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贸易条件:一国(全部)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贸易依存度:一国对外贸易额同其GNP或GDP的比率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
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表现为直接出口和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商品通过第三国销售到消费国,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贸易量: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出口额而得出的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发展变化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对外贸易分类1.按交易内容和标的物形态:货物贸易(有形贸易)服务贸易(含技术贸易)
2.按货物和服务移动方向(商品流向):出口、进口复出口、复进口过境贸易
3.按交易参与国(地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4.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垂直贸易
5.按贸易方式.:包销、代理、寄售、招标、拍卖、商品交易所交易、加工贸易、对等贸易、租赁贸易等
6.按国境和关境划分:总贸易专门贸易
第一章国际分工上
绝对利益理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那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比较利益理论: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则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章国际分工下
H-O模型内容:各地区要素禀赋不同,是地区间(国家间)开展贸易的前提;各个地区要素禀赋不同,决定了各地区要素价格的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导致各地生产成本的不同;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H-O模型逻辑顺序: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要素的相对价格——商品的相对价格
H-O模型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两国商品交换的结果,会导致各国要素价格均等化(H-O-S定理)
对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可以分为谜内解释和谜外解释,谜内解释主要是在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第一种是从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入手,进行解释。
第二类是从H-O理论的假设入手,说明假设如果不成立,则理论不能成立;谜
外解释则是在H-O理论的框架以外进行的
要素密集逆转:指生产的某种产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密集型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同样一种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绝对的标准。
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偏好和需求的差异也能够成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
新要素学说: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认为,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生产要素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无形的“软件”要素越来越成为形成贸易的基础,它决定着一国比较优势格局。
新要素学说的主要内容:1人力资本说:一国可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使生产率获得提高,进而可以影响一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
代表人物:舒尔茨、贝克、坎农;认为美国的劳动密集并非单纯的一般劳动密集,而是人力资本劳动的密集。
2 研究与开发说它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一个国家在研究与开发中投入的资金越多,其生产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就越高。
代表人物:格鲁伯、迈赫塔、弗农
技术差距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 .U.Posner)在1961 年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技术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在技术转移阶段,国家之间会出现技术差距,那么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国家在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创新国在初期具有比较优势,是创新产品的净出口国;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时,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丧失,出口下降,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其他国家随着技术的扩散,逐渐掌握新技术,由原来对创新产品进口、逐渐能够自己生产,甚至可以出口到国际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
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阶段:衰退期,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图:
产业内贸易理论:即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
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
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异质性:水平差异(与
消费者偏好有关)、垂直差异(产品质量不同)、技术差异(产品生命周期)诱因:从
供给上看,存在规模经济利益;从需求上看,存在需求偏好重叠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主要观点:1、产品的出口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2、两个国家
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量就越大;
规模经济产生的贸易利益: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择性。
具
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他便会因此产生新的
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产业内贸易的指标衡量:巴拉萨(B1assa)指数:
X、M为出口、进口;j为第j种产品。
其含义是净出口在多大程度上被进口所抵消。
该指数与产业内贸易呈反比关系。
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G一L指数):
即1减去巴拉萨指数。
