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文学语境
王雯
在中国文化中,文学语言的发展占主导地位,诗词、绘画中的题字、书法、乐曲的编词都离不开文学语言的支持,而空间意境的营造也可以说一直受到文学的影响。

文学语言中,修辞是其创作的基本技巧,其研究如何依据不同的语境运用适当的语言及语言表达方式、技巧或规律。

那么,空间中的修辞是什么?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有许多空间组成元素,廊、亭、桥、墙、植物等等,这些组成元素好比文学中的词汇,需要进行修饰、排列、组织与安排,通过恰当的处理手法来表达空间的形态与意境。

比如,简单的坡面屋顶,南方有“起翘”的做法,使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产生飞动的美感;皇宫、庙宇中主要的大殿将单檐屋顶改用重檐屋顶来显示其庄重。

由此可见,空间中的修辞指的是各空间元素的组织与设计手法。

语境即语言环境,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 在1923 年提出。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语言性语境”,一是“非语言性语境”,也可以说是“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关于空间语境,地域、时间、历史、文化等与空间元素使用有关的都是空间语境因素,而它同样也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中国传统空间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融合,强烈地暗示着人的所思所想,设计者利用各种空间元素的组织安排来营造空间氛围,从而引起人的心理反应。

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亭子位于水池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临水,在夏季,亭子四周被荷花环绕,亭子四周无阻隔,风得以穿过亭子,从而实现设计者“荷风四面”的设计意图。

再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的祭天之所,祈年殿是天坛里的主体建筑,祈年殿院落坐落于高台之上,祈年殿本身又立于三层台基之上,登殿四望,已临空于周围柏树林之上,使人产生与天相接之感,这种增高的方法无疑增强了祭天所需要的崇高神圣气氛,实现了天坛的功能目的。

正所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当空间氛围能引起人们共鸣时,空间中的各元素早已超出了本身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空间的文化语境则是指空间所依赖的包括地域、地貌、文化、政治、信仰、民俗等主客观因素。

表现在权力因素上,有北京的紫禁城,其建筑物分布在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层层环绕的宫墙、前
后贯通的城门、重重递升的台阶共同构造了主次分明的空间氛围,表现出隔离、庄严的意象,清晰地传达了皇家的尊严和权威。

而在文化因素方面,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例,园主在追求天然野趣的同时也希望表达他们的文学涵养,含蓄地表达他们的某种价值追求。

其实,空间的文化语境是一个综合体,并不是权力、文化、地域等某一个词就可以概括的,前面提到的北京紫禁城、江南私家园林,另外还包括出现在我国的各种形态的住宅、宫殿、寺庙等都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诗词、音乐和空间意境的营造等都受到它的影响,修辞是其创作的基本技巧。

B.语境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 在1923 年提出的,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

C.简单的坡面屋顶可以通过具体、恰当的处理手法如“起翘”来表达空间的形态与意境,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D.中国传统空间的设计,常通过各种空间元素的组织安排来营造氛围,使这些元素超过本身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和空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可以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修饰、组织以产生特定的艺术效果。

B.将中国传统园林中廊、桥、植物等通过恰当的处理使其表达出不同的形态和意境,就是空间修辞手法的运用。

C.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和祈年殿在建造上都对空间元素进行了修饰、排列、组织与安排,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D.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主观意图,而空间的文化语境则更多地受权力、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建筑中,设计者往往利用各种元素的组织安排来传达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融合的关系。

B.“荃者所以在鱼……”这部分文字的引用是对前面例子的补充阐释,是为了说明空间氛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C.北京的紫禁城、江南的私家园林、中国各种形态的住宅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空间的文化语境是一个综合体。

D.在进行私家园林的设计时,设计者不仅要关注园林本身的自然状况,还要关注园林所能表达的园主的价值追求。

【答案】
1.A
2.D
3.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A偷换概念。

2.
试题分析:“更多地受权力、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于文无据,空间的文化语境指的是空间所依赖的主客观因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D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是为了说明空间氛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错误,引用这几句话是为了说明“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此题选项B曲解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

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

初至,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

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大加营缮。

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

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

好施予,不事产业,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以故不迁。

久之,出.为抚州刺史。

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

元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

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

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嫚骂之,见者皆忿。

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

至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
统军朱匡业代之。

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

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斩之。

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

”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狥。

然后勒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

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者。

拜奉化军节度使。

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

谥.威烈。

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

母又言克宏有父风,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

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选自陆游《南唐书》,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B.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D.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博弈”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有:六博、双陆、打马格、围棋、和象棋,是古人展现智慧、运筹争胜的重要方式。

B.“出”在这里是指出官。

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C.“谥”指谥号,只有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才会有谥号。

D.“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柴克宏忠于职守。

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来之时得以保全。

B.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

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C.柴克宏本性豪放。

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D.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

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

(2)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答案】
4.D
5.C
6.B
7.(1)精锐的部队都在长江以北,柴克宏所率领的只有数千名疲弱的士兵,枢密副使李征古供给的兵器、铠甲都是朽坏不锋利的。

