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其经济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在工业革命后日益凸显,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
选项C最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理论背景。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特点是:
A. 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实践性
D. 科学性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使得它区别于以往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探讨世界的旧哲学。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即选项C。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 物质的
B. 精神的
C. 实践的
D. 发展的【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即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创造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上层建筑【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并且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5、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商品是()。
A.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 用来消费的使用价值
C. 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D.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商品概念的理解。
选项A,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商品的定义。
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即人类劳动的结晶;其次,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而不是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的。
因此,A选项正确。
选项B,虽然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但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定义商品的关键要素。
商品之所以能成为商品,关键在于其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因此,B选项错误。
选项C,该选项描述的是“物品”的广泛概念,而不仅仅是商品。
许多物品并非用于交换,因此不是商品。
所以,C选项错误。
选项D,虽然商品确实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这两个属性并非定义商品的必要条件。
例如,某些劳动产品可能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用于交换,则不是商品;同样,某些东西可能具有价值(如某些艺术品或收藏品),但如果不具备使用价值或不是劳动产品,则也不是商品。
因此,D选项错误。
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这一论断表明()。
A. 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B.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 商品的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D.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选项A,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因此,A选项错误。
选项B,马克思的论断“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中的“劳动量”实际上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此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反之,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价值量增加。
所以,B选项正确。
选项C,商品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正比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使用价值量则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效用的大小,与价值量无关。
因此,C选项错误。
选项D,马克思的论断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有关的,即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价值量增加。
因此,D 选项错误。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 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不是孤立的经济关系,而是同生产力密切联系、互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因此,选项B“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选项A“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但不是其研究对象;选项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选项D“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表述不准确,上层建筑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研究对象。
8、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再次,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因此,选项A、B、C均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正确表述,而选项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具有社会历史性”错误地否定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 阶级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科学性
答案:C
解析:
选项A,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属性之一,但并非其最显著的特征,因为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许多旧哲学也有阶级性。
故A不符合题意。
选项B,革命性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性,但它更多指的是其理论内容和使命的革命性,而不是哲学体系本身的基本特征。
故B不符合题意。
选项C,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世界,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这一基本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故C符合题意。
选项D,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它并非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故D不符合题意。
10、关于认识与真理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真理就是认识
B. 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C. 真理属于认识,认识是真理的基础
D. 真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答案:B
解析:
选项A,真理是认识的一种,但它并非认识的全部。
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真理只是正确的认识。
因此,说“真理就是认识”是不准确的。
故A错误。
选项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即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真理的基本定义,因此B选项正确。
选项C,虽然真理属于认识,但说“认识是真理的基础”是不准确的。
因为真理是基于实践,经过反复检验才被证实的正确认识,而并非所有的认识都能成为真理。
故C 错误。
选项D,真理不仅仅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现象是表面的、易变的,而真理则是深刻的、稳定的。
因此,D选项错误。
1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 物质的
B. 精神的
C. 实践的
D. 进步的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实践不仅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2、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于:
A. 延长工作日的时间
B. 提高劳动强度
C. 降低工人工资
D. 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答案:D
解析: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 消灭私有制
B. 消灭剥削
C. 消灭阶级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选项A、B、C,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这些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但它们并不是直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这些条件的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但并非直接途径,故A、B、C可一并排除。
选项D,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这是因为,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多有论述,如《资本论》中提到的“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因此,D选项正确。
1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表明()。
A. 社会意识是消极的、被动的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 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存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
选项A,社会意识并非总是消极的、被动的。
它既可以反映社会存在,也可以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即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A选项错误。
选项B,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
的独特发展规律,并不总是与社会存在保持完全一致。
但这一观点并不直接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
它表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因此,C选项正确。
选项D,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D选项错误。
1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断,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而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因此,选项A完整地表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16、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
A.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
B. 不同阶级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
C. 不同阶级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D. 不同阶级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由于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拥有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从而在经济利益上产生对立和冲突。
这种经济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本原因。
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不同阶级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之一,而非根源;选项C“不同阶级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和选项D“不同阶级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虽然也可能导致阶级间的矛盾和冲突,但并非阶级斗争的根源。
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D. 社会生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选项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政治经济学有时也被简称为“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这些方面,但不能把它们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故A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
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但这并不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故B选项错误。
选项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经济基础指社会的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但这两者并不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故C选项错误。
选项D,社会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故D选项错误。
18、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价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本质属性。
选项A,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故A选项错误。
选项B,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它并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故B选项错误。
选项C,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的物质承担者,或者说是一
种经济的社会的关系,故C选项正确。
选项D,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但它并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故D选项错误。
1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 消灭阶级
B. 消灭私有制
C. 消灭剥削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
选项A,消灭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它并不是直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故A错误。
选项B,消灭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任务,但同样不是直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故B错误。
选项C,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但也不是直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故C错误。
选项D,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人的知识水平,还能增强人的实践能力,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故D正确。
20、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 )决定的。
A. 商品的使用价值
B.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D. 商品的供求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选项A,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但使用价值并不决定商品的价值,故A错误。
选项B,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因此,B项正确。
选项C,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各自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它决定的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成本,而不是商品的价值,故C错误。
选项D,商品的供求关系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但并不会决定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故D错误。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
B. 古希腊罗马哲学
C. 17世纪英国哲学
D. 18世纪法国哲学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其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是()。
A.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主观主义的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因此,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3、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它的最终目的是:
A. 实现共同富裕
B.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C. 消除两极分化
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
因此,选项A“实现共同富裕”是正确答案。
选项B“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虽然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但不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选项C“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最终目的;选项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直接效果,但也不是最终目的。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从实践到认识
B.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C.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 从个别到一般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客观事物中取得感性材料和经验,通过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将形成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因此,选项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正确答案。
选项A“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选项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不是飞跃;选项D“从个别到一般”是归纳方法的基本特点,与认识过程的飞跃无关。
25、数字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哪一项正确阐述了数字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应用?
A. 数字仅作为计算工具,对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无实质性作用
B. 数字是抽象概念,无法直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C. 通过数字分析,可以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积累的过程
D.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依赖于具体数字,更注重定性分析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数字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应用与理解。
A选项错误,因为数字不仅仅是计算工具,它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分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B选项同样错误,数字虽然是抽象概念,但它能够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指标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如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等,都是通过数字来量化和表达的。
C选项正确,通过数字分析,如计算剩余价值率、分析资本循环和周转的速度等,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和资本积累的动态机制,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D选项错误,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实注重定性分析,但同样重视定量分析,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数字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数字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