陷入困境,急需大量进口工业机械设备,而急于开拓前苏联市场的东芝公司无意中在一次莫斯科的政府酒会上探听到苏联正要采购一批用于制造大型船舶推进器的数控机床的消息,最终东芝公司与苏方达成了以35亿日元的理想价格出售4套当时拥有业界最新技术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协议。
35亿日元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约为1750万美元,这着实令日本人窃喜了一阵,殊不知前苏联方面才是这笔交易的大赢家——这批机床将用于精密加工前苏联海军军用舰艇(特别是当时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舰和核潜艇)的螺旋桨推进器,从而极大的降低航行噪音,令美国和北约难以探测。
不过,由于当时正值冷战高潮,先进工业技术产品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要受到“巴黎统筹委员会”(即“巴统”)的限制,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可用于加工军用舰艇推进器,明显属于被“巴统”禁止向前苏联出口的机械设备。
那么,怎样才能将这批设备顺利的交付苏方呢?通过一番深思熟虑,东芝公司和苏方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先将机床出口到作为北约国家的挪威,然后经由挪威和前苏联之间的秘密贸易渠道转运。
当时的康斯伯格军械工厂就是这笔秘密交易中的转运者。
而根据史料,康斯伯格军械工厂还曾向前苏联秘密出口过陆军炮瞄系统。
日本人相信采用了这条路线,就即可规避“巴统”限制达成买卖,又神鬼不觉。
之后的事一切显得那么顺理成章——1983年,前苏联海军在东芝公司代表的技术支援下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很快完成了设备的装配和操作培训,而这笔看似划算买卖的恶果也很快显现了出来:前苏联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航行噪音水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北约各国海军相继发现对前苏联舰艇的跟踪难度明显加大,却又找不到头绪。
而美国海军长久以来对红海军持有的水声探测优势几乎是一夜间丧失,时至今日,美军想要搜索跟踪俄罗斯新型潜艇也绝非易事,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方向上面对的前苏联舰队也因此变得空前强大。
直到东芝公司该项目雇员向美方透露了这一事件的经过,事实才为西方世界所知,一时间引起轰动。
自此,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设备和技术的出口监督和管制也变得更为严苛。
后记
这就是挪威康斯伯格集团,一家挪威防务和民用工业科技领域最重要的高科技企业,也是世界上不容忽视的领先军工厂商。
康斯伯格集团取得如此瞩目的业绩,与其在信号处理、机械控制、电子系统综合和软件技术上的独特优势密不可分。
未来的康斯伯格集团还将继续与欧洲MBDA、Armaris/Thales、美国洛.马公司、雷声与波音等公司展开密切技术合作,如在2014年以前完成与雷声公司联合为芬兰军方研制的MRADMS II中程防空导弹系统的交付灯。
康斯伯格集团在国际防务领域的开拓也将深化进行,如在2013年向瑞典军方交付防空模拟训练中心,将先进的“休金-1000”自主式无人深潜器(AUV)向芬兰、印度、韩国等更广阔国际市场扩展等。
来自北欧的这家军工劲旅,未来还将大有作为。
(已载《兵工科技》2013年10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