该指数表明,当B接近1时,进出口更接近于产业内贸易。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其取值范围为(-1,1)。
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TC 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总协定》(GA TS)定义(简答题):1.过境交付,如电信 2.境外消费,如旅游 3.商业存在 4.自然人流动
按照GATS”服务部门参考清单”具体包括12类:商业性服务、销售、金融、通讯、教育、卫生、运输、建筑、环境、旅游、其他
第四章国际市场的结构和特点、
有形的国际商品市场:商品交易所拍卖市场博览会展览会(多选题)
国际市场的基本特点:全方位开放与集团化倾向并存。
存在固有的盲目性,但国际协调的作用在明显提高。
存在固有的波动性,但从长期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竞争与垄断并存。
互补性与替代性并存。
商品相对过剩与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
存在固有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第五章国际价值和价格
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进口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生产成本决定的,而是由获得成本决定的。
获得成本是指为了获得进口商品所偿付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决定的。
物物交换的比率是在交易双方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形成的界限之间摆动。
这一比率所形成的国际价值必须满足国际需求方程:I国进口商品数量×其国际价值=II国进口商品数量×其国际价值
国际价值的摆动方向和幅度取决于两国的需求和价格弹性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译作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即提供曲线反映的是在不同的国际交换比率或贸易条件下,一国用一定数量的本国商品去交换一定数量的外国商品的点的连线。
提供曲线反应了两种商品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动,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
曲线合成的。
提供曲线表明了在一系列相对价格下,一国家为了换得一定量
的Y(或X) 商品所愿意提供的X(或Y) 商品的量。
这些进口和出口商品的量是由一国的需求量和供给条件( 即生产可能性) 所决定的。
因而提供曲线既可以看作供给曲线,又可以看作需求曲线。
作为供给曲线,它表明在不同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产品的量,如果出口品相对价格上升,该国就会增加出口品的供给;作为需求曲线,它表明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这个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如果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该国就会增加对这种产品的进口。
于是,国际贸易中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就结合在提供曲线中,因而可以用提供曲线来分析国际的均衡。
“普雷维什命题”:在中心和外围国家的贸易交往中,贸易条件越来越有利于中心国家,而不利于外围国家
第六章国际贸易利益及价值转移
国际贸易的利益一、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二、资源配置利益三、竞争利益四、国际贸易的示范和技术传导作用
外贸乘数:在一个开放型经济里,一种注入因素,无论是投资、政府购买或出口的变化,都会引起国民收入以倍数(multiplier)变化。
社会总供给公式:Y = C + S + T + M社会总需求公式:Y=C + I + G + X乘数公式:K= 1 / (1-b) ( b:边际消费倾向) 外贸乘数公式:K= 1 / (1-b+j ) (j:边际进口倾向);或1 / ρS/ ρY + ρM/ ρY 乘数(K)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
对外贸易乘数政策含义:扩大出口、保持顺差,利于增长和发展。
应防止有效需求转移只有出口带来追加投资,才会促进增长。
世界贸易平稳增长是乘数效应的重要条件。
(论述)
第八章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措施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
(征收关税的领域为关境)
关税的种类
⏹进口税(Import Duties):进口国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对本国进口商征收的一种正常
关税。
所谓“关税壁垒”指的就是高额的进口税。
⏹出口税(Export Duties) :出口国海关在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过境税(Transit Duties) :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
二战后
多数国家已经不征收这种税
⏹附加税(Surtaxes):在正税外再额外加征的关税。
通常是一种特定的临时性应急措
施。
主要包括:反补贴税、反倾销税
⏹反补贴税(Countervailing Duties ):对接受补贴的进口商品征收的一种超过正常关
税的特殊关税
⏹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ies):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对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
在进口国进行销售的、并对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法定损害的外国产品,在正常的海关税和费用之外的一种关税或附加关税
⏹差价税(V ariable Levy),又称差额税和滑动关税(Sliding Duty):当某种本国产品
的国内价格高于同类进口商品的价格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间的差额征收的关税
⏹特惠税(Preferential Duties):,只对特定国家提供的一种特别优惠的低关税,第三国
不得享受
当前最重要的特惠税是《洛美协定》国家之间的特惠税,它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向参
加协定的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的特惠税
对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普遍优惠制工业发达国家据其给惠方案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给
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优惠关税制度。
普遍的:要求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向所有发展中国家无例外地给予普惠制待遇
非歧视的:其优惠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均无区,一视同仁
非互惠的:由发达国家在非对等的基础上向发展中国家单方提供优惠,而不要求获取互惠待遇
享受普惠制待遇商品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 原产地标准:出口商品必须在受惠国进行生产和制造,其中所使用的进口原料或零部件必经过充分的加工,使这些进口原料或零部件有了实质性的改变,或者符合给惠国提出的其他条件
2商品要符合直接运输的原则:出口商品不但要在受惠国生产或制造,而且必须直接从受惠国家运往给惠国
3必须提供有效的证明文件:即普惠制原产地证明书(申报和证明联合)格式A,简称GSPFORMA,及其他有关的单证
关税的征收方法及标准?
