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2.明确我国制定四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3.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理解。
一、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 1.提出背景
(1)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4)我国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战略框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人口战略
1.人口问题⎩⎪⎨⎪
⎧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2.战略措施⎩⎪⎨
⎪
⎧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三、资源战略
1.资源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资源战略: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四、环境战略
1.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2.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思考 1.为什么说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答案 环境污染归根结底是人们局限于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条件,把各种有用物质排入环境所致,是资源浪费的结果。
生态破坏也是人们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过度向环境索取资源造成的,因此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战略措施
(1)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
(2)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思考 2.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是指经济的稳定发展吗?
答案不是。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应该是指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长期、稳定发展。
不过,由于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把经济的稳定发展放在首位。
探究点一人口战略与资源战略
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总人口达13.397亿(不包括港、澳、台),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材料二漫画“所剩无几”。
材料三下图中数值表示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相当于石油,单位:千克)。
1.人口问题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哪些人口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短缺?针对这些人口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措施: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有人说,中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赞同。
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或反对。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虽然平均教育水平较低,但是由于基数大,中国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所以已经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3.材料三图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我国最多,说明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4.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
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当前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紧迫任务是什么?
答案主要措施:增加能源探明储量;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开发新能源。
紧迫任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1.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
2.我国的资源状况和资源战略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1.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
2.2000年~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 1.A 2.B
解析第1题,从题干分析,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观察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发现,在海拔1 300米以下,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人口百分比上升或土地面积百分比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1 300~1 900米之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1 900米以上,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第2题,依据上题分析知,1 900米以上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 项;由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可知,受该地地形影响,不适合大量开垦耕地,最大可能是人口迁出,所以选B项。
探究点二环境战略与稳定战略
下图为“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
读图,探究以下问题。
1.说出A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答案土壤侵蚀。
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答案B地。
B地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答案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我国的环境危机和环境战略
2.我国的稳定战略及其实施原因
读“某地区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不能揭示该地区( )
A.环境问题的表现
B.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问题
4.该地产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发展问题B.粮食问题
C.资源问题D.人口问题
答案 3.C 4.A
解析第3题,图示内容揭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揭示了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和表现,但是不能揭示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第4题,从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该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导致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并强调五大支持系统的协调发展。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完成1~2题。
1.1995年~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①大量消耗资源②大量排放污染物③科教投入不足④人口快速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目前五大支持系统的协调发展,应重点建设的系统有( )
①发展支持系统②社会支持系统③生存支持系统④环境支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A 2.C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1995年~2010年之间,发展支持系统(经济)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而此过程中环境支持系统(污染、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低于102,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导致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
第2题,根据图示,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注重建设的系统应为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较低的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1)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2),回答3~4题。
3.从材料中推断,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
4.解决该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质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3.B 4.C
解析第3题,读图,由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形坡度大的地区占的比例高,分布面积大。
从能源消费结构图可以看到,该地以薪柴作为主要能源,综上可知,该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地形坡度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第4题,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植被造成的水土流失,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要保护植被,但是该地区能源结构中以薪柴为主要能源,所以必须找到替代能源。
开发小水电,投资少,又可保护环境,可解决能源问题,所以①对。
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逐渐解决环境问题,④也合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
材料二 下面为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
(1)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草地、森林之间最有可能的数量转化情况是怎样的?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主要措施,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些措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正确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案 (1)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草地面积减少。
(2)扩大灌溉面积 增施化肥 水资源紧张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增加水中的营养元素,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化、毒化)
(3)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方式,培育优良品种等;改良土壤,多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有选择地施用化肥。