(2)等到李征古被诛杀,朝廷下诏书揭露其罪行,也把他羞辱柴克宏的言论作为诈伪之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大言”作“为”的宾语,前面不能断开,“一语及军旅”和“不以为知兵”才对应,若“及”前断开,说他“一言不发”和后面无法衔接。

5.
试题分析: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

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
试题分析:柴克宏并不是战死疆场,而是死在路途之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B原文是柴克宏并不是战死疆场,而是死在路途之上,选项事件错误。

7.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翻译:(1)“羸卒数千”定语后置、“羸”、“给”、“朽钝”“诛死”、“暴”、“折辱”。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羸”、“给”、“朽钝”“诛死”、“暴”、“折辱”等词语和定语后置的落实。

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 题。

【黄钟】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①。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园,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①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为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处。

8.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5 分)
9.这首曲在写景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
8.“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5 分)
9.①一句一景。

“鹧鸪啼”“东风草绿”“残照花开”等,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产生多个画面会重叠展现的效果。

②虚实结合。

实写重上越王台所见到的景物,如“东风草绿”“残照花开”“乔木苍苔”等,虚写在越王台上所想到的过去景物,如“当时明月”等。

虚实结合,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愁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怀古伤今的诗歌往往诗中有见证的意象,如《石头城》中的“月亮”,《乌衣巷》中的“燕子”,这是历史的见证,突出世事变迁的感慨,通过这一意象衬托繁华不再,昔胜今衰的事实。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艺术的题目,注意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的运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的艺术技巧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上分析,此题主要从颜色的运用、视听的结合的角度和虚实相生的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在江边月下以酒洒地表达对古代英雄的敬慕以及自己达观超脱的人生态
度的名句是“,”。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现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际的两句是“,”。

【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肆意挥霍财富”“达观超脱”“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际”,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锱铢”“尊”“酹”“絮”“萍”等易错字的书写。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__语文第3页共5 页另一大体内的小题。

如果都做,则按所答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 分)
在遥远的海岸上
秦牧
中国有一千几百万华侨散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千几百万人和国内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脉搏是一同跳动着的。

在这方面,我常常想起无数动人的事件,使自己像喝过醇酒似地进入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

虽然我离开海外回到国内来已经很久很久了。

波兰古典作家显克微支有一个短篇小说叫作《灯塔看守人》。

里面讲的是十九世纪流浪异国的一个波兰老人的故事。

这老人因为反抗压迫,在国外流浪了大半生,到他衰老的暮年,异常困倦地渴望获得一个安定的位置度过他的余生。

在意外的机会中他找到了一个看守灯塔的职业。

这工作是异常寂寞孤独的,整天和潮汐海鸥为伍,在偏僻的岩礁上,连人影也不见一个。

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天按时燃着灯火,使来往的船只不致失事。

这工作很轻便,但绝对不容许疏忽。

只要有一次的错失,他就得失掉位置,重新去做无所归依的流浪者了。

老人是很喜欢这工作的,他按时点燃灯塔,从不误事。

但有一次他收到了一个邮包,有人寄给他一本波兰诗人的诗集。

他翻读着书籍,和祖国的千丝万缕的感情使他沉浸于一种如醉如痴的境界,他回忆、沉思、激动、神往,像喝醉了酒似地一连躺了好几个钟头,忘记燃点灯火。

于是,他被撤职了。

许许多多华侨眷念祖国的故事,那情景,是和这个小说中的波兰老人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宋庆龄副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回来叙述过她在巴厘岛上见到的一桩事情:“我们国内已不易看到的铜钱,在巴厘岛上家家都能找到,这种铜钱被停止流通还是不久的事情。

现在人们把铜钱结成一串一串的吊起来,当做宗教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神器。

在一家银器店里我们发现一串串的铜钱中有开元年号的,有万历年号的,也有清朝各种年号的……”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很细小的事象,里面蕴藏着的人们眷念祖国的感情却是多么的强烈啊。

和这种事象相仿佛,我记起了华侨许多保持祖国古老的风俗习惯的事情。

这种情形意味的决不是普通意义的“保守”。

他们正是以这来寄托他们永不忘本的家国之思的。

正像波兰的作曲家肖邦,到西欧去流浪时,永远带着一撮祖国的泥土那样,具有深远的寓意。

《红楼梦》七十二回,从王熙凤向贾琏发脾气的谈话中讲到一个词儿:“衔口垫背”。

那是一种古老的迷信的风俗,在死人嘴里放一颗珍珠或一些米叫做“衔口”;入殓时在装殓的褥下放一些钱叫做“垫背”。

这风俗在国内,即使在解放前也已经不容易见到了。

但在南洋华侨当中还相当地流行,我的母亲入殓时就采用了这种仪式。

在福建,清初时候,许多反清复明的志士和他们所影响的人们,入殓时习惯在脸部盖上一块白布。

那意义是:“反清复明事业未成,羞见先人于地下。

”这习俗,也同样随着一部分福建侨民带到海外去。

对古代祖国英雄豪杰的怀念,是无数华侨共有的感情。

在热带的雨夜,家人父子围在一起谈郭子仪、岳飞、戚继光……是许多华侨家庭常有的事。

在南洋一带,人们又十分推崇曾经踏上那边土地的三保太监郑和。

亲戚朋友们在灯下聚谈的时候,话题常常很自然地拉到这个太监身上去。

这位在五百多年前曾经出使七次、航程十六万海里的三保太监,在许多华侨口中仿佛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异人。