从量税概念:从量税是以进口商品的数量、体积、重量等计量单位为计量基准的一种计征关税的方法。
特点:每一种进口商品的单位应税额固定,不受该商品进口价格的影响。
计税时以货物的计量单位乘以每单位应纳税金额即可得出该货物的关税税额。
这种计税方法简便,通关手续快捷,并能起到抑制低廉商品或故意低瞒报价格商品的进口。
从价税:概念:指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为标准征收的关税。
从价税额=完税价格*进口从价税率
特点:合理性强:相对进口商品价格的高低,其税额也相应高低,即:优质价高的商品税高,质劣价低的商品税低,从而可以体现税赋的合理性。
也有不足:如:不同品种、规格、质量的同一货物价格有很大差异,海关估价有一定难度,因此计征关税的手续也较繁杂。
海关税则概念:又称关税税则,是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税和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
复式税则征收进口关税采用三种税率: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普惠制税率(选择题)
非关税壁垒的特点:1比关税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2保护作用比关税的作用更为强烈和直接3比关税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非关税壁垒的主要措施: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进口押金制海关估价值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征收各国国内税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
进口配额制的两种形式:绝对配额关税配额
技术性贸易措施:(TBT)是指那些对于进口形成障碍的繁杂、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以及合格评定程序(多选题)
鼓励出口措施的八个方面有哪些(简答)
1.出口补贴
2.出口信贷
3.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4. 商品倾销
5.外汇倾销
6.促进出口的组织措施
7. 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
8. 经济特区措施
出口信贷:指发达国家政府为了鼓励张品出口,通过银行对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厂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
是扩大商品出口特别是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项目出口的一种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卖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出口商提供的贷款,是银行直接资助出口厂商向国外进口厂商提供延期付款,以促进商品出口的一种方式。
.
买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向进口厂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
这种信贷必须有附带条件,即贷款只能用来购买债权国的商品,又称约束性贷款。
外汇倾销:是垄断组织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
有利于提高该国出口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扩大出口。
同时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
具备条件:货币贬值的程度要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其他国家不同时进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或其他报复性的措施。
多边出口管制:几个国家政府为了共同的政治与经济目的,通过一定方式建立国际性的多边出口管制机构,协调彼此的出口管制政策和措施瓦塞纳安排
自由港:又称自由口岸在自由港的港区内输出输入商品可以免征关税,或是对少数商品征收关税。
自由贸易区又称自由区域或是免税贸易区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开放区域。
一般设在或是毗邻地区。
倾销:海外货物已低于同样货物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销售价格出售。
倾销的构成条件: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这种低价销售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失;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反倾销措施:征收反倾销税进口商的承诺
补:区域经济一体化
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深化劳动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通过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签订条约、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联合体的状态和过程。
内涵:
特点:具有地区性和集团性。
有超国家的共同机构和调节机制。
参加一体化的成员国局部主权有一定程度的让渡。
政治色彩浓厚。
类型:特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
静态效应:按照关税同盟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Static Effects)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个方面:
贸易创造效应:组建关税同盟所带来的成员方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福利的增加。
贸易创造是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由于取消壁垒,所以进口价格下降,贸易利益增加,贸易规模扩大。
贸易转移效应:组建关税同盟所带来的贸易由非成员方向成员方的转移以及由此造成的福利损失。
贸易转移是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原来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由于贸易由低成本国转向高成本国,因此进口价格提高,贸易利益减少。
其他静态效应:降低管理成本、改善同盟成员贸易条件、增强对外谈判能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可以是其静态利益的5~6倍。
获得一体化的动态利益,是成立关税同盟的重要原因
1.规模经济效应(市场扩张)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使企业摆脱市场规模的限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如果成员方的企业规模本已经达到最优,建立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后再扩大规模反而会因为平均成本上升而有害。
2.竞争促进效应建立国际经济一体化集团之后,原来的贸易和投资壁垒被废除,原有的一国范围内的垄断随之被打破,国内的企业不得不面临成员方企业的强大竞争。
在这个问题上,希托夫斯基和德纽的“大市场理论”最为著名。
3.资源配置
其他动态效应刺激投资吸引外资提高要素流动性促进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