(言之有理即可
)
读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阴影甲地区是我国________(“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
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2)图1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2中的具体表现。
(4)图1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
答案(1)冬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合理等。
基本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施退耕还牧、退耕还草等。
(2)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3)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
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
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
(4)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措施: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
解析第(1)题,甲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水资源较为紧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
第(2)题,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即可。
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内
涵属于基础知识。
第(4)题,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关。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D 2.A
解析第1题,秸秆直接在田间燃烧不仅浪费资源更污染了环境,这种做法不可取;④既能提供生活能源(沼气)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沼渣、沼液还田)符合题意。
②③做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符合题意要求。
第2题,在农田大面积焚烧秸秆会带来大气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土壤表层有机质因燃烧而丧失,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不是主要影响。
下面甲图为“某地区地形图”,乙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凌汛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D.泥石流频发
4.造成该地区这种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合理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3.B 4.A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以及多暴雨,该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区的人口合理承载力为每平方千米30人,北部合理承载力为10人/平方千米,而目前A、B地区的人口密度已分别高达64人/平方千米、47人/平方千米,说明该地的人口密度已超过该地区的承载力,从而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2017·河北邢台月考)人口和资源问题能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表为“我国1750~1850年人口和耕地面积相关数据表”。
读表,完成5~6题。
5.这一时期我国耕地面积总数增加了,人均耕地面积却减少了,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B.人口剧增
C.自然灾害频繁D.战乱频发
6.表中人口与耕地之间的变化说明一个国家要持续发展( )
A.只有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B.必须保持安定统一的国内环境
C.必须处理好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D.只有发展人口、增加劳动力
答案 5.B 6.C
解析第5题,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人口数量,读图分析可知,从1750~1850年我国耕地面积总数由0.6增加到了0.81,同时人口数量从2亿左右增加到了4.1亿,人口增加幅度远高于耕地的增加幅度,因此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故答案选B项。
第6题,一个国家要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要求以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故答案选C项。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
读图,回答7~10题。
7.该地剩余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
A.甘蔗 B.甜菜 C.玉米 D.水稻
8.该产业构想的实行能减轻的环境问题是( )
A.二氧化碳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B.臭氧层破坏
C.酸雨D.光化学烟雾
9.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好处有( )
①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③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④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环境评估,可以看出( )
A.只有原料的选择符合清洁生产
B.生产的全过程都符合清洁生产
C.只有产品的使用符合清洁生产
D.只有废弃物的处理符合清洁生产
答案7.C 8.A 9.A 10.B
解析第7题,该地为河南省,位于我国暖温带地区。
四个选项中在河南广泛种植的为玉米,C对。
甘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及四川盆地,A错。
甜菜主要分布在我国中温带地区,B错。
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D错。
第8题,该产业构想能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图中60%的二氧化碳用作干冰和饮料用气,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可以循环使用进行酒精生产,减少了电能的使用,从而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缓解了温室效应。
第9题,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①对。
发展生物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②对。
发展生物能源,可以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③对。
生物能源利用率提高,对于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没有影响,④错。
第10题,该构想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缓解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从原料的选择、产品的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方面都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绿色消费已成为时尚。
据此完成11~12题。
11.以下做法与绿色消费不相符的是( )
A.废品回收利用B.完善质检体系
C.使用无汞电池D.产品多层包装
12.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③使用高效化肥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⑤采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11.D 12.B
解析第11题,产品多层包装浪费材料,不符合绿色消费观念。
第12题,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做到清洁生产。
13.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铅锌、铜、钾盐、钠盐、镁盐等39种,其矿产资源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编制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该试验区面积达25.6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柴达木盆地示意图。
材料三某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图。
(1)柴达木盆地降水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的循环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3)评价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条件。
(4)请针对柴达木盆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盆地地形,水汽难以进入
(2)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有利: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土地面积大。
不利: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贫乏。
(4)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恢复植被;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解析(1)降水少的原因从海陆位置和地形阻挡两方面分析。
(2)发展循环经济的优点从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综合效益方面考虑。
(3)发展条件评价从利弊两方面入手。
利:从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土地面积大等方面去分析。
弊:从科技水平低、设施较落后;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等方面去分析。
(4)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主要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恢复植被,控制人口数量,制定法规等方面去分析。
14.如何走出贫困、人口增加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奔小康,是我国西部山区人民关心的大事。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项是甲图三者发生联系的中间环节,请将代码填入甲图方框内。
A.毁林开荒、增加耕地
B.目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的需要
C.社会保障不完善,需要养育更多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2)由甲图得出的启示为____________,人口发展的原则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的部分项目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区实现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的有效措施,请选择正确的代码填入乙图方框内。
D.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E.农林牧综合治理
F.粮食单产提高
(4)上题所给有效措施中,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________。
答案(1)①C②A③B
(2)人口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3)④E⑤F⑥D
(4)E(农林牧综合治理)
考点题点细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