南洋有些成人遇到困难,有时还会喃喃祈祷道:“三保公保佑,三保公保佑!”南洋侨胞对郑和的尊崇,是渲染上许多神话色彩的。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严肃追究起来,实际上蕴藏着一些颇为辛酸的理由。

从前,当华侨没有一个强盛的祖国,还处在“海外孤儿”的境地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怀念和神化当年扬眉吐气的先人,不得不通过“三保太监”来寄托他们备受损害的民族自尊心。

对于光荣先人的追念,对于风俗习惯的保持,在这些现象里面,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从美洲到欧洲,从非洲到南洋,众多的华侨坚持着吃中国饭,穿土布衣服,着广东木屐,吃从遥远的家乡运来、或者自制的腐乳、咸鱼、梅菜、凉茶;继续过我们的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祖孙累代数百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为什么有些风俗在国内已经逐渐改变或者丧失了,在海外却那么牢固地保存着,从这里是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的。

地球上的海洋有无数的海底电线把各个大洲联系起来。

除了千万物质的电线之外,还有无数感情的电线遍布在各个海洋,把各大洲的人们联系起来。

中国有为数很多的侨民居留海外,在世界上一切遥远的角落,千千万万感情的线路跨越重洋,纷纷延伸到中国的海岸。

让我们永远怀念着海外的亲人,并用加倍努力的建设,使这一千多万远适海外、翘首故国的人们有一个日益强盛的祖国吧!波兰小说中那个灯塔看守人的故事是感人的;我们深深地和那个老人的感情共鸣。

但却希望像他那样的命运,不再支配着今天我们海外的亲人。

强大的祖国屹立着,对于居处在海外任何遥远地方的子女,都会是一种最大的安慰。

(1956 年,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灯塔看守人》里面讲了一个流浪异国的波兰老人的故事,他按时点燃灯火,看守灯塔,从不误事。

但有一次他因看一本诗集,忘记点燃灯火,于是他被撤职了。

作者对此感到惋惜。

B.众多的华侨坚持着吃中国饭,穿土布衣服,着广东木屐,吃从遥远的家乡运来、或者自制的腐乳、咸鱼、梅菜、凉茶;继续过我们的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祖孙累代数百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这些现象表明了他
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C.南洋有些成人遇到困难,有时还会喃喃祈祷道:“三保公保佑,三保公保佑!”是因为他们想通过郑和寄托他们被受损害的民族自尊心。

D.宋庆龄副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回来叙述过她在巴厘岛上见到的一桩事情:“我们国内已不易看到的铜钱,在巴厘岛上家家都能找到。

”是因为那个地方落后、保守。

E.作者不论是引用《灯塔看守人》里讲的故事还是波兰作曲家肖邦旅居西欧时带着一撮祖国的泥土的故事,都说明旅居海外的游子眷恋自己的祖国。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引用波兰古典作家显克微支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有什么作用?(6 分)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4)作者为什么说“强大的祖国屹立着,对于居处在海外任何遥远地方的子女,都会是一种最大的安慰”?结合文本与现实进行分析。

(8 分)
【答案】
(1)E 给3 分,B 给2 分,C 给1 分;答A.D 不给分。

(2)①引用此故事,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照应第一自然段的“在这方面,我常常想起无数动人的事件”,同时又引出下面“许许多多华侨眷念祖国的故事”。

③内容上表现出爱国之情会让人沉浸在如醉如痴的境界,从而突出祖国对一个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每点2 分)
(3)①对古代祖国英雄豪杰的怀念,是无数华侨共有的感情。

②对于光荣先人的追念,对于风俗习惯的保持,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③强大的祖国屹立着,对于居处在海外任何遥远地方的子女,都会是一种最大的安慰。

(每点2 分)
(4)①中国有一千几百万华侨散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千几百万人和国内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脉搏是一同跳动着的。

②保持着自己祖国的传统,代代传承。

尽管华侨旅居海外,但是他们又不变的中国情结:过我们的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祖孙累代数百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③对于光荣先人的追念,对于风俗习惯的保持,在这些现象里面,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④无论我们身处何地,祖国永远是我们坚实的依靠,尤其是身处海外的人,当你听到祖国强大的消息时,你肯定感到高兴,因为“祖国的强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坚强后盾!”(每点2 分,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