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E、罗盘
2、下列关于秦朝统一的意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B、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C、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D、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E、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3、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主要标志,错误的是:
A、出现了夏朝,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B、商代盛行祭祀活动,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神权思想的结合
C、西周实行分封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国家的政治制度
D、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与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无关
4、题干:以下关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叙述不准确的是:
A、《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孙武所著,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特点
B、墨家强调“兼爱”、“非攻”,主张限制战争和私有制,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相呼应
C、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D、屈原的《楚辞》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5、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胜利
D. 新中国成立
6、以下哪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
C. 反对外来侵略
D. 发展经济
7、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加强中央集权
B、打击贵族权力
C、鼓励地方自治
D、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8、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哪一学派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9、题干:以下关于秦朝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B. 秦始皇采取了严苛的法律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秦始皇修建了长城,以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D. 秦始皇实行了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10、题干: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A. 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
B. 采取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
C. 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D. 仿效汉制,实行科举制度
11、题干:以下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地方行政管理权收归中央
C. 秦朝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D.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非完全合理
12、题干:以下关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魏国建立后,曹操被封为魏王,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B. 孙权称帝后,东吴建立,与曹魏形成南北对峙,刘备在蜀汉称帝,三国鼎立局
面正式形成
C. 刘备在蜀汉称帝,孙权称帝后,魏国实力逐渐增强,三国鼎立局面逐渐稳定
D. 曹魏建立后,刘备在蜀汉称帝,孙权在东吴称帝,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但魏国始终占据优势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之,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公言之。

”对曰:“此人不可与谋新,而可与谋利害,备:0>盲`
【材料二】【《史记·六国年表》】及孝公即位,言われて此法。

商君因当时之世可知,故能显功名而昌国家也。

【材料三】【《史记·秦本纪》】孝公十二年(前350),商君相秦,法令改更,民是以故阻。

十年正月,死,寿五十三岁。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商鞅改革的原因与目的。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成效及其对秦朝的影响。

3、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对现代社会治理有何启示?
第二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主要内容有: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材料三: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筑长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秦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三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夏朝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商朝的手工业以青铜器制造最为著名,西周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最早的货币——贝币。

材料二: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兴起,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材料三:秦朝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设立郡县制等。

然而,秦朝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
3、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第四题【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一:《周礼·春官》中有“昔武王克商,光大周德”之语,后世又屡次有“武王克商”的记录。

考古学家在殷墟中发现大量商代甲骨文、铜器,以及殷商时期的
文字记录。

周初鼎铭文中多次出现赞美武王灭商的战绩和周公等重要人物的名字。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后举行“封土建方”,分封同姓诸侯,巩固周朝统治。

阅读材料二: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诸侯于牧野大败商军,商朝末年,朝政腐败,商纣王奢侈骄纵,导致民怨沸腾,武王举兵讨伐,而武王本身也需要赢得进一步统一中原的合法性。

武王在牧野之战前集结天下的资源与人力,以解决商朝对于软实力的需求不足问题。

牧野之战后,周初的系列封国有助于周民族的向心力和王权的稳定性,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周武王克商的原因和影响。

2、材料二中提到“武王举兵讨伐,而武王本身也需要赢得进一步统一中原的合法性”,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武王需要赢得合法性的必要性。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及其作用。

部编版历史初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E、罗盘
答案:E
解析:四大发明指的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罗盘,又称指南盘,是中国古代用于风水探测的工具,不属于四大发明。

因此,正确答案是E。

2、下列关于秦朝统一的意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B、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C、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D、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E、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答案:E
解析:秦朝的统一确实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但是,秦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并非“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还有其他强国如罗马帝国等。

因此,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E。

3、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主要标志,错误的是:
A、出现了夏朝,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B、商代盛行祭祀活动,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神权思想的结合
C、西周实行分封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国家的政治制度
D、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与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无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奴隶社会主要标志的理解。

A、B、C三项都是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而D项提到的铁器牛耕的使用确实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但它是与封建社会相关的特征,不属于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

因此,D项表述错误。

故选D。

4、题干:以下关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叙述不准确的是:
A、《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孙武所著,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特点
B、墨家强调“兼爱”、“非攻”,主张限制战争和私有制,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相呼应
C、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D、屈原的《楚辞》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认识。

B、C、D三项都正确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A项中,《孙子兵法》确实是孙武所著,但它写作于春秋时期,并无法直接反映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

因此,A项叙述不准确。

故选A。

5、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胜利
D. 新中国成立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设新中国的需要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6、以下哪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
C. 反对外来侵略
D. 发展经济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一边倒、和平共处、反对外来侵略等。

发展经济虽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不属于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巩固政权,争取国际支持,维护国家利益。

7、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加强中央集权
B、打击贵族权力
C、鼓励地方自治
D、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D
解析:西周分封制的实施是为了稳固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通过分封制度,周天子有效地控制了广泛的领土以及众多的部族,从而维护了西周的统一和稳定。

8、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哪一学派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B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政”和“民贵君轻”的理念,强调仁爱、礼义和德治,这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9、题干:以下关于秦朝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B. 秦始皇采取了严苛的法律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秦始皇修建了长城,以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D. 秦始皇实行了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答案:C
解析:长城的修建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由秦始皇下令连缀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非秦朝建立时就已经修建。

因此,C项表述不正确。

10、题干: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A. 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
B. 采取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
C. 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D. 仿效汉制,实行科举制度
答案:D
解析: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包括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采取均田制、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等措施,以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科举制度的实行是在隋朝,而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因此,D项不属于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1、题干:以下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地方行政管理权收归中央
C. 秦朝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D.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非完全合理
答案:D
解析:选项A、B、C都正确描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选项D表述错误,因为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确实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且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制度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因此,正确答案是D。

12、题干:以下关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魏国建立后,曹操被封为魏王,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B. 孙权称帝后,东吴建立,与曹魏形成南北对峙,刘备在蜀汉称帝,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C. 刘备在蜀汉称帝,孙权称帝后,魏国实力逐渐增强,三国鼎立局面逐渐稳定
D. 曹魏建立后,刘备在蜀汉称帝,孙权在东吴称帝,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但魏国始终占据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选项A中的曹操被封为魏王,但魏国是在曹操死后,由其子曹丕建立的,因此选项A错误。

选项C中的“魏国实力逐渐增强”与史实不符,实际上魏国在三国鼎立时期逐渐衰落。

选项D中的“魏国始终占据优势地位”也不正确,因为三国鼎立时期各国有盛有衰,并未形成长期的优势地位。

只有选项B正确描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因此正确答案是B。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之,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公言之。

”对曰:“此人不可与谋新,而可与谋利害,备:0>盲`
【材料二】【《史记·六国年表》】及孝公即位,言われて此法。

商君因当时之世可知,故能显功名而昌国家也。

【材料三】【《史记·秦本纪》】孝公十二年(前350),商君相秦,法令改更,民是以故阻。

十年正月,死,寿五十三岁。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商鞅改革的原因与目的。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成效及其对秦朝的影响。

3、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对现代社会治理有何启示?
答案:
1、商鞅在魏国时尚未得到重用,后来被秦孝公发现,秦孝公希望他帮助改革旧制,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从而增强秦国的实力。

因此,商鞅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决心推行变法改革。

商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政治改革,使秦国的政治体制更加完善,打破旧有的政治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商鞅变法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商鞅变法对秦朝的影响深远,不仅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也为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参
考。

3、商鞅变法强调法治与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治理应重视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进步与稳定。

同时,通过提高民众教育水平和普及社会保障,增强社会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二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主要内容有: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材料三: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筑长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秦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结束了战国时期的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根据材料三,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筑长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第三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夏朝
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商朝的手工业以青铜器制造最为著名,西周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最早的货币——贝币。

材料二: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兴起,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材料三:秦朝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设立郡县制等。

然而,秦朝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答案:夏朝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商朝手工业以青铜器制造最为著名,西周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最早的货币——贝币。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
答案: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3、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答案: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设立郡县制等措施。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第四题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一:《周礼·春官》中有“昔武王克商,光大周德”之语,后世又屡次有“武王克商”的记录。

考古学家在殷墟中发现大量商代甲骨文、铜器,以及殷商时期的文字记录。

周初鼎铭文中多次出现赞美武王灭商的战绩和周公等重要人物的名字。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后举行“封土建方”,分封同姓诸侯,巩固周朝统治。

阅读材料二: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诸侯于牧野大败商军,商朝末年,
朝政腐败,商纣王奢侈骄纵,导致民怨沸腾,武王举兵讨伐,而武王本身也需要赢得进一步统一中原的合法性。

武王在牧野之战前集结天下的资源与人力,以解决商朝对于软实力的需求不足问题。

牧野之战后,周初的系列封国有助于周民族的向心力和王权的稳定性,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周武王克商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周武王克商的原因主要包括:商朝朝政腐败,商纣王奢侈骄纵,导致民怨沸腾;周武王联合各地诸侯讨伐商朝;需要赢得进一步统一中原的合法性。

周武王克商的影响包括有利于巩固周朝统治,分封同姓诸侯以及同族亲属,形成稳定的王权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周朝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播。

2、材料二中提到“武王举兵讨伐,而武王本身也需要赢得进一步统一中原的合法性”,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武王需要赢得合法性的必要性。

答案:武王需要赢得合法性的必要性在于,商朝末年,朝政腐败,使得民众对商朝失去信任和支持,武王利用这一契机联合诸侯,取得民众的支持。

武王需要通过军事胜利和政治合法性的双重角色,获得周人内部和外部诸侯的承认和支持,以正式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向社会大众证明其统治的正当性,从而稳固其统治地位,实现对中原地区的统一。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及其作用。

答案: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包括维护西周统治的需要和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分封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周朝政权,形成稳定的王权和王族共同体,同时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播。

通过分封同
姓诸侯和异姓功臣,一方面增强了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凝聚了不同的氏族和部落,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此外,分封制也为周朝在后续的一系列历史发展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